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述瓊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610500)
現代性視域下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認同路徑
黃述瓊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610500)
現代性視域下的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認同路徑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少數民族文化建設與文化認同, 只有不斷完善自身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才能在現代視域下立足,與其他民族文化完成平等交流;另一方面,在現代性的視域下,少數民族電影處于一種新的存在語境中,要求中國少數民族電影與現代相適應,符合時代性需求,目標以實現更多人的藝術文化認同, 從而促進民族團結、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多民族國家;文化視閾;敘述認同
對于當代電影現狀來說,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研究大多以少數民族的文化作為少數民族電影傳播的核心內容。 而少數民族文化的定義是什么? 是一個界限明確的、永恒不變的定義,還是伴隨不同時代要求而改變的領域。其實我們所了解到的少數民族電影中的文化內涵不再是單純的文化形態,而是包括復雜歷史、民族文化以及適應現代化市場經濟的多元文化形態,更不能脫離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以及中國電影的事業與產業并行的生產機制等現實語境。總而言之,現代化語境中的少數民族電影的產生與被接受的道路是曲折的、布滿荊棘的。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領域中,民族作為文化與政治共同體在中國團結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納日碧力戈認為,族群從本質上說是情感--文化共同體,民族學家將中國的少數民族劃分為族群, 而非國族意義上的民族。所以,無論是從文化層面上還是從藝術層面上,文化與政治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一不將促進少數民族電影的成長。在少數民族電影研究的現有成果中,常常將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處于對立當中,其中“十七年”系列電影尤為突出。如《摩雅傣》的故事破除了舊社會的迷信,贊美新社會將其命運改變。 采取類似模式的還有修路、民族地區互助組等題材表達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題,其均在反映正反二元對立下以新勝舊的政治寓言。服從于政治,承擔著意識形態的教育功能,將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相對立來看,是片面的,并不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真實體現。從美學角度分析,中國影視藝術集中表達的是矛盾。這種矛盾是中國社會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的聚集與沖突。自誕生起至今,中國電影的發展從未從社會矛盾與文化矛盾中脫離,相反,它一直默默傾聽時代的聲音。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即是基于現實矛盾的美學精神。
在少數民族電影的文化認同研究中,什么樣的文化才是屬于少數民族文化是政治與美學的沖突中的現代性問題。以王志敏的主張為重要例子,他認為少數民族電影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中,作者的少數民族文化的身份原則比題材原則更重要。因為,作者原則不僅包括題材原則,而且還包括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其嚴苛地限制了電影的創作者、內容以及作品的表達形式。民族電影的內容、傳播介質還是表達形式都是變化的、流動的。電影作為媒介,在傳播過程中,要將文化進行改造和建構。詹姆斯W.凱瑞提出傳播儀式觀。他認為媒介的傳播不只是信息的擴散,還是在時間上對一個國家的關聯; 傳播過程是建構和共享文化的過程,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行為。所以,通過媒介的傳播和建構,生活中的民族文化不再和電影所改造得來的成果是同一文本。
如利科所言,對于少數民族電影的文化認同的途徑中認同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固定認同,即自我在某一個環境中被賦予身份,由鏡像式的心理投射給予定位,這種認同只是固定的屬性和定位;第二種認同則是通過文化的建構和時間的積累,不同情況下產生相對應的關系的敘述認同。敘述認同會在文化的規范和不同時空下,產生不同的形變。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表現民族特色的同時,也表現出少數民族對國家的想象。國家的民族政策表明了少數民族與國家的關系與少數民族地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則通過對和諧的民族關系的再生產,強化對一體化國家認同。《圣地額濟納》中男女主人公的關系對應著國家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對國家與民族的關系描寫,還體現在對邊疆--中心敘事形式上。少數民族從邊疆向中心的靠攏表明了邊疆少數民族對國家的歸屬感。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民族問題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興盛、和諧發展。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不僅是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最佳媒介,也是重構團體記憶,再生產和諧的民族關系, 強化中心與邊陲的聯系的重要工具。
要實現現代性視域下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認同路徑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覺、重視文化的敘述認同,與其他民族文化完成平等交流,將少數民族的優秀智慧和思想哲理融入電影當中,通過對少數民族現代視閾的反省來反思人文關懷, 在反思中喚起人們對文化多樣化的關注和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在現實矛盾中尋找其真正的藝術價值。通過想象國家與民族的關系以強化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充分發揮國家認同的隱性功能,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1]納日碧力戈.問難“族群”.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003(1).
[2]張同道.20世紀中國美學變遷與影視藝術發展.中國社會科學,1999(3).
[3]王志敏.少數民族電影的概念界定問題.中國電影家協會.論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第五屆中國金雞百 花電影界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丁未譯,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5:7.
[5]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6]陳劍雨.重視少數民族電影創作.中國電影家協會.論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第五屆中國 金雞百花電影界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100.
黃述瓊(1964- ),女,四川成都,副教授,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