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飛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0032)
?
西江流域城市競爭力評價與提升戰略研究
雷 飛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0032)
流域是一個經濟關聯度較高、整體性較強的、具有明顯區段性特征的經濟區域,流域經濟的發展既受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格局的影響,又受到流域內自然資源、社會經濟基礎等條件的影響,而作為中國東南部地區的一個資源富饒區域,西江流域經濟卻處于后發展、欠發達的狀態。該研究基于當前我國大力加快發展中西部經濟,努力縮短東西部差距的宏觀大環境的背景下,對西江流域經濟發展與城市競爭力的互動關系進行了闡述,定量評價分析了西江流域廣西段、廣東段各主要城市競爭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西江流域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構想及建議。
西江流域;經濟發展;城市競爭力
(一)流域經濟促進城市發展
以江河為軸心和紐帶的流域經濟,綜合優化與整合流域內水資源、信息、技術及資金等要素,使流域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開放性強的經濟區域。西江是中國海區域聯結大西南的走廊。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西江沿岸城市之間開始形成發達的航運和陸運網絡,其縱深可聯接貴州省、云南省等周邊資源豐富的廣闊地區,通往我國最發達省份之一的廣東省的快速公路運輸網絡也已基本形成,可以拓展巨大的資源空間和市場空間,是珠三角實現產業梯度性轉移的重點區域。
(二)流域城市合力推動流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流域經濟帶企業的生產布局多以河流水系為根源,貫穿內河港口和水陸聯合運輸通道,輔以港口和通道或區內城市、綜合流域內的優勢產業及地域文化,以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平衡為基本生產保障,形成一條帶狀經濟區[1]。西江經濟區域依托西江黃金水道,在西江沿岸城市構筑一條“西江經濟帶”,通過統一發展規劃,加強沿江各市的聯系,整合沿江各市縣的資源,珠三角和港澳企業可以有規劃地拓展企業規模和生產路線,以梯度發展模式沿江向西發展,而珠三角產業的梯次轉移離不開產業鏈上中下游依存共贏的發展,這也是實現西江經濟區域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的原始積累。
(三)依托流域聚合力提升城市競爭力
通過流域的聚合力,進一步拓展經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區域內交通、產業、城市的聯合發展。流域內的交通運輸狀況與流域經濟區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布局情況息息相關,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影響。一是通過大力發展內河航運交通,不僅可以擴大區域內產業服務范圍,沿流域形成帶狀布局的優勢產業集群,而且還可以大大減少運輸成本,為流域區域內的產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二是依據長江及黃河流域經濟區發展的經驗,交通、產業及城市的聯合發展是加快流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所以,流域內交通的發展是重中之重。三是通過發展流域內的交通,可以使流域內形成較為健全的交通運輸網絡,充分發揮其集聚、發散及擴張的經濟功能,推動流域內城鄉的綜合科學發展[2]。
(四)流域經濟為沿江城市發展提供新動力
雖然沿江地區具備良好的天然資源和地理位置優勢,但如何將這種潛在的自然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流域經濟的工作者們。西江經濟帶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流域經濟開發軸帶,將在縱深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大環境下得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發展機會,國家也會從宏觀調控的層面上就財稅、金融、產業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有利于沿江城市比較優勢的發揮[3]。除此之外,流域經濟不僅在實現城市資源共享的方面為沿江城市提供了便利,而且為西江流域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基本要素及環境保障。另外,資金流、物流、人流及信息流的自由流動則是流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優勢,通過四流的流通可以帶動經濟的靈活向前發展并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沿江區域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優化配置資源,并為流域經濟帶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4]。
(一)城市綜合經濟實力
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是城市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的一項衡量指標,它包括了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和經濟結構優化指標,是一個城市現實經濟實力及經濟發展潛力的綜合考量。本文通過對GDP、人均GDP、GDP增長率、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市區限額工業總產值等指標的選擇來反映城市經濟總量、人均購買力水平、經濟增長比率、服務業消費與就業水平、總體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社會消費支出水平及政府確定的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總額。
(二)城市資金實力
城市資金水平是構成城市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量、結果量,也是一個城市歷史發展水平及發展潛力的一個明顯體現。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及自身市場的發展都需要城市強大資金實力的支持,因此,本文通過對反映城市資金水平的5項指標的選取來間接反映城市的競爭力水平。
(三)城市經濟開放力
城市經濟開放力是城市經濟開放程度的一個體現,它反映了城市對國際競爭的參與能力,或對本區域資源配置的開放程度。如果一個城市的城市經濟開放力度越大,那它開拓外部市場的能力也就越強,可以用較小的競爭成本參與到對自身發展最有利的競爭中去。本文通過對年貨運總量、年貨運量、協議利用外資總額、進出口總額以及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等5項基本城市經濟開放力指標的選取,可以對城市競爭力就城市經濟開放力度這個方面做出評估。
(四)城市基礎設施
本文通過對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數、人均道路鋪裝面積、人均生活用氣量、人均生活用電量、人均生活用水量這5個反映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指標的選取,體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競爭力在好壞及容量大小上的影響。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著城市的基本社會經濟生活,交通設施促進了人流和物流的發展,生活設施則為人流和物流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
(五)城市國民素質
作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元素,人才的發展極大地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城市人才發展的基本便是城市國民素質的提高,當一個城市不僅擁有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其中大比例人才都具有較高的城市國民素質,則這個城市的發展潛力便為無窮大。本文通過教育費用支出、市區每千人所擁有的醫生數、每萬人擁有高校學生人數、每百人擁有公共圖書冊數這4項指標的選取綜合考量城市人力資源素質。
(六)政府管理水平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管理與支持。政府在城市的經濟發展中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相對于國家,當城市自身的自主度越高時,城市能自我支配和控制的資源也就越多,自由活動伸縮空間也就越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也就越強。所以,作為宏觀調控城市經濟的主體,政府的調控能力、政策法規、辦事效率及穩定性都對城市的綜合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通過一個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標——城鎮登記失業率以及三個不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標——社會穩定性、城市自主度和國家戰略地位進行評估政府的管理水平,并對不可直接量化的指標采用專家評分法逐項打分。
(七)生態環境
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外因之一,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人能否與社會和諧共同發展,并使城市表現出強競爭力。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反映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作的環境,而且有利于吸引外資,引進人才。本文把對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這三個指標的選取作為對一個城市生態環境的綜合考評。
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準則層、指標層、指標代碼,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指標代碼城市競爭力A城市綜合競爭實力B1城市資金實力B2城市經濟開放力B3城市流通力B4城市投資吸引力B5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B6城市國民素質B7政府管理B8生態環境B9GDPC1人均GDPC2GDP增長率C3第三產業占GDP比重C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C5市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C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C7市區限額工業總產值C8地方財政收入C9地方財政支出C10城鄉居民儲蓄余額C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12當年實際利用外資C13進出口總額C14協議利用外資總額C15年貨運總量C16年客運總量C17利用外資C18引進區境外資金C19人均道路鋪裝面積C20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數C21人均生活用水量C22人均生活用電量C23人均生活用天然氣量(立方米)C24人均生活用石油氣量(噸)C25教育費用支出C26市區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C27每萬人擁有高校學生人數C28每百人擁有公共圖書冊數C29城鎮登記失業率C30社會穩定性C31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C3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C33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C34
注:本表格根據調查資料整理
(一)計算方法
指標數據標準化
標準化數值=(原始數據-均值)/標準值
式中:Ib指各準則層綜合指數,Ij指各準則層所含指標指數,Wj指各指標的權重,m指各準則層總數,n指各準則層所含指數總數。
總目標層綜合指數的計算
式中:ECI指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數,Ib指各準則層綜合指數,Wb指各準則層權重值,n指子目標層總數。
依據以上公式,結合統計資料和權重所顯示的信息,利用Excel軟件進行計算,得出各層次指標的指數。
(二)西江流域廣西段主要城市競爭力評價
西江流域廣西段7個城市指標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西江流域廣西段主要城市競爭力評價結果

目標層準則層2010年數據(最終權重值)得分南寧柳州梧州百色崇左來賓貴港城市競爭力A城市綜合競爭實力B1城市資金實力B2城市經濟開放力B3城市流通力B4城市投資吸引力B5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B6城市國民素質B7政府管理B8生態環境B9得分0.2077613720.255233196-0.04775756-0.11493749-0.09200676-0.08876071-0.1195333排序2136547得分0.2695716480.083927669-0.07432973-0.08003386-0.03451937-0.04001637-0.12459913排序1256347得分0.067751328-0.0179814-0.03508151-0.03405685-0.034544510.089029146-0.03511668排序2364517得分-0.00608607-0.027929280.155016219-0.03356998-0.02040143-0.0335932-0.03343627排序2416375得分0.183173275-0.02162646-0.02709095-0.04666897-0.00970952-0.043103-0.03497381排序1347265得分0.1372813420.058564634-0.034614640.053215624-0.03802787-0.12543189-0.05098748排序1243576得分0.1707125840.070366761-0.03193975-0.0167308-0.06472099-0.08982557-0.03786224排序1243675得分0.073476580.0876581440.009986138-0.04189877-0.08894634-0.03435747-0.00591828排序2136754得分0.1256304030.0437604150.025055576-0.03309009-0.0998757-0.04964121-0.01183965排序1235764城市競爭力得分1.2292724620.5319737-0.060756-0.347771-0.482752-0.4157-0.454267城市競爭力排序1234756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網2010年統計公告
(三)江流域廣西段和廣東段主要城市競爭力評價
西江流域廣西段和廣東段11個城市指標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西江流域廣西段和廣東段11個城市競爭力指標評價結果

目標層準則層2010年數據(最終權重值)得分南寧柳州梧州百色崇左來賓貴港肇慶廣州深圳佛山城市競爭力A城市綜合競爭實力B1城市資金實力B2城市經濟開放力B3城市流通力B4城市投資吸引力B5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B6城市國民素質B7政府管理B8生態環境B9得分-0.0140470.0220693-0.099088-0.135529-0.103677-0.100668-0.133737-0.040050.32694090.23885110.0389355排序5471198106123得分-0.03889-0.069203-0.091238-0.092159-0.085646-0.086294-0.098366-0.0815350.29905220.23045580.1138258排序4591078116123得分-0.036161-0.042674-0.039915-0.043268-0.0434190.1123162-0.040451-0.0217360.05919280.08914520.0069713排序6971011185324得分-0.031032-0.031266-0.028873-0.03132-0.031216-0.031321-0.031319-0.0282420.17720340.0870467-0.019661排序6851071194123得分-0.011455-0.050556-0.052216-0.055604-0.049302-0.055169-0.0536470.00744940.1606810.15604660.0037737排序5781161093124得分0.0087066-0.018853-0.073981-0.048406-0.069612-0.121876-0.051108-0.0302960.20515320.13881170.0614618排序4510791186123得分0.11587150.0470476-0.04971-0.045822-0.070104-0.076324-0.063488-0.0342030.08386790.1019327-0.009068排序1487101196325得分0.01704710.03100420.0040969-0.027329-0.05501-0.02069-0.002612-0.0624050.03759990.1202828-0.041985排序4358107611219得分0.02271250.0015372-0.0046-0.081595-0.105807-0.065136-0.0098470.0481870.01232020.14167020.0405589排序4671011982513城市競爭力得分0.0327524-0.110895-0.435526-0.561034-0.613793-0.445161-0.484576-0.2428311.36201151.30424280.1948127城市競爭力排序4571011896123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網2010年統計公告
在西江流域11個城市指標評價中,廣東省選取了4個城市,其中廣州、深圳、佛山、肇慶分別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六位。南寧作為廣西的首府和廣西政治經濟的中心,排在第四位,柳州則以其強勁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實力排在了第五位。梧州市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排在了第七位,這與其建設西江黃金水道中心城市的發展地位是相適應的。評價結果符合實際,說明評價模型的建立科學,指標選取準確,競爭力評價得分的差異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程度基本吻合。
(一)明確城際競合的新理念
1.大區域觀念的樹立
作為集分工、合作和競爭于一體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在21世紀得到了系統而全面的發展。很早以前就有“企業是國際競爭單位”的說法和概念,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應該定位在區域經濟上,將國際中的國家、城市及鄉鎮按區域合理劃分,在區域中形成相當規模的產業集聚,使得區域形成較大范圍的區域經濟圈,為區域日后參與到國際競爭提供產業和人力基礎[6]。西江流域的地方政府要在充分認識到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性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大區域觀念,在產業布局、要素市場的分工與合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及宏觀經濟調控等方面實現并加強“一體化”,自覺在更加深入的層面參與到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去從而提高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2.大市場觀念的樹立
西江流域各地方政府要克服對本土文化及產業過度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要積極引入外來有益于本土發展的產業,去粗取精,對大市場觀念要有正確的認識。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條件。從根本上講,統一大市場不是為了消除或限制市場自由,而是為了保障和擴大市場自由[7]。為了保障產品及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要堅決杜絕本土企業保護及壟斷;為了保障把人才作為城市戰斗力量的主要引進,要改進發達城市對人口的增容限制,并對差別待遇及歧視政策進行廢除,以保障西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大力支持金融系統內部發展建立各要素流動的金融市場。鼓勵投資者發展企業債券市場,規范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整合勞動力市場,建立人員合理流動的機制,形成城鄉統一、門類齊全、開放相通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同時還要加大區域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同時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8]。
(二)加強協作區域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西江流域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競合進程必不可少的物質保證,是實現區域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的重要條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地方政府合作過程中,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水利、能源的“瓶頸”制約問題非常突出[9],在這中應該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優先發展,建立快捷、暢達的交通網絡。對協作區內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要盡早做好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配置最優。要通過加快協作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協作區的經濟發展條件。協作區域內各地方政府應努力構建以鐵路、公路運輸為主,航運、航空、管道運輸等多種途徑相協調的跨區域立體綜合快速運輸網。
(三)建立起區域城市間的公共合作機制
1.構建利益協調機構
建立完善的協作區域管理制度性框架,制定區域戰略規劃以及區域非政府組織發展等問題,以實現協作區域政府之間的互動、議價和協商。機構要定期與城市負責人進行交流并反映相關進展,對區域合作發展的框架和規劃要做好及時的協調溝通,對區域各城市間的相關經濟社會活動做以公平公正為主的預評估,對跨地域投資者的權益保障及不涉及法律的利益糾紛進行協調。
2.共同制定合作公約和相關法律制度
城市間聯手構建統一的合作公約,共同制定相關貿易合作機制,以協調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與行為,不僅在文化、衛生及教育等方面加強行政聯合,而且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進行統一整治,并統一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在土地批改、外貿出口及技術開發等方面采用信息公開及披露制度,開放共同市場,營造本土與外商無差別待遇的各方面環境。
3.建立完善的公共政策協調機制
公共政策的建立為城市間公共合作機制的建立設定了基礎,城市間地方政府的合作不僅要在市場平等公平競爭機制的基礎之上,還要以城市間公共政策的統一為基本前提[10]。就目前而言,可以先從三個層面入手:第一,突發事件應急合作公共政策。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定來加強城市間的合作,增進信息交流、資源互通互助,對有損安全生產、有損社會治安等事件,建立合作完善的應急體系。第二,人力資源供應合作公共政策。開放對人力資源在城市流動人口的管理,杜絕歧視,使外來優秀人才在流域內得到合理的安置,讓他們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貢獻。第三,社會服務合作公共政策。通過加強對醫療服務、交通服務、教育資源、社會治安一體化的管理,降低城市間的管理成本,促進城市間的資源共享,加強城市間的優勢互補。
[1] Shu-Wei A N. River-Bas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trategic Choice in Provincial Common Boundary Area of Inner Mongolia, Shanxi, Shannxi and Henan Province[J]. Economic Survey, 2004(1):17.
[2] Liu C, Shang Z, Hu X. Evaluation of urban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a case of main cities in Huaihe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2015,33(3):19-23.
[3] Stella F, Dell’Amore A, Nizar A, et al. Economic Peculiarities of the Romanian Tisa River Basin[J]. Romanian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2010, 22(3):224-228.
[4]Huang S Q, Zhou L P.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ulti-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7,29(3):107-113.
[5]李琳,韓寶龍,李祖輝,等.創新型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基于長沙與東部主要城市的比較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2):224-229.
[6]劉傳明,尚正永,胡相峰.基于科學發展的城市經濟競爭力評價研究——以淮河流域主要城市為例[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9-23.
[7]閆二旺,張婧.黃河流域省會城市競爭力分析與城市群建設[J].北方經濟,2013(16):6-8.
[8]徐廷廷.長江經濟帶產業分工合作演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9]馮獻.長江流域“三化”協調發展水平綜合評價與空間差異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10]黃春松.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與海西經濟區的城市競爭力綜合比較——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1):205-216.
(責任編輯:覃華巧)
Study on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the Cities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Lei Fei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River basin is an economic area which has a high degree of economic correlation, strong integrity and obvious regional features. The development of basin economy is influenced by the overall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natural resources, social 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so on. Xijiang River Basin is one of rich-resourced areas in the southeastern China, but its economy is still in?a less developed state. With Chinese government pays much more attention on middle and wester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horten the gap between?east and west. This research, which is carried out in the macro context where the government of our country is trying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and western areas of China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eastern part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analyze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and separately make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in cities in the section of Guangxi and the section of Guangdong. Consequently, it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c ideas and suggestions which would help to boos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competitiveness
2016-12-10
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科學研究工程”2014年度“開放基金·專項委托項目”(KF2014004)
F127
A
1673-8535(2017)01-0006-08
雷飛(1965-),女,廣西梧州人,梧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