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玲
【摘要】本文以三木集團為例,分析了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行為,旨在揭開三木集團以各種手段虛增利潤的情況。
【關鍵字】三木集團 財務舞弊 虛增利潤
一、引言
自2011年開始,三木集團虛增利潤事件不斷被曝光。年報顯示,三木集團高管人數2011年為17名,他們從公司領走1317萬元;2012年19名,從公司領走1436.09萬;2013年16名,領走1447.48萬元。這三年,高管們從公司領走的薪酬均超過同期三木集團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14年10月8日董事長蘭雋、總裁陳維輝雙雙辭職。
二、公司介紹
福建三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10月。1992年12月,公司成功改制為股份制企業。1996年11月,公司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它是以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進出口貿易為主營業務的大型綜合類企業集團。
三木集團業務廣泛,其市場也遍布國內外。其立足福州,面向全國,不斷開拓市場,擴大房地產開發規模,打造全國性房地產品牌,房地產業務分布在福州、上海、長沙、武夷山、青島等地。同時,三木集團的國際貿易遍及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集團的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多年名列福州第一、福建省前茅。
三、案例概況
(一)利潤浮云
三木集團2011-2014上半年的凈利潤情況如下:2011年1035萬、2012年1387萬、2013年1406萬、2014年上半年551萬。但是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后的凈利潤竟然都變成了負值。其中2012年以及2014年上半年達到了-7000多萬之多。也就是說,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是虧損的,三木集團的經營狀況堪憂。
公司通過制造利潤浮云,來粉飾它利潤虧損的事實。下面是三木集團虛增利潤的過程。
2011年,三木集團將1000萬股海峽股份的股權轉讓給三木工會,該舉動為三木集團增加利潤3393萬元,其凈利潤由負轉正。
2012年,集團將4218.50萬股海峽銀行股權以總價1.22億元轉讓給福州高澤貿易有限公司,同時將成本為4.59億的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為投資性房地產,公司因這兩舉措凈利潤陡然上升。
2014年上半年將成本為1507萬的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為投資性房地產。這一會計政策的變更,使2014年上半年,因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損益貢獻利潤額1.18億元,2013年貢獻利潤額8029萬,由此,三木集團2013年、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不至于虧損。2014年半年報顯示,上述合計成本為5.88億的投資性房地產經過公允價值核算,賬面價值暴漲至16.21億,是當初購置或建造成本的2.76倍。
其中,2011年與2012年三木集團采用了股權轉讓的手段虛增利潤,從而轉虧為盈。2013年與2014年上半年利潤由虧轉盈是因為公司改變了會計政策。這些都不是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所造成的利潤增長。
(二)交易對象撲朔迷離
首先,介紹一下三木集團“撲朔迷離”的交易對象。上海科裕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是一家獨資公司,注冊時間為2010年,注冊資本為1000萬,法定代表人為陳科睿,一個80后的年輕男子。上海科裕2014年9月份繳納社保的員工只有3人,3人平均薪酬3872元/月,合計共繳納社保金額僅有5286元。近三年上海科裕各月的社保繳費人數從未超過7人。該公司不僅員工數量少,辦公空間也十分狹小。
介紹完客戶的基本資料后,我們再看一下該客戶與三木集團的交易。
2012年,上海科裕向三木集團采購金額達到2.33億,占公司全部營業收入的5%,成為集團的第二大客戶。
2013年,采購金額攀升至4.29億,占公司全部營業收入的8.21%,其仍為三木集團的第二大客戶,。
2014年上半年,采購金額為7500余萬,占公司全部營業收入的4.02%,是公司第五大客戶。
很難想象,規模如此之小的一家公司是三木集團的前5大客戶。向三木集團采購的金額如此之大。上海科裕的規模與上市公司公布的采購金額難以匹配。很難不讓人懷疑,這個所謂的大客戶只是為了幫助三木集團增加利潤的存在。
四、三木集團舞弊曝光后果
(一)股市反應
從立案調查到做出處罰決定之后一段時間內三木集團股價有明顯的波動。在2014年12月11日股價達到最高點7.09元,之后股價一路下跌。在 12月26日跌到最底端之后稍有上升之勢。到2015年1月8日股價由2014年12月26日的5.51元稍微上漲,到達5.54元。在10日公布處罰決定后,三木集團的股價又有很小幅度的下跌,然后基本持平。直到1月19日之后,股票才有回暖的跡象。
由此看來,三木集團的舞弊曝光對其股價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二)行政處罰
中國政府對三木集團的處理
三木集團采用制造利潤浮云,充當“中介”及交易對象名不副實的種種手段來虛增利潤。福建證監局根據相關《證券法》對其做出以下處罰: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30萬元罰款。
中國政府對高管的處理
三木集團的違規,其高管也應該為舞弊以及監察失策負有相應的責任。例如,當時的財務總監謝明鋒,一定是知曉虛增利潤之事,甚至還參與其中。所以福建證監局根據相關《證券法》對相應高管做出以下處罰:時任總裁陳維輝以及董事長蘭雋,給予警告,分別處以20萬罰款。時任財務總監謝明鋒,時任董事會秘書彭東明和時任監事柯真明給予警告,處以3萬罰款。
五、結束語
上市公司利用各種財務舞弊手段來虛增利潤、粉飾財務報表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此,不管是對公司,對股民還是對社會都會造成不良后果。所以,上市公司應杜絕弄虛作假,股民應謹慎投資,相關機構應加強監管力度,以此使資本市場健康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