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攀登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321017)
金華地區陶瓷藝術的發展歷史研究
盧攀登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321017)
浙江金華是我國原始青瓷的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燒造陶瓷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其婺州窯更是在我國古代陶瓷藝術發展史中有著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研究金華地區陶瓷藝術的發展歷史,重點闡述金華地區歷史發展中重要時期的陶瓷及藝術特征,從而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其工匠精神,希望本文對當代金華地區陶瓷藝術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
陶瓷;婺州窯;金華地區
金華,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區,夏商周時期屬越國地,秦入會稽郡,吳寶鼎元年劃會稽郡的西南部分立東陽郡。唐代初年改為東陽州,分婺州和衢州兩部分,現在的金華市在唐朝時屬婺州境內。該區域從一萬年前的上山文化開始燒制夾炭紅衣陶,經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諸文化等影響和發展,在商代晚期成功燒制出原始青瓷。之后,又經千余年的延續和改進,在東漢晚期成功燒出真正成熟的瓷器。三國,兩晉至南朝期間,由于農業經濟的發展,社會漸趨安定,金華地區的制瓷技術在各方面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成為該地區陶瓷發展的第一個鼎盛期;到了唐宋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社會經濟進入發展階段,瓷器的需求量增加。這就為該地區瓷器的生產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成為第二個鼎盛期。
從兩漢開始,金華地區的窯場不斷增加,規模也不斷增大,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制瓷技藝,特別是堆塑技藝,更是達到了當時瓷器燒制的鼎盛狀態。這一時期的陶瓷產品大量出現,工藝特點也較多樣化。
1.社會背景
金華地區地處于東南,在漢晉時期,遠離中原中央集權的偏遠地區,因此,在處于戰亂的東漢末年到三國、魏晉時期,金華地區依舊處于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很多中原地區的居民被迫戰亂開始南遷,使金華地區接納了大量外來人口。這些人口不但帶來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制瓷技術,這為金華地區陶瓷藝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漢晉時期,金華地區的經濟狀況開始提升,特別是三國時期,江南東吳割據,金華地區的經濟水平迅速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從而推進了瓷器消費,為該地區陶瓷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從西漢開始,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進過幾百年的本土化發展,佛教的佛造像藝術在中國不斷發展,影響我國的制瓷業。造像藝術開始出現在瓷器的生產上,逐步形成堆塑工藝。由于佛教講究生死輪回,使這一時期出現了厚葬的喪葬文化,大量的陶瓷陪葬器出現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漢晉時期的金華地區按照當時的風俗,也出現了大量陪葬器,特別是堆塑作品。
2.主要特點
金華地區在漢晉時期燒造的瓷器較多樣化,其燒造的主要釉色有:青釉、青黃釉、褐色釉、黑釉、花釉、乳濁釉、點彩瓷等;主要器型有碗、盆、杯、罐、洗、缽、豆、谷倉、雞籠、水井、撲滿、熏爐、水盂、虎子、瓷枕、盤口瓶、雞首壺等;
(1)粉砂巖的開采和應用
金華位于浙中地區,地處金衢盆地東部,是浙中丘陵盆地地形。該地區多為紅色粉砂巖土質,因此,金華地區在漢晉時期,燒制瓷器的主要原料為粉砂巖粘土。這種粘土粘性強,可塑性較好,在制作大型器物和結構較復雜的器型時,成型率較高。粉砂巖的利用,為漢晉時期,金華地區出現大量大型器物和堆塑器型提供了可能。
(2)化妝土的使用
由于該地區瓷土中含鐵量較高,雜質顆粒較粗,導致燒成后的瓷器質量較差,顏色呈現較暗淡,這與當時中國素雅的文人觀念相背離,因此,當時金華地區的制瓷者在當地紅色瓷土制成的胚體表面,覆蓋一層含鐵量較低的白色化妝土,從而掩蓋由于瓷土導致的顏色暗淡及雜質顆粒粗等問題。
(3)乳濁釉技術的萌芽
在使用化妝土的過程中,由于化妝土中物資的不同,在窯內的氣氛不同,導致有些化妝土融化,從而與化妝土表面的釉發生反應產生析晶失透,形成窯變現象,演變成為局部乳濁釉。當時金華地區的制瓷者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經驗,這些經驗為后來唐宋元時期的婺州窯乳濁釉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幫助。
(4)點褐彩裝飾藝術的應用
漢晉時期的一些陶瓷制作者發現,在上釉的胚體上點畫高鐵物資后,燒出來的瓷器會出現褐色點彩,于是,在長期的摸索中慢慢的掌握了這門技藝,形成了點褐彩裝飾藝術。這種技藝打破了傳統的單色釉裝飾方式,為唐宋時期婺州窯乳濁釉的燒制成熟打下了基礎。
(5)堆塑工藝在陶瓷中的應用
漢晉時期,金華地區的陶瓷制作者在不斷的制作與創新中,積累了豐富的堆塑、貼塑、制模、鏤空、刻畫等造型技藝的經驗,這種積淀促進了瓷器的生產。另一方面,佛教傳入中國,造像藝術開始出現在瓷器生產上,促進了堆塑工藝的發展。
3.影響
漢晉時期金華地區的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很多戰亂地區的居民遷入金華,接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及先進的制瓷技術。地區的政治穩定,人口增長,促進經濟的增長,瓷器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這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陶瓷行業的發展。在長期的制瓷實踐中,金華地區的制瓷工匠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相對成熟的制瓷技藝和藝術風格,這些都為后來唐宋時期,金衢地區婺州窯陶瓷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唐代開始,金華地區被稱為婺州,唐代苧地窯場常以州名命名。故將婺州境內的窯場稱為 “婺州窯”。
《景德鎮陶錄》:“婺窯亦唐時婺州所燒者,今之金華府婺州窯也是歷史名窯。若按陸羽在《茶經》中所排名次:“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窯瓷器以青瓷為主,還燒黑、褐、乳濁釉等。
1.社會背景
長期的和平環境是唐宋時期,金華地區制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當時的金華地區,社會相對穩定,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等政治動亂都未波及金華地區;即使在五代的割據時期,金華地區也處于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
政策支持促進婺州窯發展。唐宋時期,社會發展迅速,對外交流頻繁,當時政府很重視外銷瓷器,特別是南宋時期,政府為了維持朝廷巨大的財政開支,將外銷瓷器作為重要的財政收入。輪船水路運輸是古代瓷器運輸的重要手段,而當時的金華水路發達,婺江至蘭江,出錢塘江到明州,即當時的寧波,當時寧波就是個重要港口。
唐宋時期,金華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促進制瓷業的發展。在當時,社會相對穩定,江南地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以及農業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快速發展,這使得當時中國的整個經濟重心開始向江南地區轉移,江南地區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這為唐宋時期的婺州窯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人口的發展為婺州窯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本和社會需求。在相同的政治制度下,區域開發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往往決定該區域的人口密度。由于經濟中心的南移,使得金華地區的人口發展迅速,人口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瓷器產業的發展,為婺州窯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本和社會需求。
2.主要特點
當時的婺州窯瓷器相比漢晉時期較精致化,其燒制的主要釉色有:青釉、青黃釉、黃釉、乳濁釉、褐色釉、黑釉等;主要器型有:盆、碗、杯、壺、罐、缽、洗、瓶、香爐、粉盒、茶盞、盞托、燭臺、茶入、水盂等。
婺州窯在唐早期就已經可以成熟的燒制藍白色乳濁釉了。金華是瑯琊鎮的鐵店窯遺址出土的唐早期瓷片中就已經出現大量乳濁釉瓷片,這種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殘留晶像,可以覆蓋住坯體的雜色和缺陷,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藍色較少見,其質感晶瑩,如玉石般美觀。和江南大多數地區一樣,其成型方式也是采用拉胚輪制法,不采用匣缽裝燒的方式,而是采用疊燒的燒造。這種釉色從唐代早期創燒延續到元朝,經久不衰。
唐代婺州窯乳濁釉的施釉部位大多出現在器型上半部份,底處無釉,顏色以月白釉為主,施釉厚度比同期青釉較厚。宋代婺州窯乳濁釉的施釉部位與唐代相比較靠下,顏色以天青色及天藍色為主。
3.分布
據記載,唐代婺州窯燒制乳濁釉的窯口有22座,宋代婺州窯乳濁釉窯口有3座,分布于金華、衢州、龍游等地。其中在金華市雅畈鎮周邊的丘陵地區分布著16座窯口,形成了有規模的窯址群。在唐代的22座窯中,有16座窯不僅燒制乳濁釉,也燒制青瓷、褐釉。宋代3座乳濁釉瓷窯為金華沐塵塘窯、東陽馬龍山窯和常山黃泥畈窯。3座窯均燒制乳濁釉和青釉。
4.影響
唐宋時期,婺州窯乳濁釉的創燒,將乳濁釉的生產歷史向前推進到了唐早期,這在中國陶瓷史中是一項重大發現。另外,唐宋時期,社會發展迅速,對外交流頻繁,婺州窯的大量外銷,加速了世界范圍內的貿易,為我國瓷器在世界的影響做出了貢獻。
金華地區燒制陶瓷時間較長,從一萬多年前浦江縣的上山文化夾碳陶器到漢晉時期的堆塑工藝,再到唐宋時期的乳濁釉工藝,都在我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005. 4重印).
[2]雷國強.東方收藏[J].古代陶瓷堆塑藝術集大成者—對婺州窯堆塑藝術的探討,2010. 11.
[3]趙偉乾.新美術[J].婺州窯瓷堆塑造型辨析,2010. 03.
[4]王勝利.收藏界[J].越州青瓷堆塑罐鑒賞,2010.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