葉楊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民教育路徑研究
葉楊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近年,傳統文化教育一派繁榮。全國范圍內掀起“經典誦讀”的浪潮,各地書院日益增多,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探索也不斷豐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在國家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我們需認真審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提升國民教育的關系。我們應該探討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用來充實國民教育,如何確立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從而構建適合國民、適應當代、面向世界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民教育;路徑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動力,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精神。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曾多次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習總書記在曲阜考察時提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宏大持久的全民教育工程,從政府到每位公民都有責任推進,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制定系統的措施和手段,從幼兒園到高等學府,從民營到公立的所有教育場所,都應該宣傳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資源、文化血脈以及文化精神,推進和營造健康和諧的民族文化氛圍,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各類教育機構和媒體的重要任務,融入教育的全過程。
近年,傳統文化教育一派繁榮。全國范圍內掀起“經典誦讀”的浪潮,各地書院日益增多,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探索也不斷豐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國家相繼出臺許多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文件。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在《意見》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列為重點任務之一。各級教育機構和學校紛紛響應,各種教育形式的探索層出不窮。
這種看似“國學熱”的現象,傳統文化精髓往往沒有得到傳承和領會。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言:“現在社會上大家帶領兒童讀經,亂讀!不要把讀經和學習現代知識技術對立,不要以為讀經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養,不要以為讀經就可以當飯吃了,也不要每天讀很久,讀煩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鐘快樂地朗誦慢慢就容易背下來了,不要變成負擔。”傳統文化教育強調的不是背誦,強調的是知行合一。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最基本的東西是人生修養。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建立統一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傳統文化教育真正需要弘揚的是能夠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教育要以人為本,傳統文化教育對于當今中國有著特別的意義。我們要站在新的社會背景下,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在繼承和學習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哪些可以繼承,哪些需要舍棄,把中華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傳承和弘揚下去。如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來充實國民教育,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之根,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在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主線,以推進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體化為重點,整體規劃、分層設計、有機銜接、系統推進,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1]從國家制定的指導性文件不難看出,傳統文化教育的落腳點應該放在何處。在日本,韓國的教育實踐,已經能夠給出我們很好的啟示。為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日本從法令的頒布到具體教育措施的制定都下了很多功夫。“所謂的傳統·文化理解教育,就是讓兒童以現代的眼光去重新審視日本的傳統和文化,在對本國的文化充滿自豪感的同時,教育他們為了在國際化環境下自身更好地發展,應該努力去理解并發揚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教育。”[2]在現代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日本非常珍視自己本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注重培養國民對本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繼承和創造的意愿。在韓國,傳統文化教育對于經濟的迅速發展起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深受儒學思想影響的韓國在課程制度方面,強調要有豐富的教養,要理解韓國的本土文化,要有民主市民意識;在課程的構成方面,更是把道德、社會等作為必修課來設置。與此同時,國語課程的開設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為了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在選修課程中也設有教養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為培養學生的道德和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正是有了這些培養作基礎,才使得韓國人民具有了極強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熱情,他們的團結合作、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堅韌不拔,使韓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躋身為世界強國的行列,使得韓國的經濟與文化飛速發展。”[3]在國際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傳統文化教育更應該注重國民人格的養成和傳統文化素養的提高,培養他們的國家意識,民族情懷,激發愛國熱情!傳統文化教育是整體教育的一部分,它有著獨特的使命和不尋常的意義!
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內涵在于知行合一,在于涵養人的品格,而絕不僅僅是傳統的文化常識教育。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思想精華,寶貴的遺產,涵蓋中國傳統制度文化、藝術文化、科技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領域。如何尋找適合學校教育,又符合公民人格培養的課程教材,如何加強和完善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培養,如何創建濃厚的傳統教育的家庭氛圍都是重要而艱難的工程。
首先,呆板而嚴肅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和單純的復古式教育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應做好課程教材的建設體系。《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修訂相關教材和組織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充分發揮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1]我們應該更加深入的探究適合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體系、課程模式,建立適合不同階段的傳統文化教材體系,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建設也是需要我們仔細考慮的問題。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師應加強培訓與教育,建立相關培訓制度,培養有教育意識,有現代價值觀,又對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師資力量。傳統文化教育的老師不僅是數量缺失的問題,傳統文化教育的老師素質的缺失更是嚴重的問題。目前教師自身水平不足,積累不夠,是造成傳統文化教育很難深入發展的原因之一。在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建設方面,我們需要提升從事傳統教育老師的文化素養,需要教師、教育系統、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建立系統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固然重要,但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傳統文化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也是傳播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對于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家庭教育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更加注重身教,家庭成員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在日常教育中注重中華傳統習俗、傳統禮儀的教育,言傳身教,讓家長成為孩子的人格榜樣。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家庭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各國文化的發展和變遷來看,每個時代都需要對傳統文化做出符合這個時代的闡釋。在吸收和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要弄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鮮明特色,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將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予以拋棄,進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習總書記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4]這就要求我們在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吸收和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結合我國所處的當下時代特征,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轉換。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智慧寶庫和強大的凝聚力,才會被賦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代內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利用文化的這條紐帶,構建適合國民、適應當代、面向世界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1]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Z].2014.
[2]李曉紅.日本中小學的傳統文化理解教育[J].亞太教育,2015(5):73-74.
[3]劉丹娜.從韓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透析中國實施經典誦讀教育的重要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9):59-61.
[4]彭真懷.習近平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EB/OL].人民網,2014-08-15.
G641
A
2096-4110(2017)01(c)-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