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罕 (內蒙古藝術學院 010010)
長笛中國樂曲演奏藝術及教學發展
武麗罕 (內蒙古藝術學院 010010)
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與發展,長笛中國樂曲的演奏藝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并將其普及到當今教育當中。眾所周知,當前的民族樂曲藝術發展正處于一個從外延不斷到內涵深化的階段,雖然該項藝術開始受到重視,但還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無法真正有效的發揮民族樂曲在演奏專業教學當中的作用。如何來扭轉這樣一個事實,幫助民族化樂曲獲得更加長久的發展,則顯得更為迫切。接下來本篇文章就針對這一點進行詳細的探討,以提供給業內有關人士一些啟發性的指導。
長笛演繹;音樂作品;民族樂器
自我國發展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來,各音樂門類民族化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特別是西洋音樂的流行,讓更多的當代青年人過多的關注當下“潮流”的東西,而這種做法并不能夠讓人們從音樂聆聽和學習當中獲得更多深層的東西。民族化樂曲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之內,而不斷弘揚和發展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青年的義務和責任,本篇文章也正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來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方法讓人們意識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重要性,從而幫助他們獲得音樂賞析當中的積極自我體驗。
長笛這種樂器最初是由一個叫漢德爾以及律利的人發明的。到了20世紀,這種樂器被一個叫做波姆利的人開始大規模生產,直到后來,為了進一步簡化制造過程的復雜性,減少成本,他又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改革嘗試,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而有它所制造的小型長笛被販賣到各個國家,應用到各種音樂活動當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始終保持較高的地位。波姆利充分地認識到決不能夠為了達到縮減成本的目標而退化長笛的質量,這樣做只能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結果都不償失。因此,在對其進行改革的過程當中,他特別注重對長笛音色和指法的改造,而這也是波姆利的終極目標和核心任務。
在一段時間之后,波姆利將長笛不斷進行改革,最后終于發現了較為標準化的總體長度和內徑寬度,來滿足音樂使用者的積極體驗。所有取得的這一系列成果,都要靠音樂家波姆利自身所擁有的音樂天賦以及不斷探索的改革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從而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笛。其實波姆利在那個時間所改革的長笛已經非常的優秀,無論是在音域還是音色方面都處于遙遙領先地位,而它的音質更是無法比擬。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傳統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從明末開始的“西學東漸”潮流下,我國高校教育一直秉承著將傳統音樂融入其中的教學理念。新中國建立以來,優秀的長笛作品層出不窮,例如《陽光燦爛照天山》(黃虎威)、《在內蒙古草原上》(戴宏偉)、《大凈》(趙季平)、《通錦幻想曲》(王永新改編)等。
在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國有許多音樂家利用長笛創造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大都家喻戶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長笛演奏家王舒璇的《圓舞曲》還有趙季平老師的《大凈》。長笛在最開始的發展階段是用木管制造,之后又用金屬制造,常常有人會說,長笛的聲音總是能讓人想到一望無垠的天空或是大海或是草原,總之是能給人一種舒服的享受感。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長笛的事業也有不同的發展。
(一)文化起步階段
在剛剛建國的時候,經濟建設的落后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文化的發展,大部分的人都會將時間和精力投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解放生產力上來,民族文化這一方面則被嚴重忽視。在20世紀末,經濟發展稍有起色,文化也被逐漸重視,長笛演奏教育也得到了發展。
(二)社會繁榮時期
在這一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國家也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促進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給許多民族化樂曲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越來越多的民族化樂曲滲透到越來越多的平民老百姓生活當中,逐漸變得更加平民化 甚至長笛這一西洋樂器還走入了國門,與國內優秀音樂進行交流,充分吸收國內各民族優秀音樂的因素,給我國的長笛藝術創作理念帶來了新的發展。
(三)革命曲風盛行
在革命時期,長笛也被很好的應用到革命歌曲的創作當中。由于長笛本身的音質和音色就具有一種悠揚的花腔女高音的特點,所以被越來越多的革命作曲家重視,在很多家喻戶曉的革命題材電視劇、電影中的插曲就很好的利用了長笛這一西洋樂器。由于時代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利用長笛制作的革命歌曲都具有十分嚴謹的結構,抒發了作者濃濃的愛國之情,具有很強烈的振奮人心的作用,這種類型的曲子確實可以在當今的教育事業當中發揮很大的作用。例如賀綠汀先生的《幽思》。
(四)百花爭放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發展的環境也相對變得寬松起來,對于各種各樣的多元文化呈現出了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形態,這也給長笛這一西洋樂器的民族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正是在這樣寬松的文化氛圍之下 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們開始探索更加新型的作曲理念和作曲工藝,來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并不斷促進這一民族樂器的發展。長笛的中風格樂曲也越來越多,還出版的專門的長笛中國作品集。但是對于長笛樂曲的民族化進程這些還遠遠不夠。例如黃虎威先生的《陽光燦爛照天山》基本上是現在國內舉行的各類比賽和音樂會中演出頻率最高的長笛中國作品之一。
特別是在近些年來,長笛等樂器的學習逐漸滲透到各個中小學的發展當中,這門課程的設置對于培養學生們的藝術鑒賞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科教學中,各高校中國樂曲的演奏基本都列入的教學大綱,這一舉措有效地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響應國家和社會的號召。但是,我國在此方面的發展起步較晚,同時也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制約因素,發展的進程比較緩慢。
要知道,長笛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必須要靠社會各界人員的支持和引導,給予其一個寬松向上的教育發展氛圍。沒有一定程度的教育宣傳,人們對于長笛這種樂器的認識程度也就不會提高,先輩們在不斷實踐改革中積累的西洋樂器民族化發展經驗也就不能夠很好的傳承下來。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是促進成的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如何做好其宣傳工作,激發越來越多人對于長笛這一種樂器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一直困擾著當前許多教育者們。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迅速發展的時代,而正是這樣的一個時代也給長笛的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適應了信息時代長笛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為此,注重民族化樂曲的傳播是當代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根本課題之一。通過多年來的調查經驗表明,經過教學改革之后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從原來的被動不斷向主動學習相轉變。
經過以上的闡述,相信大家對于長笛這種西洋樂器的民族化由來以及長笛事業的幾個發展階段都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也對于長笛事業的教學發展也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民族樂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今天市場經濟不斷加快的前提之下,民族樂曲的發展以及在教學事業當中的應用就非常有必要進行新的改革。與以往的改革不同,現階段我們更加注重以傳承和發展為主要目標,樹立創新意識,將長笛的人文性與藝術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在寬厚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引導學生們加大對于民族樂曲的重視力度,同時還要培養扎實的民族樂器賞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未來長笛演奏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1]馬勇.淺談長笛演奏藝術[J].音樂時空,2015,(14):86.
[2]陸科.淺談長笛演奏藝術的多元性運用[J]. 戲劇之家,2015,(02):61.
[3]楊曦.探討中國長笛演奏藝術及教學的發展[J]. 大眾文藝,2013,(04):210-211.
武麗罕(1979.3- ),女,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人,單位:內蒙古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長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