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運喬+張志+趙歡+馮小濤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繼發醫院感染的病原菌類別及耐藥特點, 為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石家莊市第五醫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 120 例肝硬化失代償期繼發醫院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 ,對患者血液、痰液、胸腹水及咽拭子等感染性標本進行收集、細菌培養及鑒定,對其病原菌感染分布及耐藥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結果:120例患者標本中共分離出病原菌189株,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其中大腸埃希菌最多,腸桿菌科細菌對青霉素類中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等耐藥率極高,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率較低,所有腸桿菌對亞胺培南無耐藥;革蘭陽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對青霉素類耐藥性高,對于3、4代頭孢類耐藥性較低。真菌中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結論:對于肝硬化并發醫院感染的患者應盡早行細菌培養檢查,以便合理選擇抗生素進行治療,同時應采取綜合性措施,干預和控制院感的發生。
【關鍵詞】肝硬化 醫院感染 病原菌 耐藥性
醫院感染不僅是失代償期肝硬化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促使患者病情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不斷下降致細菌侵入、定植,因此肝功能失代償期患者較易發生各部位和組織感染。而醫院感染的發生是導致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最終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個主要原因,可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現對我院2010年 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情況,旨在為預防和減少該類患者感染的發生提供參考依據。現將有關研究內容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 2010 年1月 ~2015 年 12 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失代償期并發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 其中男55例,女51 例,年齡27歲~79 歲,平均55.54±5.3歲;病程是3~15年,平均7.48±4.2年。所有患者根據其現病史、既往病史、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等結果以及參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均被確診為肝硬化失代償期。
1.2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痰液、血液、胸腹水及咽拭子標本,按常規方法進行細菌培養、鑒定以及藥敏檢測,檢驗過程嚴格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培養基。應用 K-B 紙片擴散法對細菌藥敏試驗進行檢查 , 操作方法參照“2001 版 NCCLS”。耐藥性評價主要包括敏感、中度敏感和耐藥。
1.3 統計分析采用WHONET 5.5軟件,對189株病原菌檢測數據以及耐藥性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分析。
2結果
2.1病原菌培養情況:從120例患者標本中分離出189株病原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共126例,占71.6%,其中以大腸埃希菌最多68株(54.0%)、其次肺炎克雷伯菌32株(25.4%)、陰溝腸桿菌10株(7.9%)等;分離出革蘭陽性菌23例,占12.2%,以表皮葡萄球菌做多12株(52.2%),其次是糞腸球菌5株(21.7%)、金黃色葡萄球菌2株(8.7%)等;分離出真菌40例,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最多28株(70%);見表1
2.2 病原菌耐藥性分析 在病原菌培養中,革蘭陰性菌中以大腸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為主 , 該藥物對青霉素類阿莫西林、氨芐青霉素等抗生素以及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具有較高耐藥性, 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阿卡米星等具有較低耐藥性 , 對亞胺培南無耐藥性。革蘭陽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為主 , 對青霉素類抗生素具有較高的耐藥性 , 對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及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耐藥性較低。見表 2
3 討論
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其免疫功能均較前明顯降低 , 又加上醫院內的創性和侵入性操作 , 這些會導致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升高。發生各種感染主要原因有:免疫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癥、門靜脈高壓形成、腸壁淤血水腫、通透性增高、腸道細菌移位,細菌容易透過腸壁進入腹腔以及腸道菌群失調等。感染后患者病情將加重。文獻報道肝硬化患者發生感染后其病死率增DH4倍,30%的患者感染后1個月內死亡,還有30%的患者1年內死亡。感染也是肝病其他并發癥發生的重要誘因,如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腹水、低鈉血癥、感染性休克。了解肝硬化患者細environments, J. Math. Biol.120 (1994),77-98.
[2]M. Li, Z. Shuai, Global-stability problem for coupled system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n net-works, J. Differential Equations,248 (2010),1-20.
[3]E. Beretta, F. Solimano and Y.Takeuchi, Global-stability and periodic orbits for two patch pred-ator-prey diffusion-delay models, J. Math. Biol. 85 (1987), 153-183.
[4]H.Freedman,Y.Takeuchi,Global stability and preda-tor dynamics in a model of prey dispersal in a patchy environment, Nonlinear Anal.13(1989),993-1002.
[5]X.Mao,C.Yuan and J.Zou, Stochastic differentialdelay equation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J. Math.Anal. Appl, 304 (2005), 296-320.
[6]Z.Lu,Y. Takeuchi, Global asymptotic behavior in single-species discrete diffusion systems, J. Math. Biol. 32 (1993), 67-77.
項目基金:吉林省教育廳項目(2014第5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