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雨森 馮立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25200)
從目的論角度評析《物權法》中長難句的英譯
嚴雨森 馮立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25200)
目的論目前在翻譯界有較高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調整財產支配關系的法律,與生活密切相關。本研究旨在以目的論為理論框架,以物權法中貼近生活、結構復雜或典型的句子進行分析,增強讀者物權法英譯本的理解,提供法律條文翻譯的啟示。
目的論;物權法;長難句翻譯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翻譯成為了各國和各國人民間交流的橋梁。法律翻譯是其中專業性較強,難度較大的一種。物權,作為一種最基本的權利,在生活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筆者從目的論角度來從物權法中選取典型的例子進行分析和評價,總結法律翻譯技巧規律及其可遷移性。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三字廣為接受,但是筆者認為在法律翻譯中,忠實準確是第一位,倒不必過度追求文字的優美。
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其他語言國家的人了解另一語言索要傳達的信息。現已有先賢從功能對等理論和歸化異化理論等角度,從學科術語的角度、法律文本文體特點和準確性的視角進行研究分析。然而,大多數現有的研究已經專注于某一特定的元素,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同位語從句等。這些研究方向是明確的,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元素并非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組合存在于句子或段落中。因此,筆者認為以目的論為理論基礎,對物權法中貼近生活的復雜句進行研究更具合理性。
1.目的論的形成與發展
目的論又稱功能對等理論,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左右,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971年,凱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首次提出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評判的標準,并指出“理想的譯文應該從概念性的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上三個方面與原文對等”,這即是目的論的雛形。在第二階段,雷斯的學生漢斯·維米爾(Hans Vermeer)發展出了以源語為中心,以行為理論為基礎,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中第一準則的目的論。他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且翻譯目的在翻譯開始前就要確定。在第三階段,加斯塔·赫茲·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諾德(Chiristian Nord)著重研究了翻譯過程的行為,并增加了“功能加忠誠”的原則。
2.目的論對法律翻譯的指導意義
目的論的三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與忠實原則在物權法的官方譯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國法律屬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間難免有無法直譯的內容。目的論視角啟發我們在做法律翻譯時要同時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即結構和表達兩個方面把握譯文——在準確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摒棄結構的束縛,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以英語國家習慣的表達方式將信息重組。
1.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Article 23 Unless it is otherwise prescribed by any law, the creation or alienation of the real right of a chattel shall come into effect upon delivery.
解析:“unless”和“otherwise”是一樣的意思,看似重復,其實這也是法律英語的一大特色。雖然原文中只有“但”是明顯體現出邏輯的,但其實句中隱含著條件的意味。官方譯文添加了“until”和“unless”,使邏輯關系更為清楚。在翻譯時卻需要添加邏輯詞。中文喜歡含蓄,隱而不談;英文則強調具體明確。中文邏輯關系隱藏在字里行間,不加邏輯詞也能準確領會其意思,但是英文講究結構的縝密,因此在這里要把邏輯關系用邏輯詞凸顯出來。下列是對法律英語中重復性用詞的舉例:

2.摘自第六十三條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From Article 113 Wher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ny member of the collective are infringed upon by any decision made by a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villagers’ committee or the principle thereof, such member may require the people’s court to cancel the decision.
解析:“thereof”這樣的古體詞平常很少見,但常見于法律條文和各類合同之中。就如中文的正式語體里有時會涉及文言用詞一樣,英語里的古體詞也能起到增加文本的正式程度的作用,給人以嚴肅性和穩重感,同時也著重強調法律文字的約束力。對于“thereof”這樣構詞法,類似的詞語還包括由“here”、“there”、“where”等加上“after”、“by”、“in”、“of”等構成的詞語。現列舉幾個如下:

3.第七十七條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Article 77 Any owner may not alter a residential house into a house used for business purposes with violation of any law, regulation or management stipulation. An owner shall, when changing a residential house into a house used for business purposes, obtain the consent of the interested owners, in addition to complying with the laws,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stipulations.
解析:法律翻譯不同于文學類翻譯,不必過于講求語言的優美,忠實準確是第一位。翻譯初學者往往容易受限于原文的結構,對原文亦步亦趨。實際上需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打破結構,按目的語國家的表達方式對信息進行重組。第一句話將重點提前,把“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先譯出來,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中文是一種“尾心”的語言,其條件置于前,結論即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放在句末,而英語是一種“首心”的語言,要把重要信息置于句子前部。譯文體現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官方譯文把“違反”一詞處理成名詞形式,這是因為中文多動詞,中文中的動詞沒有各種形式上的變化,用起來很方便。而英語中更傾向于用名詞,以體現文體的嚴肅性。適當進行詞性變化,行文靈活性將隨之增加。中文有無主句的存在,沒有主語的句子也可以正確傳達意思,但是英文顯然更注重形式上的完備。所以在翻譯時一定要添加主語,此處譯文采用形式主語,使得句子結構平衡。茲將效力的發生與否作為重點,因此在譯文中置于句子的前部,符合英語中重要信息置于主干的表達習慣。另一方面,在法律文本中,“shall”具有一定的古語含義,有獨特的內涵,體現法律的權威性。此時,該情態動詞并非表將來的含義,而是用于表示法律上可以強制執行的命令、義務、職責等,具有約束力。此外,“除……外”在物權法中出現次數較多,此處和第上述二十三條條文的表達有所不同。這是由于中文允許重復,但是英語傾向于通過換詞法來體現語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此處的“除……外”運用了“反譯法”,也就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待源語,譯作“in addition”.
4.第一百一十三條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Article 113 In case a lost-and-found object fails to be claimed within 6 months as of the date when the claiming announcement o is published, it shall be owned by the state.
解析:源語中沒有出現邏輯詞,但實則蘊含著條件的邏輯關系。目的語中采用了“when”引導的條件句,且增加了“in case”使得該句結構更加完整。需知中文是意合的語言,并不十分強調邏輯詞的使用,而是傾向于字里行間隱含邏輯關系。恰恰相反,英文是形合的語言,故而十分重視對邏輯關系的顯化和結構的完整。此外,本條文定語較長,“無人認領”是重點,官方譯文將這一信息置于從句前部。這是因為英文把重要的部分放在句首而中文則更多地把重要信息放在句子后部。我們還看到,原文中“無人認領”是人稱主語主導的主動語態句,譯者處理成了被動句。這是因為英語多在法律文本等題材用被動語態以強調客觀性。英語中對時間狀語位置沒有硬性規定,理論上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都可以,起到平衡句子結構的作用即可。“歸國家所有”同樣是通過被動語態來體現法律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且符合英語的地道表達方式。
綜上所述,法律翻譯(中譯英)應格外注重對原文的理解、結構和表達需符合英語母語國家的表達方式。忠實準確對法律翻譯來說尤為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忠實指的是意義上的忠實和信息的完整傳遞,而非結構上的一致。因此,翻譯無論在句式上還是詞組表達上都不應與中文亦步亦趨,譯者要多借鑒平行文本中的表達方式,方能使自己的譯文更為地道。此外,翻譯要設身處地從讀者出發,胸懷讀者,這也正是目的論的精髓。筆者在目的論指導下,對我國物權法及其官方譯文中的長難句進行結構和表達上的雙重解讀,對法律翻譯中的方法和規律進行總結,希望能提供一些法律翻譯方面的啟示。
[1]陳慶柏.涉外經濟法律英語[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2]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杜金榜.法律語言特點和法律翻譯[OL].法律語言學研究網,2004.
[4]方洪.從歸化異化角度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詞法和句法特點[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 2008.
[5]黃梨.論法律英語的精確性及其翻譯[D].長沙:中南大學,2007.
[6]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7]陸文慧.法律翻譯---從實踐出發[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4.
[8]盧艷陽.法律文獻的文體特點及其漢英翻譯——名詞句法的個案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
[9]任彥卿.法律英語的長句[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07.
[10]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