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婧
(廣西大學 審計處,廣西 南寧 530004)
?
高校科研經費內部審計工作淺析
劉 婧
(廣西大學 審計處,廣西 南寧 530004)
近年來,高校作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主力軍之一,承擔的科研項目數量穩步增長,科研經費投入更是大幅增加,且經費來源廣泛、使用方式靈活。因此,高校科研經費審計工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該文以高校科研經費審計工作的必要性作為切入點,對高校科研經費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應的改進措施,以期給高校科研經費審計工作提供參考。
高校;科研經費;審計
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投入大幅增加,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再創歷史新高,總量首次突破1.4萬億元,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僅次于美國。與此同時,高校承擔的科研項目數量穩步增長,科研經費收入也呈大幅增長態勢。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能讓審計工作不斷促進科研經費科學、合理、規范地使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并對科研質量及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就當前的大環境而言,高校科研經費審計工作的必要性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有利于降低高校科研風險
近年來,因挪用、貪污科研經費而“落馬”的專家學者不絕于耳,例如曾經的最年輕工程院院士李寧、中國石油大學原副校長張士誠等等。高校科研經費領域已逐漸成為腐敗的“重災區”,監督管理乏力這一問題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加大高校科研經費審計力度,對科研經費做到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進一步降低高校科研風險,在當前形勢下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二)有利于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益
目前,“課題制”的科研項目管理模式在高校大為盛行,該種模式在最大限度上賦予了項目負責人對項目經費的自主權,使得項目負責人濫用、亂用資金的現象“遍地開花”。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財務部門以及內部審計部門不僅應在項目管理和資金使用的過程中發揮監督作用,還應通過科研經費審計這一工作契機,為項目組以及科研人員提供專業意見及建議,進一步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益。
(三)有利于加強高校反腐倡廉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必須警鐘長鳴”。在高校科研經費逐年增長的大環境下,加強經費管理,反腐勢在必行。總體來說,當前科研項目多頭申報現象嚴重,而究其根源,在于科研經費管理的“九龍治水”,且科研經費分配過度行政化。實際工作中,不乏行政領導直接參與選擇科研項目或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專家參與評審,造成小部分人對科研項目立項有一定程度上的決定權,據此權力尋租空間得以衍生,給貪腐提供了溫床。科研經費審計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項目評審亂象,有利于加強高校反腐倡廉建設。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高校科研經費審計工作的開展力度還遠遠達不到形勢發展的要求,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
從學校層面上看,科研項目及經費的多寡是衡量高校學術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關鍵性指標[1],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公眾認可度及全國排名,所以為了支持和鼓勵科研工作,在項目結題階段,校內內審部門在進行科研經費審計時較少出具否定意見。對金額小、數量多的一般性項目,結題審計時只履行簡單程序,不納入學校常規性重點審計范疇,審計質量得不到保障,重視程度較低。而在科研工作者層面則認為,科研項目是憑借自身的努力爭取到的,除學校提取的管理費外,剩余的經費其個人應享有絕對的支配權,這就陷入了科研經費屬于私人財產的思維誤區,進而產生對審計工作的不重視、不理解、不配合的抵觸心理,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審計難度。
(二)審計監督合力尚未形成
目前,多數高校僅由內部審計部門負責科研經費審計工作,而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往往不高,審計職能得不到好的發揮。科研項目負責人所在部門或學院、科研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對科研經費審計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較低,科技管理部門只是審查科研合同的部分重要內容和經辦程序,對科研經費的具體支出則無法顧及;財務部門對項目具體研究內容無法做到進一步了解,難以界定經費是否真正用在項目上及是否合理,甚至對票據的真實性都無法做到全覆蓋的審查,監督范圍僅僅停留在對支出項目的合規性上;資產管理部門對于用科研經費購置的固定資產,僅僅對購置程序是否合規進行監督,很少能具體審核購置行為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與項目相關,與固定資產相關的各種制度或缺位或執行不力。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審計監督合力欠缺。
(三)經費開支相關性和真實性難以界定
在科研經費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經常會碰到不少難題,例如用科研經費購置的通用物資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項目難以界定,購買手提電腦、打印機、相機等,既可以用于科研工作,也可用于私人生活;用科研經費購置的儀器設備是否真正服務于該項目難以界定,由于不少科研項目涉及相關專業領域的深層次知識,而內部審計人員由于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對一些專業設備及材料的支出是否合理無法做出職業判斷;“差旅費”開支項目的相關人員是否真正服務于該項目難以界定,在現實中仍存在不少項目負責人家屬或親友的旅游支出在“差旅費”列支的亂象。
(四)審計介入時點過晚
在當前實際工作中,校內內審部門通常僅在項目經費管理全流程的后期介入,屬于事后監督。因審計介入時點較晚,常常陷入直至結題審計才發現個別科目超支的窘境,而又擔心給項目結題、后續研究等工作造成負面影響,最終只能“掩耳盜鈴”,這樣就會造成惡性循環,不能真正有效發揮科研審計的監督作用,也不能及時發現科研項目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審計工作的效果。
(五)審計人力與審計任務不匹配
目前,高校各類科研項目數量從幾百項到幾千項不等,大多數本科院校每年科研經費過億,而高校審計人員配備往往只有幾人,且存在專業不對口、業務能力不足、獨立性受限等問題,加上審計工作主要以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程審計以及物資采購審計為重點,審計人力與科研經費審計任務嚴重不匹配,在日常工作中顯得力不從心,影響科研經費審計質量的持續提升。
(一)切實提高認識,健全科研經費審計制度
高校應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科研經費審計制度,如高校縱向科研經費審計制度、高校橫向科研經費審計制度、高校科研經費結果運用制度、高校科研經費結果公示制度等,切實提高對科研經費審計工作的認識,不斷規范審計工作的方式、方法、流程,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具體職責和工作權限。應定期組織各相關職能部門、項目負責人和科研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宣傳新出臺的法律法規,讓他們在思想上提高重視,明晰自身職責,進一步提高合規使用科研經費的意識,積極主動配合審計工作。
(二)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審計監督合力
高校應積極組建科研經費審計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全面統籌和負責科研經費審計各項事務;建立科研經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機制,聯合科研管理、財務、資產管理、審計等相關部門,形成多部門聯動的審計監督合力;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時掌握科研項目的相關信息,使各個相關部門不再是孤立的職能機構。
(三)轉換方式方法,實現全程跟蹤審計
高校應在實際工作中力求做到將審計端口前移,在項目經費管理的全流程中充分介入,改變“事后監督”中對發現的違規現象難以補救的被動局面,實行“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形成對科研項目經費的全過程跟蹤審計。與此同時,應視實際工作輕重緩急逐步鋪開,量力而為,力保審計工作高效、高質完成。
(四)明確審計重點,審查支出的相關性和真實性
在全程跟蹤審計的基礎上,重點對科研經費支出的相關性和真實性進行審查。例如資產管理部門重點對購置的固定資產與科研項目是否具有相關性進行審查,必要時組織相關學科的專家進行審查,確保專款專用并嚴格建立臺賬進行后續管理;財務處重點對在“會議費”“差旅費”中列支費用的人員與科研項目是否具有相關性進行審查,同時還應重點對報銷票據的真實性進行審查;審計部門在進行科研經費審計時,更要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審計重點:第一,是否存在科研經費未列入學校統一管理、單獨核算的問題;第二,是否存在套取、截留、擠占、挪用、貪污科研經費的情況;第三,是否存在用假發票報賬或用無關專項科研業務發票報賬的情況;第四,是否存在巧立名目冒領、私分科研經費的情況;第五,是否存在違反規定轉撥、轉移科研經費的問題;第六,是否存在科研項目負責人、分管領導、財務部門不履行職責,對科研經費使用不嚴格把關的問題。只有明確審計重點,科研審計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業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科研經費審計的主觀風險,是降低審計風險的內在關鍵因素,高校內部審計部門要注重人員專業合理性,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不斷擴充復合型的審計專業人才,加強團隊建設,還應注重年齡結構的合理性,注重人才儲備,形成人才梯隊。通過在日常工作中開展警示教育,加強自身廉政建設。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引進社會中介機構進行審計,強化外部力量的監督。
總體而言,當前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審計工作尚未有效發揮審計應具備的監督作用。未來應進一步健全科研經費審計制度,在實際工作中形成監督合力,實現全程跟蹤審計,明確審計重點,加強隊伍建設,確保高校科研經費審計工作的高效率、高質量和高水平。
[1]歐陽卓平.高校科研經費審計現狀及改進措施探討[J].審計月刊,2011(2)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6-12-18
F239.45
A
1673-8535(2017)01-0031-03
劉婧(1987-),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大學審計處會計師、審計師,工商管理碩士,研究方向:企業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