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耀華,曾永平
(1.梧州學院 黨委辦公室,廣西 梧州 543002;2.梧州學院 機械與化工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有機統一
唐耀華1,曾永平2
(1.梧州學院 黨委辦公室,廣西 梧州 543002;2.梧州學院 機械與化工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四個自信”有機統一彰顯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自信,它從整體的視角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和光明前景?!八膫€自信”是一個由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構成的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其中道路自信是基本前提,理論自信是科學指南,制度自信是根本保障,文化自信是思想基礎?!八膫€自信”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更高層次的信心與勇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有機統一
自信表現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克服困難創造奇跡的優秀品質,同時也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全黨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整體統一的壯觀格局卓然顯現。“四個自信”是一個由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構成的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既包含了道路的正確性、理論的科學性,又涵蓋了制度的優越性以及文化的先進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滿滿自信?!八膫€自信”的辯證統一所形成的強大自信必將成為鑄就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2]因而,只有道路正確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方向。因此,道路自信在“四個自信”的邏輯關系中具有根本地位,發揮著前提性的作用。道路自信是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認可與自覺堅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高度自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向世界表達了他們對社會主義道路前途和命運的百倍信心和堅定信念。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兩人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必然”的論斷——“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3]。列寧也認為:“社會主義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終目標和必然結果。”[4]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我們必勝,社會主義必勝,這是整個的趨勢和可能性?!盵5]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精辟地闡釋了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充分給予了道路自信以遠見卓識,昭示了社會主義無比優越的特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植于中國本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訴求,適應著時代發展的要求,彰顯了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正確方向、根本途徑和必然規律。鄧小平在談探索中國如何實現三步走戰略時認為,三步走戰略“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6]。理論創新來源于對道路實踐進程中的成就、困難、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總結及其形成的規律性的認識。道路實踐成果是理論自信的源泉。同時,道路自信是理論自信的實踐途徑。理論自信在道路實踐中更具有說服力和生命力;制度作為實踐的產物,同樣受到實踐的制約和規定。道路實踐的成果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活力源泉。道路自信在很多方面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國傳統、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產生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發展繁榮理應以道路自信為前提,堅定文化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總之,道路的開辟是理論體系完善、制度構架搭建、文化精髓凝練的前提條件,為之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極其寶貴的實踐經驗。因此,道路自信是構成理論、制度、文化三方面自信的先決條件與基本前提。
理論是人們通過實踐總結出來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系統的結論,對人類的社會發展有指導作用,“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盵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國革命事業、改革開放建設事業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密切聯系的產物,包含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等內容。理論自信是源于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正確的理性認識,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強大理論邏輯和超凡的理論魅力,它以自身真理性和價值性的完整統一,凸顯了它和其他思想理論突出的比較優勢,展示出滿滿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自身理論建構和理論指導。建立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性認識基礎上的理論自信必將指引道路前進方向、制度體系規范以及文化發展進步。
理論的成熟是黨成熟的重要標志。理論自信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科學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方針、奮斗目標、根本任務、基本途徑本身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理論自信闡釋了道路自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道路中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都需要從理論層面給予及時回應并加以解決。道路自信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才能更加一往無前;理論自信對制度自信進行了合理性的積極闡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制度自信以理論自信作為指導,如果沒有科學的、正確的理論作為支撐,制度自信便會失去其賴以存在的邏輯根基,制度合法性的基礎會不牢固,制度的貫徹和實施也將陷入困境;理論自信彰顯了文化自信的深刻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由外向內的深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刻性表現為作為優秀文化體現出的合規律性與和目的性的辯證統一。文化的本質在于“人化”和“化人”的有機統一,但是要想達到“化人”的效果,其前提必須先以理服人。相對于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很好地展示了理論自身的徹底性和科學性,它能夠實現文化自信的深刻和長遠。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相互融合、交織影響彼此的發展,互相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自信以自身獨特的真理魅力貫穿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中,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成果。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點和優勢高度信任和自覺認同就形成了制度自信。制度自信體現為堅信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被實踐證明的實現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成功的國家治理模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可靠保障;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實現基層民主的重要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堅強保障?;窘洕贫葹閷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制度自信還體現為我們對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具體制度的高度認同與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建立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經過30多年艱苦努力創造的成果,它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它不僅能夠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解決中國問題,而且也為人類社會的制度文明提供中國方案。
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既善于把已成功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又能堅持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還能將實踐中成效明顯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法律與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演繹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從“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探索階段過渡到掌握規律后的成果的固化階段,不斷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規范。制度的確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和拓展有了基本遵循。制度是道路實踐路徑的實質性結果,制度的規范性和強制性使得道路的遵循變得更加穩固而有力量。制度是理論的載體顯現,理論的創新發展離不開良好制度環境的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經驗等納入法律或法律性規定,以制度化的形式使一代又一代接班人明確道路和旗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什么、明確反對什么、怎樣劃分重大界限,從而確保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和行為遵循。為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根本保障;制度是文化的沉淀,文化是制度的精華,制度可以通過社會組織設定基本的組織規則和活動規范選擇并建構特定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可操作性的現實力量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反映的對象,制度自信將更加強調賦予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并為文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基本保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還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形成特定的觀念和價值判斷,從而為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性保障??梢?,制度自信有助于道路自信障礙的掃除,有利于理論自信底氣的提升,讓文化自信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本民族深沉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文化自信是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反思、認同等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肯定、認同和信賴的穩定心理狀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孕育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包含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中國革命文化自信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蔽幕孕旁谀蹆r值共識,提高民族認同感,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支柱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文化自信的本質是價值觀自信,為此我們要倡導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堅定信念。文化自信是孕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有機土壤,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奠定廣泛而堅實的思想基礎。文化自信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撐為道路選擇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化氛圍與思想啟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闊步向前更需要文化自信作為精神動力來凝聚價值共識,形成文化共同體,進而鑄就命運的共同體;理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基礎上。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的根本,為理論自信提供廣闊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向導。理論自信除了要具備自身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之外還應具備強烈的人文關懷理念。理論自信要想打動人需借助文化自信來加以引領和帶動。我們要善于在思想理論教育中吸收文化的養分,借助文化的載體和形式啟發思想、陶冶情操、感化心靈;制度孕育于文化之中,文化總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支配和影響著人們對待制度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同時又為特定的制度營造精神文化環境并提供思想的源動力。文化作為一種滲透性因素深刻而持久地構建制度自信的心理認同,充分挖掘制度自信的思想財富,營造制度自信的實踐氛圍和精神環境。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注入思想啟蒙并給予充分的輿論準備,讓理論自信變得更加具有思想魅力,為制度自信增添底氣,從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中最為廣泛而深厚的影響因素。
[1]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5]李明華,王榮麗.西柏坡檔案(第2卷)[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948.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責任編輯:覃華巧)
Organic Unification of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ng Yaohua1, Zeng Yongping2
(1.Office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f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2.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What the organic unification of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manifests the whole self-confidence i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noticeably and wholly show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bright prospect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constitute an organic integrity consisting of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which are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mong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self-confidence in the path is the basic precondition, self-confidence in the theory is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self-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and self-confidence in the culture is basis of thought.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fully represent the confidence and courage with which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stays true to the mission and keeps on moving forward in order to boost the caus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 higher level.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Organic unification
2016-12-10
廣西高校黨的“十八大”精神研究專項重點課題(DSBD13ZD020)階段性成果
D61
A
1673-8535(2017)01-0034-04
唐耀華(1961-),男,廣西全州人,梧州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城市化與政府行為。
曾永平(1984-),男,江西金溪人,梧州學院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