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鵬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高校創業創新教育面臨的問題與策略思考
黃宇鵬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高校創業創新教育改革是國家國家經濟轉型,提高畢業生高質量的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該文研究分析了國內外高校創業創新教育問題的現狀,提出了整合各方資源,聚集各方力量,打造四維協同的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資源平臺,從理念更新、教育核心環節、拓展資源平臺等方面進行了思考。
創業創新;主要問題;解決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眾創業創新,非常重視高等學校創業創新教育,并出臺了相關實施意見。各級政府、高等教育機構、行業企業積極互動,搭建平臺,為大眾創業提供廣闊資源。但由于政府、行業、企業和創業大學生等各利益主體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各自進行分散行動難以形成合力,因而難以實現創業扶持機制的高效運作。因此,如何能夠整合各方資源,聚集各方力量,在平臺建設、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方面直接有效地共同推動大學生成功創業,就成為當前促進大學生高效率、高水平創業創新的一個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分析當前我國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業創新面臨的機遇和問題,引入系統科學中的協同創新理論,結合美國創業生態系統(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的構建和運行方式的借鑒,研究和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校行企多元協同的創業生態系統的方式和途徑,為大學生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支持,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并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為其他高校的創業生態系統構建提供樣板和參考。
“創業創新”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可以通過增加社會財富等方式提升國家的競爭力。特別是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業的人數、質量和創業者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業層次更是決定了國家和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實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由于受到中國傳統守舊的中庸思想的束縛以及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就業分配制度的影響,很多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更傾向于選擇“讀書出仕”的穩妥路徑,而“創業創新”的思想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的雙重難題, 國家的創新發展因此受到了阻礙。2002年初,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黨的十七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強調以創業帶動就業,做好大學生的創業受到了社會和高校的高度重視,許多省市相繼出臺推進創業創新教育的實施意見。據相關統計顯示,和國外大學生,特別是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相比,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相對較低,我國的創業創新教育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至今已經歷了近70 載的發展歷程。美國的創業教育具有深厚的積淀并在成功企業家培養和創業創新企業培育方面功效卓著。在美國的眾多高校中,哈佛大學最先于1947年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此后和創業有關的研究、刊物、會議、社團、競賽、創業項目和創業基金項目也發展迅猛[1]227-228。美國高校創業教育逐步形成以高校為主體,政府、非政府組織、金融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等共同參與旨在提升企業家精神和創業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財富增長的生態型創業支持系統逐步形成,并在塑造和培養美國企業家精神、扶持和培育創新型企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重視大學生創業創新問題相對較晚,對創業教育的研究也是從本世紀初期才剛剛起步[2]124。2000年后,國內先后出現了一系列關于國外創業教育模式介紹和中國創業教育思考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紹國外大學實施創業教育在創業教育的價值取向[3]59、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管理體系、實踐教學項目[4]80以及創業教育的形式與性質等方面成果,但是國內對于創業教育的研究更多是從在高校內部的視角來借鑒國外大學創業教育的經驗,而缺少從更宏觀的視角思考創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綜合性、體系化的創業教育模式構建。本研究旨在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學校、政府、行業、企業四維協同,共同打造集創業教育、實踐、服務、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業生態圈,為培養具有本地特色的創業創新人才尋求最優的解決途徑。由于政校行企作為不同的組織,其性質和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要尋找各方的利益結合點,利用各自優勢,整合不同資源為具有本地特色的創業創新人才尋求最優的解決途徑,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實現參與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一)高校創業創新教育面臨現實矛盾
隨著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學生的就業壓力凸顯,特別是1998年開始實施的高校擴招政策,使得就業崗位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但是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薄弱,絕大多數學生還是選擇傳統的就業崗位,自主創業比例很低。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指標僅為61.2%[5] 69。隨著互聯網+時代,創業機會大大增加,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雖然各級政府和高校已經意識到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很低下。主要是中國缺乏創業基礎設施及平臺和系統化創業創新教育體系。中國還存在一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非常不一樣的現象,美國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創業能力越強,而中國的創業主體竟然是以受過初高中教育的人為主。很多高校畢業生缺乏創業創新意愿。造成這一現象至少存在三個原因:一是社會創業體制不完善,影響高層次受教育者的創業積極性;二是中國社會已進入“啃老”時代,父輩的勤奮創業積累了一定財富,許多孩子又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溺愛逐漸讓孩子喪失了創業動力,患上了“啃老”綜合癥;三是中國創業創新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大學生沒有受過很好的創業創新教育和培訓,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知識和技能缺乏,沒有能把所學的很好地用在創業創新上,和時代接軌,和經濟社會發展接軌。
(二)高校創業創新教育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對創業創新教育認識不足。很多高校高層雖然重視創業創新教育,但是很大程度還是流于形式,沒有把措施落到實處,缺乏對創業創新教育的整體規劃,主要局限于講座、創業創新計劃大賽等形式上,沒有把創業創新教育貫穿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二是創業創新資源不足。主要表現在缺乏創業創新師資隊伍,很多老師自己沒有創業方面的學術背景,也沒有創業的實踐經歷。另外缺乏創業創新的社會平臺,創業創新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在校內紙上談兵,因此學生收益不足。三是創業創新教育課程體系亟需構建完善。目前我國高校創業創新教育課程沒有體系化,還是比較模糊。沒有像美國等發達國家形成多學科融合的跨學科創業創新課程體系,沒有形成校企協同,對接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能力的需求。
高校需要把握國家人才發展戰略需求,根據中國未來創業教育發展目標,及時更新創業創新教育的理念,抓住機遇,拓展資源、多元協同,提高創業創新教育水平,形成全民創業創新的格局。
(一) 政校行企,四維協同,構架立體創業創新教育理念
高校的創業創新教育要突破時空,實現從課堂轉向課外、校內轉向校外,思維不斷外延。高校要緊扣世界和國家發展戰略,主動謀劃,成為社會創業創新的旗艦作用,引導社會創業的良性發展,而不是成為創業創新時代的尾巴,被動地跟隨社會創業創新需求。高校創業創新教育是社會創業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校企協同,同時也需要校內各部門協同,形成系統的創業創新教育體系,而不是現有的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指導中心這一單一模式。需要實現校內、校企、校政、校行思維聯動,教育效能實現最大化。現代社會,聯動面越寬、效能就越高。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地方經濟發展、文化需求、社會期待,充分挖掘內部資源、拓展外部資源,從戰略性、全局性思考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教育發展定位與規劃。
(二) 政校行企,四維協同,緊扣創業創新教育的核心環節
高校創業創新教育離不開師資團隊和課程體系構建這兩個核心環節。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合格的專兼職創業創新師資,因此高校領導層需要認識到創業創新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明確創業創新教師的地位。一方面通過選派教師進企業,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大力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校企協同,聘請創業成功人士、行業專家等組建多元的創業創新師資團隊。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另外一個核心環節。構建創業創新教育課程體系,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創新教育、就業實戰指導三大板塊,面向全校開設,提高和增強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與創業能力,實現構筑就業指導全員化、全程化、系統化軌道,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就業導向的職業生涯規劃貫穿全程。
(三) 政校行企,四維協同,拓展創業創新資源與平臺
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合作,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和創業教育、創業培訓機構及創業實踐基地的整合管理,打破學校資源、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之間原有的屏障和閉環,使得校外創業資源和資本向學校和學生創業項目與市場的對接,匯聚政、校、行、企的各方力量,共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創業生態圈,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多元化的創業資源和創業網絡平臺。校政協同,充分利用政府在創業培訓、項目孵化與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廣泛吸引金融機構、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和企事業單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校行協同,通過行業協會提供創業培訓、工商登記、融資服務,幫助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項目對接、政策解讀和在線咨詢等服務,積極發揮行業的平臺搭建和技術交流方面的作用。校企協同,通過企業商業論壇進校園的形式實現學生創業項目與市場的對接,通過企業入股的形式對大學生創業企業在技術、管理和財務上給予幫助和扶持,真正構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利益共同體,為高校培養創業創新人才。
協同創新是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舉措,如何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協同整合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各方資源,拓寬和整合創業資源與平臺,合力打造集創業教育、實踐、服務、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業生態體系,為培養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業創新人才卻是一個全新的命題,也是當前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構建的重要命題。本研究則以全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以多元協同的角度探討政校行企共組創業教育、實踐、服務、孵化等功能的聯合體,探索創業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通過政校行企多元協同整合項目基礎資源與創業中心、學生團體和創業課程等諸多要素和組成部分,推動整個創業生態系統的不斷演化和可持續發展。以平臺搭建為依托,穩步扎實推進,在政校合作、行校合作、校企合作和多方聯動整合方面,全方位提升創業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水平,利用政府、社會和學校多方的項目資源和融資渠道為優質可行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募集資金,探索政校行企多元合作的最優形式,激發整體優勢和活力,實現政府、社會、學校、企業等多方共贏,尋求最優的解決方案。
[1] Antal N, Kingma B, Moore D, et al. 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 2014, 24: 227-254.
[2] 姜志兵.協同創新下的創業教育機制探究——以南京工業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 2015 (Z1): 124-126.
[3] 盧麗華.美國大學實施創業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7(5): 59-63.
[4] 王晶晶,姚飛,周鑫,等.全球著名商學院創業教育比較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宄, 2011(7): 80-86.
[5] 梅偉惠,徐小洲. 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難題與策略[J].教育研究, 2009(4):67-72.
G642
A
1673-8535(2017)04-0103-04
2017-06-10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常規重點課題(FJJKCGZ15-074)
黃宇鵬(1982-),男,福建泉州人,福建江夏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學質量監控、專業評估。
(責任編輯:高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