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瑩 (拉薩路小學 210000)
以《春節序曲》為例淺談音樂欣賞教學
姚 瑩 (拉薩路小學 210000)
音樂欣賞教學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欣賞教學中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標,在聆聽與欣賞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情感強度、發展形象思維。
創新思維;情緒對比;研讀教材;聯覺感受;和諧民主
音樂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的有效途徑。音樂家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中說:“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可見聆聽與欣賞的重要。下面我以欣賞課《春節序曲》為例,說說我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幾點思考。
《春節序曲》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音樂欣賞。本曲是以鮮明熱烈的陜北秧歌節奏為素材創作的管弦樂曲,特點是旋律明快、優美富有民族風格,體現了我國人民在傳統節日里熱鬧歡騰、喜氣洋洋、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情緒。根據課程編寫意圖,新課改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欣賞《春節序曲》中感受音樂作品歡樂、熱烈的情緒,使學生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具有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健康心態。
2.通過交流、體驗活動、表演、師生評價等方式來完成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激活學生的欣賞熱情。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樂曲形象及藝術情感,難點是樂曲中不同節奏、節拍、速度表現不同的情緒和場面。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在知識的學習時,要有意識的設置懸念,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啟迪學生積極思維,點然學生積極思維的火花。設置懸念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其目地在于盡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能夠在學習思維最積極的狀態下進行。
在欣賞《春節序曲》的引子和A段時我提出了11個問題:
1.同學們,我們來欣賞一段音樂,想想你在哪兒聽到過?
2.這段音樂讓你感受到春節怎樣的氣氛?(熱鬧、喜慶)
3.過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沉浸在喜慶、熱鬧的氛圍中,大家都會怎樣慶祝春節呢?
4.閉上眼睛,聽聽老師是怎樣慶祝的?
5.春節除了帶給人們熱鬧、喜慶的感覺,還會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
揭示曲名:剛剛大家聽到的這段旋律是一首陜北民歌《新春秧歌鬧起來》
6.請大家聽老師彈一遍旋律,找找哪種節奏出現的最多?
7.你覺得切分節奏有什么特點?
8.作曲家李煥之先生借用了這首陜北民歌的元素和東北秧歌的曲調,創作了一首《春節序曲》我們一塊兒來欣賞欣賞,你能聽到我們剛剛唱得那段旋律嗎?
9.它出現在樂曲的什么地方?(中間)
10.旋律一共出現了幾遍?
11.你能用怎樣的方式來給樂曲分段呢?
問題環環相扣,雖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能激發創新思維,但卻讓每一個孩子投入到積極的思考中。設問境是交流學習培養學生橫向發展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當然除了老師的問以外,應該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促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探索、去打開智慧的大門;
課堂的一開始孩子們就和我一塊兒從樂曲中感受到濃濃的過節氛圍,他們用手敲響凳面,盡情的感受歡快、熱鬧的情緒。接著在一段柔和、抒情的樂曲對比中,一下就把我和孩子們拉到了另一種氛圍。學生的回答真的令人感動,有的說:從樂曲中看到了一家人在吃團圓飯。有的說:窗外下著大雪,屋內燈火通明,家人們都在有說有笑。更有的說:看到了遠在他鄉的兒女回來和家人團聚。孩子們的語言樸實卻感情十足。音樂的魅力就在于此,強烈的樂曲情緒對比,不需要我過多的渲染,學生已經感受到春節不光是熱鬧的也是溫馨的、其樂融融的。正是這樣的感受,讓接下來的民歌學唱一直沉浸在柔和、抒情的氛圍中。
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很典型的,如何挖掘這些內容,體現出教師對教材鉆研的程度。通過對典型內容和方法的挖掘,可以使知識不斷向橫、縱兩個方向發展,激發學生的發現欲和創造欲。從而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在欣賞樂曲的第二部分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剛剛大家找的非常好,《新春秧歌鬧起來》的旋律出現在了樂曲的中間,那你們聽出旋律一共重復了幾遍嗎?(三遍)
2.非常好,重復了三遍,在樂曲中每一遍都由一種樂器擔當了主角,你們認識這三種樂器嗎?請大家給它們排排出場順序,誰是第一個出場的…… (放音樂)
3.三種樂器的音色
雙簧管:柔和、甜美,善于演奏徐緩如歌的曲調,被譽為“抒情女高音”。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是幾把雙簧管在演奏?
大提琴:渾厚、低沉,富有磁性。
小提琴:明亮、
4.請大家開動腦經,我們能不能用不同的演唱形式來表現這三種樂器呢?
答案可以是多樣的,可以這樣安排:女聲獨唱表現小提琴,女生齊唱表現雙簧管,男生齊唱表現大提琴。或者女生齊唱表現小提琴,男聲齊唱表現雙簧管,大家一起唱表現大提琴……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音樂欣賞中也是一樣,教師要千方百計挖掘學生的潛能,充分鼓勵、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聯想,激發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創造力。
欣賞如果僅僅是聽覺的體驗,那無疑是單一、局限的,通感教學,調動多感官、全身心的參與,通過聲覺與視覺、動覺、想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讓學生更加立體的感受樂曲,從而促發情感、更好的進行聆聽。整節課上我運用了多種手法:
聽覺與視覺相互交替——喜慶的對聯、好看的煙花、醒目的中國紅讓學生一下就和音樂結合起來,視覺的刺激是非常直觀的、有效的,具有重要的支持和強化作用。
聽覺與動覺相互影響——音樂元素中最能吸引孩子的是節奏,我讓學生看著鼓譜、利用凳面當鼓面,在聆聽與敲擊的相互影響中感受音樂熱烈的氛圍。這樣的體驗由表及里,聽覺與動覺相互影響著。
聽覺與想象相互交融——春節不僅僅是熱鬧喜慶。在聆聽中音樂的舒緩柔美讓學生想象到春節還有一家人團圓的溫馨、不能回家過年的思鄉之情。聽與想象相互促進相互交融。
學生通過看、聽、敲、唱、律動等方式運用眼睛、耳朵、身體去全方位的感受音樂,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音樂體驗,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
美國音樂家蘇珊·凡戴克曾說過:告訴我的,我會忘記;做給我看的,我會記住;讓我參加進去,我就完全理解了。參與音樂實踐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愉悅體驗的唯一捷徑,而這種審美體驗對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得人是不可能獲得的。不同感官體驗、多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立體地感受樂曲,從而豐富學生對樂曲的感受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聆聽。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在親自視、唱、奏、動、想象等中,音樂才能夠充分體現,并體現它固有的生命力和高度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力,才能由淺入深,由抽象到具體、由表及里、從粗到細地使學習者通過自身身體力行和全身心(眼、耳、手、口、腦、心)的體驗,達到得心應手、真知、真會的境地,并向著不斷提高其質量的境界邁進。
在欣賞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尊重學生,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聰明才智。比如我在欣賞《春節序曲》A段時,讓學生通過聆聽、感受樂曲的情緒以及旋律的起伏,通過探討、合作、設計出相應的舞蹈動作,畫出舞蹈圖譜。在雙向交流的氣氛中,老師扮演著“合作伙伴”的角色,之后讓學生扎起紅綢,隨著旋律的起伏,和老師一起舞動起來,教室里充滿著快樂、活力,沒有約束,沒有距離。孩子們通過肢體語言能更好的體會樂曲的情緒、地方特點。在這樣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去感受、去思考、去創新。
人們常說音樂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藝術,那我們的音樂教學更應該成為一種以情感人的教學藝術。老師沒有動情的語言和教態,學生怎能領悟情感而學習?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成為一句空話。所以我覺得在我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更注重音樂語言的美感,注重與學生間情感的交流,使師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圍中進行教學。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音樂應當“自然而然的事”,尤其對于孩子們來說,幾乎不存在沒有樂感的孩子,音樂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懂得去發掘并助長這一天性和本能。在欣賞教學中,需要我們營造更好的氛圍、設計豐富的活動、給與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得以最豐富、最真實、最自然、最深入的音樂體驗,才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
[1]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
[2]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3]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