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可 (吉林師范大學 136000)
解讀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色彩語言藝術
張子可 (吉林師范大學 136000)
民間傳統藝術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發展是由自身的創作工藝而延續至今的,在造型語言中色彩文化是最璀璨奪目的,它是勞動人們的智慧創作結晶。文章會從色彩的選擇、制作工藝、運用及特點等方面深入剖析傳統藝術的魅力,解讀朱仙鎮木版年畫色彩的象征性文化,以推動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
朱仙鎮木版年畫;色彩運用;色彩象征藝術
在絢爛多姿的民間美術發展之中,朱仙鎮木版年畫當屬最古老的華夏藝術,它地處中原開封地區,文化根基較穩固,受地域文化的影響,成為了我國美麗而又神秘的優秀傳統藝術。朱仙鎮是開封主要印制年畫的地區,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主要是采用木刻和鏤板相結合,加以水印套色,經過多道工藝創作而成的藝術品,之所以稱他為藝術品而不單單是節日的裝飾品,是因為它的歷史淵源,藝術手法,色彩運用及文化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他本身的含義。
年畫是中國古代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征性裝飾藝術,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木版年畫是最早的年畫創作底板,唐代以來佛經版畫的發展和雕版技術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都大大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繁榮,北宋時期出現了專門售賣年畫的“畫市”,當時稱為“畫紙兒”。宋金時期,已經出現了“四美圖”這樣的精美絕倫的木刻版畫,它是現存最早的木版畫。道光年間,在李光庭著的《鄉言解頤》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年畫”一詞,從此,所謂“年畫”就擁有了固定含義,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換的年俗裝飾品。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
木版年畫的出現及由來還有另外一種原因,傳說,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桃符(桃木制成)有辟邪的作用,東漢《風俗通義》有言:“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效前事也。”可知漢代臘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門旁立桃梗(人)的風俗。韓鄂《四時纂要》明確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睋Q言之,桃符即古之桃杖、桃梗,“符”字更清楚地表達了其驅邪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人習慣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后來民間爭相效仿,幾經演變,成為了現代的木版年畫的形式。
早期在朱仙鎮制作年畫的作坊幾乎都是運用熬制藥草,或者是礦物質來提取顏色,這種手工藝雖然比較耗時,但是成色之后卻很少褪色,常年保持鮮艷亮麗,經久不衰。據記載,傳統上自制的顏色主要有松煙黑,槐黃,銅綠,葵花紫,丹紅等,黃色用的較多,其又分為老黃和嫩黃兩種,因為熬制黃色的原料是槐米,故黃色又稱槐黃。丹紅又稱橘紅多有礦物質制成,綠色是銅綠,傳統的方法是利用銅氧化生銹制作而成。青色也稱為紫色,因開封地區的年畫藝人常用“青色”指代“紫色”的習慣,早期的紫是一種紫向日葵提取的顏色,但是現在已經很少種植這種作物,所以這種顏色的制作方法并沒有流傳至今。這些制作較為復雜的過程造就了偉大而又恢弘的藝術品,木版年畫的色彩經過時間的沉淀依然光彩照人,飽滿充實,為年畫的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在用色的過程上朱仙鎮木版年畫也逐漸形成了有規律性的色彩特征:
1.傳統五行原色特征
朱仙鎮木版年畫追求五色審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自古以來的五行觀念——金、木、水、火、土,同時也是建立在中國傳統的五行、五岳、五音、五色基礎之上,這種觀念的由來是民族本原哲學的深刻影響。人們遵循自然崇拜的條件和哲學精神的內涵,所有的萬物存在都是建立在五行基礎之上,五行原色的運用就是遵循這種心理觀念,同時把中國的文化理念滲透進傳統的民間技藝當中去。
舉例說明,從一副完整的木版年畫來看,畫面中人物的衣領冠帶邊緣都是由紅色走邊,衣物上的主色是看起來較亮的黃色,為的是凸顯人物軀干,而大多數的頭部形象、手足部位形象卻較少的利用黃色是因為這些細致刻畫的部位需要著重處理,在臉部使用較多的是紫色,或留白處理等,如圖《鐘馗》《五子奪魁》等,臉部的使用的都是加重的顏色偏多,墨線勾勒較重,五官分明,神情細微傳神,即體現了黑白用色陰陽處理,又讓畫作栩栩如生。法器及畫面搭配事物多為綠色,搭配墨線勾勒,這種綠色的使用是為了平衡畫面感同時綠色的中性色屬性讓畫面看起來不跳,雖然飽和度高卻整體和諧。五行元素搭配綜合,畫面觀賞起來卻不臟,不亂,有規律可循。所有創作工藝的背景理念是為了更好的符合年節氣,遵循五行與陰陽相守的規律,這種觀念其實是對新的意念風調雨順,平安吉慶的一種祈禱,所以五行原色的用色特征是存在一定的文化理念的。
2.色彩象征性特征
物像的繪畫發展延續至今多少都會出現主觀理念的象征,人們的心理需求是這種繪畫樣式產生的源頭,而色彩的象征性運用是這種創作的開始。早在隋唐時期,朱紅與藤黃已成成為了皇權、地位的象征,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的,再比如,“綠男紅女”這些傳統習慣中的色彩運用也是由一定的原由的,還有就是受戲曲中的“紅為忠白為奸,黃色猛烈草莽綠藍,綠是俠野粉老年,金銀二色色澤亮,專畫妖魔鬼怪亂”的影響較深。在色彩分類象征的演變中,紅色逐漸成為了一種正義,激烈的代表,一般的年畫中紅色出現的次數較多,這也是帶有烘托節日氛圍的作用,讓春節更加的熱鬧,傳統搭配中的綠與紅不分離,綠色的出現時為了映襯紅色的氛圍,這種視覺效果更加的突出,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同時它也寓意春季的到來,萬物復蘇,景象一片生機勃勃。除此之外的紫色代表的是神秘而又莊重的神靈,一般在年畫門神中使用的較為廣泛,門神的張貼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家園,所以門神的描繪更加的玄幻神秘,同時紫色相對更加穩重,對主體的描寫有一定的氛圍影響,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中國自古以來對色彩的使用是很講究的,特別是在春節過年時期,色彩傳達給人們的心理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同時摻雜著中國古代的色彩禁忌學,傳統意義上來說,黑色被認為是天的顏色,紅色多被認為是吉祥喜慶,黃色是中心色,代表大地的顏色,中國還有“黃生陰陽”的說法,所以黃色在中國人的心中地位較高,還有青色代表著生機勃勃的春天等等,各種顏色都有相應的代表。所以色彩的象征性在人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在傳統藝術中的運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朱仙鎮木版年畫由一代又一代的手藝人傳承至今,其中的色彩傳承價值最為獨到,人們除了延續了老一輩的手藝,還有中原地區的文化內涵,所有的地域民俗、道德理念、文化意蘊都賦予了木版年畫更高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延續歷史中優秀的創作工藝,給后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藝術精華。對于現代藝術來說,我們不能丟棄了傳統精華而無端再造,我們最應該創造的是發揚本民族耀眼的民族手藝,讓現代人更好的再創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朱仙鎮木版年畫,認識年畫的背后色彩運用的真實意蘊。著名的藝術家馮驥才老師曾說: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美術中一筆巨大的遺產。它最清晰地描繪出農耕時代人們的精神天地,最熾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靈向往,最繽紛地表達了那個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相。我們應該秉承人們內心對身邊藝術的熱愛,把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的色彩技藝發揚光大,也讓色彩背后的文化價值更加閃耀。
但凡一門藝術的產生都有其自身的發光之處,所有的民間藝術都是建立在最樸實的生活環境之中,這種藝術的產生取自于普通人們心理需求,同時通過創作工藝的出現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產生,就是為滿足廣大人們最樸實的心理愿望,就是人民大眾的藝術。
[1]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朱仙鎮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宋瑞祥.朱仙鎮年畫七日談[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王樹村.河南朱仙鎮年畫[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4]黨春直.中國民間工藝美術[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
[5]于民.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張子可(1993 - ),女,民族:漢族,籍貫:河南許昌,職務:吉林師范大學在校研究生,學歷:碩士,單位:吉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