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琰晶 (珠海市文化館 519000)
淺談群眾舞蹈的創作思路與創新途徑
黃琰晶 (珠海市文化館 519000)
現階段基層群眾在茶余飯后熱情高漲的參與進各類群眾舞蹈的表演與創作中,但是由于基層群眾普遍缺乏舞蹈專業知識和創作實踐能力,作品在編創與呈現上普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基于基層群眾舞蹈作品編創現狀,在舞蹈的選材、結構、動作和呈現四個環節理清創作思路,規范創作步驟,提出創新途徑,為群眾舞蹈編排和創作提供一定借鑒。
群眾舞蹈;創作思路;創新途徑
群眾舞蹈作為社會各個階層參與度最高的藝術形式,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現階段基層群眾在茶余飯后熱情高漲的參與進各類群眾舞蹈的表演與創作中,但是由于基層群眾普遍缺乏舞蹈專業知識和創作實踐能力,作品在編創與呈現上普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基于基層群眾舞蹈作品編創現狀,在舞蹈的選材、結構、動作和呈現四個環節理清創作思路,規范創作步驟,提出創新途徑,為群眾舞蹈編排和創作提供一定借鑒。
1.群眾舞蹈創作的選材原則
基于基層群眾文化特點,選取“從群眾中來”的生活題材是第一要素。當代電視劇選材的角度就越發精準,家庭婚姻、職場就業、社會事件等,選材最大可能的貼近群眾生活,捕捉現實題材,而后進行藝術性創作,這樣的作品受眾面最廣。當代群眾舞蹈創作更應推崇這種選材原則。通過展現更接地氣的百姓故事,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真情實感,老百姓有了共鳴,藝術作品才能在群眾中“活”起來。舞蹈是人們生活“真、善、美”的再現,群眾舞蹈更是廣大百姓“酸甜苦辣”情感的藝術表達,群眾舞蹈作品選材時應首先注重群眾精神,面向最廣大的受眾群體,提煉人的情感精神,同時應做到對于人物個性的挖掘。
同時,地域差異也應該被考慮在選材環節里。各地的舞蹈題材有明顯差異,其鮮明的文化特性、民族特性、地方特性造就了群眾舞蹈選材內容的區別化對待。從地域屬性上詳細構思與加工,才能創作出貼近各地區人民群眾的藝術作品。以第十七屆群星獎獲獎作品《掃街》為例,作品用普通的大掃帚為道具,通過真實的環衛工和演員融合表演,謳歌了城市環衛工人這一建設者群體的大情懷。作品中舞蹈動作張弛有度,把親情、友情、同事情、人間真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
2.群眾舞蹈創作的形象塑造
相比于專業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群眾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應塑造的鮮明化、具體化,不能玩抽象,需要讓受眾群一目了然,直觀明了;其次,人物形象應塑造的通俗易懂,不玩內涵,那些云里霧里的人物設定不適合在群眾舞蹈作品中展現;同時,人物形象應從生活中選取,來自身邊的人和事更利于換回群眾的共鳴;再者,形象的塑造需要貼近群眾,不能過于個性,凸顯異類新潮,群眾舞蹈作品需要“接地氣”,“根植于民”,前衛個性的形象塑造會造成“飄在空中”、“看不懂”結局;最后,人物形象需要呼應時代,展現時代風貌,不玩技術技法,不搞隔山打虎。群眾舞蹈作品作為非職業舞蹈創作屬性一定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緊扣“群眾”。以中國第九屆藝術節舞蹈“群星獎”《選村官》為例,舞蹈塑造了一群質樸、朝氣的大學生村官,展現了現代農村的真實風貌,貼近群眾、“接地氣”的任務形象收獲了廣大群眾的熱情好評,作品選材和形象塑造上新穎且具有鮮明的時代感,既有競選場面的現實描繪,又有雄心壯志的情感升華,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典范。
3.群眾舞蹈創作的結構設定
舞蹈創作其實如同記敘文,在構思時也需設想好人物、地點、事件,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事情。對于百姓來說,一個“從群眾中來”的舞蹈作品必須把這三個要素交代清楚。編導在選材環節確定后,通過頭腦風暴初步勾畫出作品內部的組織和排列方式,完成最初的作品輪廓和基調。當生活體驗轉化成藝術再現時,編導需要通過對結構的設定詮釋出作品“表現的是什么”、“怎樣表現”、“表現的意義是什么”。我們編導工作中常常會涉及到記敘文中段落劃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這是一個作品中最直白的結構呈現。選取“從群眾中來”的生活題材一定要做到結構清晰,分段后的段落設定、轉換手法、快版慢版分配都是學問,如何通篇規劃作品的合理結構,表現人物情感的起承轉合,考驗不同編導的藝術創作能力。以第九屆中國藝術節獲獎作品《做軍鞋》為例,作品通過從一人做鞋,到多人做鞋,再到共同唱起左權民歌思念親人,然后一起送軍鞋的作品結構,生動反映了當年老區婦女做軍鞋支前抗戰的感人故事。這樣的結構設定,使故事逐漸發展,推向高潮,更能凸顯作品打動人心的力量,成為有靈魂、有蘊意、有思想的表演。
4.群眾舞蹈創作的動作編創
一個“從群眾中來”的舞蹈作品,舞蹈動作大多來源于生活、勞作等,相對于專業舞蹈作品動作的技巧化、復雜化,群眾舞蹈作品動作編創趨于簡單和典型。一方面,簡單的動作可以被群眾舞蹈演員更好的掌握,另一方面,典型性動作可以讓老百姓更能看的懂。提煉生活和勞作中簡單的動作,點明人物的典型性形象是群眾舞蹈動作編創的要點。舞蹈動作典型性的提煉可以充分的展現人物形象,再根據動作的節奏、力度和幅度,人物情感便可以被凸顯出來。
再者,群眾舞蹈創作中的“主題動機”一定要“少而精”,提煉幾個核心點題的動作原型便可以發展很多動作了。“少而精”的要求是源于群眾舞蹈反映的不是人為創造而是自然傳承,生活和勞作的體態動態就是那么多,變化這一些“主題動作”便可以充分的詮釋作品的形象了。同時,舞蹈動作還需結合人物表情、造型、風格韻味等元素,才能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展現人物的喜、怒、哀、樂。以廣東省第五屆群眾音樂舞蹈花會金獎作品《車間協奏曲》為例,很有生活、很接地氣的選取了日常工作中簡單且典型的動作,通過詼諧幽默的方式真實生動地再現了這些質樸的工人的生活和情感,塑造了快樂工作的工人群體形象,并且運用童話色彩賦予生產設備強大的生命力,擬人化的手法,充分展現了人與人、人與設備的和諧,猶如彈奏著一首和諧曲。這樣的動作提煉使作品有了非常準確的形象定位,充分把握風格特點,刻畫舞蹈形象。
5.群眾舞蹈創作的呈現方式
作品中的呈現方式是將情節發展、時間長度、舞蹈風格、舞段安排、舞臺調度以及燈光、服裝、道具、布景等進行全方位的安排與藝術化的處理。直白的說,就是觀眾在舞臺上見到的一切。群眾欣賞舞蹈非常簡單,就是好看和不好看之分。好看的舞蹈作品體現了編導在很多環節的智慧組合,體現了其藝術編創能力。通過什么樣的組合呈現作品、呈現思想是每一個編導“個性化”的塑造。這個環節考驗了編導在藝術上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美學思維、理性思維、創作思維和哲學思維。相對復雜的理論組合反映了不同編導的造物能力,想要在群眾眼中樹立出“熟悉的陌生”,呈現方式是著手點。以廣東省第五屆音樂舞蹈花會金獎作品《星期天》為例,作品選取人物簡單,只有一家三口,道具簡單,一輛三輪車,表達了車輪轉動幸福,配樂也簡單,悠揚的口琴聲傳達著當代外來工對生活的向往,而一場大雨讓一家三口成了落湯雞,但相互扶持的愛讓躲雨也有了別樣的趣味。該作品選取了平凡的生活細節進行藝術呈現,通過最簡答的道具、音樂、服裝和故事的組合既表達編者的初衷,觀眾也能有所感悟,幸福其實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一家人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感恩的心在城市的某個角落努力工作,滿足于平凡的天倫之樂。這是《星期天》的不平凡之處,同時也是它的立意創新之處。舞蹈是在藝術層面上對情感的抒發,把情感呈現出來就是通過多種環節的藝術結合才能在舞蹈作品中完成。
1.群眾舞蹈創新應扎根現實生活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不是憑空想象而出,藝術家需要根據選材的現實屬性進行藝術加工。群眾舞蹈作品屬于“從群眾中來”的藝術性質,編導從大量的生活素材著手,進行精選和加工,對篩選后的創作元素進行創新性藝術創作,才能造就一件藝術作品。群眾舞蹈作品真切的展現了人們的生活現象和情感,廣泛地喚起了群眾的思想共鳴,是群眾主體意識的體現。但是考驗每個編導創新性的體現就是在舞蹈中如何展現“熟悉的陌生”,如何讓平凡素材呈現的不平凡,這就是作品扎根生活后如何騰飛的創新議題了。
2.群眾舞蹈創新應結合時代精神
“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藝術作品創作更應深刻體現時代精神。在熱情激昂的時代發展下,廣大人民群眾也不再是以前的陳舊古板的精神風貌,具有時代精神的人文題材更能符合現當代群眾的審美要求。作品創新,就是要在舞蹈作品選材、立意、動作、調度等環節充分體現出時代精神,展現新時代的“真、善、美”。
3.群眾舞蹈創新應具備國際化思維
藝術無國界,而藝術家是有國界的。中外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各國藝術家在保留其民族特性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思維,融合國際藝術趨勢是不變的真理。我國與國際化接軌程度與日俱增,廣大人民群眾更易接觸到國際文化前沿理念。群眾舞蹈創作不能再是閉門造車,拘泥于前輩們給出的關于藝術種種現成的答案,嘗試與創新群眾舞蹈作品才是當下發展的路線。在國際化藝術氛圍的相互交流中,編導應堅持“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的學習理念,培養國際審美能力,提升群眾舞蹈藝術的表現魅力。群眾舞蹈創新應具備國際化思維,這就要求我們編導需要具備國際化藝術眼界,通過國際潮流的藝術表現手段展現當代我國群眾舞蹈的精神風貌。
我國群眾舞蹈藝術形式在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日趨成熟,使國民審美得到極大的普及與提高。群眾舞蹈是最貼近廣大人民的藝術形式,誕生扣人心弦的好作品并不是什么神秘工程,只要掌握了群眾舞蹈創作的基本技巧,理清正確的創作途徑,強調藝術表現手法的根本,再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總結,很多好作品即可“回到群眾中去”,讓群眾感受到共鳴的感動。同時,基層群眾舞蹈的編創人員藝術水平也需要被重點培養,在藝術上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美學思維、理性思維、創作思維和哲學思維需要被不斷提高,這樣才可以在新時代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全面促進群眾舞蹈藝術蓬勃發展。
[1]陳華.淺析如何提高群文舞蹈創作的審美高度[J].大眾文藝,2014(19):P6
[2]于平.群眾舞蹈的文化功能和藝術編創[J].民族藝術研究,2015(06):P33
[3]本刊.舞出文藝新時代的真善美——中國舞協召開“舞蹈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J]. 舞蹈,2014(11).
[4]史歷. 基層群眾舞蹈編排的選材與創作分析[J]. 大眾文藝,2017(04):P25-26.
黃琰晶(1988- ),女,中英雙碩士,研究方向:舞蹈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