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梅+李茂瓊
一、開放大學的發展史
從18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開始,民智漸漸開啟。作為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機會的均等性逐漸被各個國家重視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科技的爆發式進步以及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夠培養出多樣化的人才。開放大學(公開大學)在這種時代和社會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從1971年第一所開放大學在英國成立,之后的幾十年間開放大學在世界各地相繼出現,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有力補充,為社會輸出了大量的職業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大力度興辦廣播電視大學,為社會培養出各類高等人才。30年來我國各級電大和電大系統為國家教育事業尤其是加快高教大眾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方面它是構建中國特色國家開放大學體系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又要與時俱進,把握重大契機,在建設全新開放大學體系的一系列全面、深刻的變革與創新中,使“老電大”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辦好開放大學”,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教育規劃綱要精神,是“辦好開放大學”的根本保障。教育規劃綱要關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系統構思,直接引領國家開放大學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中央電大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方案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北京電大、上海電大也已形成有特點的地方開放大學方案。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基本構成建議為:一是國家開放大學,是這個體系的核心,在中央電大基礎上建成;二是少數地方開放大學,是這個體系的骨干,分布在重要區域;三是國家開放大學分校,是這個體系的基礎,設立在地方電大、行業系統、大型企業、各類學校、社區、軍營等。
在本質上,國家開放大學與普通高等學校有所不同,它強調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強調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并重;強調優質教育資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強調沒有圍墻、超越時空限制。建設這樣一所新型大學,必須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搭建開放靈活、功能強大的網絡平臺,開發數字化學習資源,探索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道路,不斷提升辦學能力和服務水平;必須以衛星、電視、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等為主要載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活動;必須以改革為動力,促進事業的不斷發展,并在發展中解決種種歷史和現實問題,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實現新跨越、滿足全民終身學習需求,促進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理想目標。
開放大學獨特的文化生態,在完成它社會使命的同時,也對我國高校文化建設產生了諸多的影響。
二、開放大學的文化精髓
開放大學的文化精髓就是“開放”:首先是對有學習需求的人基本開放,沒有全日制高校大學的嚴格限制就可以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第二是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開放,無需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上課學習,也沒有嚴格的學習年限,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第三是學習方法的開放,開放大學提供計算機網絡,函授,廣播電視等多種教學手段,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第四是觀念的開放,觀念的開放可以使沒有機會接受傳統大學教育的人們圓了大學夢,還可以讓所有胸懷理想的人均等的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從這一點上來說,這種開放的觀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公平教育,教育資源均等”的理念不謀而合。
三、根據我國教育現狀淺析開放大學獨特的文化生態
從1999年,隨著我國高等院校的擴招、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到2015年,大學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36%,并有望在2020年達到40%以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漸進入到大眾教育的階段。但是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其中受經濟環境,地理因素,自然條件等的影響,教育資源已經開始出現嚴重的傾斜,據《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報告》指出,清華、北大等名校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生源所占比例在逐年下滑,這與教育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平等的初衷背道而馳。
從生態學的角度講,高等教育機會均等性的失衡就會導致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破壞,導致高等教育不能發揮它的功能和社會作用,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誠然,高等教育機會的均等只是人們的愿望和理想狀態,在多種因素下,教育機會只能接近均等,而無法達到均等。
而開放大學獨特的文化生態,以她的自由和開放,促進著我國高等教育機會的均等,對我國高校文化的建設起著積極的、深遠的影響。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漸的轉變成大眾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大學逐漸走出象牙塔,成為服務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校和開放大學以各自獨特的文化方式,完成服務社會的最終目標。普通高校更多的發揮科研方面的優勢,通過創新科技并運用到產業發展中去服務社會,而開放大學則通過傳播和推廣知識,以開放的胸懷和理念盡可能及的為社會大眾提供終身學習服務,進而為社會輸出更多的實用性人才。
四、開放大學文化生態對高校文化建設的積極意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開放大學以它特有的開放性、包容性和服務性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獨特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我國傳統的高校文化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擴充。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開放大學在完善我國高校文化建設,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機會的均等性,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等方面將發揮出更好、更有效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國家開放大學是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有著偉大而崇高的歷史使命,這就是:通過自身努力和發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的全面發展需要,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其戰略發展目標在于: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所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并重,不設門檻、沒有圍墻的新型大學。它將是世界開放大學體系中富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巨型大學。將是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受益的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支柱。我心中的開放大學文化是自由的、奔放的、熾熱的、積極向上的;它年幼如春筍,在節節攀升;成熟如烈日,光芒四射;它如春雨般滋潤著各高校的文化內涵和激勵著各教育領域的每一個階段。它對高校的文化傳播和傳承具有積極推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大學發展歷史的必然產物—李占倫
[2]生態文化視角中的中國開放大學建設困境、體制設計與戰略規劃—張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