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飛
摘 要 本文首先結合文章學、文體學、閱讀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界定本研究中非文學作品的概念,并針對實踐中非文學作品的教學現狀提出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 非文學作品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從中學語文教材的角度來看,關于閱讀及閱讀教學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學作品。很多理論的應用,也以解讀文學作品為主,非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文章學、閱讀學、文體學等相關研究成果表明,中學語文教材中存在的非文學作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性,而不僅僅只有實用性、工具性。并且,非文學作品中的一些類型與文學作品既有彼此交叉和滲透的一面,又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價值和意義。
誠如段國梁在其碩士論文中所言,非文學作品不同于文學作品,但要界定其概念,卻并非易事。在眾多文體分類研究中,非文學作品的概念仍然是個說不清楚的問題。完全科學準確的分類方法,至今也沒有出現過。但是,本著靈活科學的原則,結合文章學、文體學、閱讀學等學科的相關分類,以及中學語文教學,分析兩者異同,便可以得出一個相對科學的分類。本文所研究的非文學作品主要是指與文學作品不同的功能和目的的一類文體,包括說明文、實用文和一般議論文。
教師在講解非文學作品閱讀的時候,通常會教學的著眼點放在提取信息、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上。但對于語文課程及其教學,學科整合的同時必須保留并突出語文學科的特性。在非文學作品的教學中,這一要求尤其突出。這一點無疑是對語文教師的文體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來看,非文學作品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觀立意
明代王夫之曾提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統帥,沒有統帥,那些由字、詞、句組成的“軍隊”則是一幫烏合之眾。選進中學語文課本的作品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于非文學作品的立意并沒有特別關注,將教學內容多放在具體的文體知識,甚至在教學過程中偏離語文學科特性。學習葉圣陶先生《蘇州園林》時,作為說明文學習,教師設計教案是多從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出發,概括說明對象蘇州園林的特點;理清從整體到局部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教學的重點落在文章所運用的分類別、作比較、引用等說明方法的學習;最后回歸到說明文語言特色的整體把握。這樣的教學把握是抓住說明文的文體特色,是可以體現語文學科特色。但從立意角度來看,葉圣陶先生在創作《蘇州園林》一文時,絕不僅僅是作為一篇規范的說明文教學,更深角度上是慨嘆中國建筑的魅力,想傳達給讀者的也是一種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非文學文本教學中,教師當然不會再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忽略這一點,但立意的深刻與實踐的落實以及落實的程度都是值得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
2品語言
語言是文學作品的外衣,品味語言魅力是文學作品賞析并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相較而言,非文學作品是以客觀性地再現事物特點、功能、用途或闡明事理為主,語言教學主要體現在準確、簡練、樸實幾個方面。例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的比較早”、“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中“比較”、“幾乎”、“約”這些詞都可以體現文章用詞的準確性。作為駁論文的典型代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簡單一個“中國人”在文章中就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如“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指的是“所有中國人”;“假使這也算是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敝傅氖恰皣顸h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指的是“大部分愛國的人民”。不同含義范圍的用詞更能體現魯迅用詞的精準。同樣,諷刺的語言效果也是不容忽視的。文章第九段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如“脂粉”比喻統治階級的欺騙性宣傳;“狀元宰相”比喻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當時還處于地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語言極富有力道,直擊人心。由此可見,非文學作品的語言也是值得細細品味,抓住不同文體的特點,或賞其嚴密性,或品其深刻內涵。
3看結構
結構是文章的外部表現形式,是構建中心思想的骨架。文學作品同樣也追求結構的嚴謹、完整、統一。葉圣陶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而議論文卻以‘說服他人為成功?!弊h論文展開議論是以說服讀者為目的的。一個完整的證明,必須由論題、論點、論證幾個部分組成。這幾個部分也既是構成議論文特點的要素,也是議論文嚴密行文結構的體現。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敬業與樂業》為例,文章總體結構為“總一分一總”,開頭總領全篇;然后兩個分論點平行并列,分論敬業和樂業;最后總結全篇。全文條理清晰,綱舉目張。如果說《敬業與樂業》是典型的議論文結構,那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則是從另一個方面構建議論結構,即駁論文結構:首先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然后通過兩個方面駁斥論敵的論點,即針對對方的三個論據,運用層層剝繭的方法,指出其虛偽性和欺騙性,抨擊其賣國行徑;以及正面歌頌我國有史以來前仆后繼戰斗著的中國人民,揭露反動派兇殘毒辣的行徑,駁斥論敵的論點。最后立下自己的論點:從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行文嚴密,論據一步一步展開,直擊論敵心臟。
4鑒手法
文學作品之所以吸引千千萬萬的讀者,源于它多樣化的藝術魅力。選入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優秀文章,更是集大家之典范、承時代之氣息,融貫古今、博采中外。其魅力之源很大一部分在于它的表現手法,寫作上稱之為寫作特點。常用的表現手法有:以小見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象征,懸念,伏筆,鋪墊,渲染等20多種。非文學作品中文學作品中的敘述,娓娓動聽,平中見奇;議論則入情入理,指點開合;說明綜合多種說明方法,多角度表現說明對象。表現手法的學習主要是體現在各種說明方法、論證方法上,但其中不乏有運用更為生動的手法。以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為例,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在精讀1、2兩段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思考生動形象的根源在哪里?引導學生對修辭格的運用的關注,原來說明文也可以這樣來寫。學生在閱讀思考后發現文章1、2兩段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學生從初有體會其語言不同于以前學過的說明文到思考原因,到體會到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在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更加深刻體會到,說明文寫作手法并不僅僅局限于各種說明方法,更是有其生動形象的表達,帶來全新的體驗。
5理思維
思維包括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較于文學作品的寫作思維非文學作品既有形象思維,更多的是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去挖掘、體會思維之美。從議論文文體來看,要表達鮮明的立場和觀點,要以理服人,在論證過程中,就要體現出思辨美。思維清晰、條理清楚,雄辯的事實讓人折服,對問題深入淺出,一分為二的分析都是具有教學價值。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為例,“初步了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是本文學習的一大教學目標。以論證“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創造性的人?”來看,作者就按照“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確立創造性思維方式——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堅信人人都有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的行文思路進行有條不紊的論述。而對于說明文而言,說明順序的安排正是作者思維方式的體現,從《故宮博物院》一文來看采用的
說明順序是先總后分再總。分說以方位為序,由南到北、從外入內寫去。這樣,有利于說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條有理,結構嚴謹,給人的感受十分明晰。學生在這一類文章的學習中除了各種寫作的方法的學習之外,更是一種寫作思路的反復訓練。
總體來說,非文學作品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除了其典型的文體特征的學習之外,其他立意、思維、獨特的寫作手法,精妙的語言與結構也是值得鑒賞的。有明確的文體意識,同時也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不用固定模式去教一種文體,更重要的是發現手頭這一篇的魅力。輔之以更加多樣的教學手段,結合讀、寫訓練,體會非文學作品獨有的語文學科特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