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科技是帶動社會和各行業發展的根本,是國家振興的基礎。在當前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科技園區的建設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拔地而起。科技園區的建設是科技進步的直接聯系紐帶,沒有好的硬件和軟環境的建設科技的生產就無從談發展、與進步,可見科技園區是科技進步最直接的支撐,從上個世紀50年代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到80年代中關村科技園區當前世界各國都紛紛重視科技園區的開發與建設,可以看出科技園區的建設是未來國家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平臺。
在當前國內科技園區的建設過程中,部分地區出現了園區建設方向沒有明確的思路,地域文化的特征沒有顯現,科學技術服務的主體并不突出,科技園區的建設出現泛工廠化,另外從城市規劃角度來講不合理的規劃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費,在政策的制定上國家沒有根據不同的類型對不同科技型園區用地及使用規模作相應的規定指標等一系列的問題,而與之相應的是政府在科技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該起到指導性及建設性的作用,使科技園區的建設更合理,對于所在城市的經濟與文化有更好的提升與促進的作用。
國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民創新”的號召下,對于創業具有重要平臺作用和載體的科技園區的發展也掀起了建設的熱潮。現在,全球約有1200個左右的科技園區分布在世界近50個國家和地區。由于各國或地區政治制度、管理體制、技術創新水平、發展戰略、文化背景的差異,因而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互不相同。科技園區的發展極不平衡,既有歷經艱難爾后成功的典范,也不乏付出極大投入,卻以失敗而告終的案例。即使在美國, 大約有50%左右的科技園區運作并不成功。在我國90年代初相繼建設了53個國家級科技園區,建造有戰略意義的現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空間。北京的中關村是其中科技園區的重要代表,為高科技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然而即使是在中關村,也存在著大量的組裝、營銷,而核心技術多是從國外引進,很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更沒有領導世界科技新潮流的高端產業。在當代高技術及產業化業已成為推進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世界各國都迅速的建立了大量不同類型的科技園區,無論是在已有60、70年發展歷史的歐美,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科技園區的建設已成為強勁的趨勢。
在目前科技園區的發展建設中存在著盲目性,無計劃性,缺少針對性等諸多問題,作為保定市大學科技園第一批入駐企業,我們深知科技園區這個平臺對于企業的意義與作用,同時對于當前國內科技園區大量的建設應該避免其盲目性。
第一,改變現階段科技園區建設的“粗框型”建設向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首先,產業園應進行不同類型的劃分,便于政府的管理和調配合理的建設及發展制度。對政府的決策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在政府著手審批科技園區建設之初應該對本地域的產業規模,科技型勞動的發展規模及后續發展潛力應該做出相應的評估,以正確的根據地域化的經濟規模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規劃措施。
建立科技園區形式的多樣性并規范化,如:產業中心、技術園區、研究園區、技術工廠等。這樣做的好處是:現有的科技園區一方面有的存在著土地浪費嚴重;另一方面又存在有一部分園區規劃不合理后期發展空間小制約企業的發展。在項目審批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項目類型進行不同園區用地的合理規劃,尤其是在我國人口多相對用地面積緊張的情況系顯得尤為重要。園區規劃要一次到位,分批次實行。比如研究園區注重綠化率,生態系統;技術工廠注重規劃的容積率,交通的便捷性等等。
其次,科技園區的建設應與城市建設相互融合,影響深遠。科技園區的規劃關系到城市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以及城市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在進行土地審批的過程中應該依據城市空間的職能劃分出不同類型的科技園區,例如周圍易于居住勞動力充沛的生產型園區;周圍技術工廠密集的高科技型園區;周圍環境優美的創新型研發園區;交通便利運輸方便的物流園區等等。在城市規劃方面應該注意不同園區用地指標不同的問題,從而避免在建設中大量的土地浪費。通過科技園區不同類型的合理劃分達到合理的規劃布局,從規劃、建筑到后期的運營都體現出良好經濟與社會效益。
第二、要提高科技園區域創新能力。關鍵的是要從我國科技園區制度創新滯后于技術創新這一實際出發,通過制度環境的建設來提高創新資源的豐裕度和集成度,刺激創新主體間采取集成運作的方式,使創新資源與創新主體間高度集成于技術創新,以此來提高我國科技園區的高技術產業化的能力。
第三、對于不同類型的科技園區,地方政府應給與在不同類型的政策支持。或免除征地費用,適當減免企業的相應稅收,或提供政策上的優惠,努力從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等方面為科技園區的企業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與運營環境條件。
第四、給予企業配套周期性的扶持。在后期企業進駐的發展過程中除了現有的國家扶持政策外更多地要加強與金融部門,銀行的合作,爭取低息貸款。可以依據不同的建設及公司的類型進行風險評估營造良好的金融與企業發展的氛圍。
第五、加強調控下的管理調控組織建設,提升集群服務能力。基于集群化政策要求政府將重心放在促進企業發展上,企業與科研機構,社會中介機構的合作上,并為這些合作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必要條件,高度重視市場機制下的社會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服務業的發展。
第六、科技園區與地方城市經濟與文化建設的融合。城市的發展建設是科技園區的強大支撐,兩者相互融合,關系到城市文化事業的發展,它們的融合需要建立基礎的平臺和運行機制。科技園區應從實際出發促進地區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建設適應地域文化的運行機制,通過合理化的策略使政府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與文化的氛圍,使本地的優秀企業能留得住,外地的企業能引得來,促進經濟、文化的繁榮,達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科技園區的建設是科技進步的直接聯系紐帶,沒有好的硬件和軟環境建設,科技的生產就無從談發展與進步,可見科技園區是科技進步最直接的支撐。科技園區的建設是國家科技進步、經濟發展重要的平臺,通過合理構建科技園區的環境來推動研究機構和企業更快、更好的健康發展,為國家的科研與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提升保定建設科技園在國內競爭力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