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強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環境藝術系 215104)
基于苗族文化遺產傳承的大學生藝術工作坊實踐探索
胡發強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環境藝術系 215104)
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是是一項集體性、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的視覺藝術創作實踐項目。工作坊為高校藝術教育的創新成果和學生的創意理念轉化為現場展示和現實產品搭建平臺,實現藝術引領創新,創新引領創業,拓展高校眾創空間和加強高校創客文化的建設。本文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苗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室為例,對工作坊建設形式、途徑以及成效等進行了介紹與探討。
苗族文化;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創新
2017年10月,從江蘇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評選現場傳來好消息,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組織申報的“貴州苗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室”在本屆藝術展演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項目中榮獲特等獎,這是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大思政”工作思路并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藝術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集中體現。作為我國成立的第一所藝術設計高等職業院校,學院堅持以大學生藝術實踐活動為抓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挖掘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樹立理想、堅定理念,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傳統、時代特征、校園特色、符合學生特點的“理想與信念”主題藝術實踐活動,集中展現藝術類學生胸懷志向、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擁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十余項,形成了建筑文化、服飾銀飾文化、飲食文化、歌舞文化和婚俗文化等豐富多彩的雷山苗族文化體系,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中心”。其中苗繡、苗族織錦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以及苗族蘆笙制作技藝等傳統工藝已經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2011年,學院與雷山縣政府正式簽約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相繼共建了“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發中心”、“雷山苗族銀飾刺繡產品研發中心”、“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發中心西江基地”及學院“駐雷山教師工作站”等職業教育與苗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雙向互動的實踐平臺。在平臺建設基礎上,校地雙方完善了互訪聯席會、聯絡協調、保障經費等機制體制建設,合作開展傳統工藝人才培養、非遺衍生品研發以及苗族文化品牌推廣等文化活動,實現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和雷山苗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雙豐收。
1.學院以苗族銀飾、刺繡等適合當代人生活的非遺項目為抓手,推動苗族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學院“貴州苗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室”項目專注于雷山苗族傳統工藝文化的傳承、傳播、保護和開發,將苗族傳統工藝和現代大眾日常生活進行融合,積極進行設計創新、載體創新、工藝創新、銷售模式創新,把苗族的服飾、刺繡、銀飾等傳統工藝品做成了能被大眾廣泛使用的日常化、時尚化商品,突破了非遺類產品只能做成工藝品或藝術品的屬性局限,讓更多人通過使用原創設計和制作的苗族傳統工藝品來了解苗族工藝文化、苗族文化,讓苗族工藝文化、苗族文化能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喜歡。在傳統工藝的現代設計創新上研發,并投入市場運行,促進了雷山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2.加大雷山苗族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力度,培育推廣民族文化品牌。目前,工業化產品對苗族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要想避免傳統手工藝的衰亡,就必須創新設計理念,注重苗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設計相融合,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開發設計。學院在與西江千戶苗寨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貴州苗妹銀飾工藝品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合作時,注重通過項目導入、主題教學、跨界課題等形式,完成了苗族銀飾、刺繡、服飾等系列產品及包裝的創新設計。例如,自2011年以來,學院以苗族服飾文化為突破口,注重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服飾設計理念相融合,通過項目導入、主題教學、跨界課題等形式,師生團隊自主設計了以《蘇韻苗風》、《鼓藏蘇錦》等5個系列主題的42套苗族服裝。其中,《鳳凰涅槃》、《穿越驚云》、《悅慕西江》以及《苗族婚紗》系列等設計作品分別獲得國內服裝設計大賽的各項大獎。
世界精彩,貴在文化多元。古老神秘的苗寨,如鏈似帶的梯田,靜謐迷人的鄉村,起伏綿延的山峰,這是雷山的標志性畫面。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琵琶煙雨,這是蘇州的代名詞。從蘇州到雷山,三千里路程。從太湖到苗嶺,水唯美而山雄峻。兩個地域與兩種文化,當兩者相遇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1.校地雙方協同育人,培養一批苗族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才和管理干部隊伍。根據雷山苗族傳統手工藝產業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學院積極聯合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雷山縣政府、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一起聯合開展協同育人工作,先后在蘇州和雷山等地開辦“銀飾刺繡高級班”、“中小學美術教師培訓班”、“貴州傳統工藝傳承人群學歷班”、“雷山定向培養學歷班”、“苗族非遺管理干部培訓班”等項目,幫助雷山培養非遺保護和傳承人才,增強苗族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后勁。
2.完善以校內大師工作室為主體的現代師徒傳承機制建設,推進實踐育人。苗族傳統手工藝在過去一般采用“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大概從親戚知交輩中,擇其十二三歲以上之子弟,教養之以為徒弟者也,又往往于親戚朋友以外,寄同鄉者之子弟,亦教養之。然而大抵無他鄉之緣者,則不養也。”學院轉變教學觀念,將雷山苗族非遺活態傳承與職業教育有機融合,聘請銀飾、刺繡大師建立校內大師工作室,組成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與專業教師相結合的師資團隊。在非遺大師“口傳身授”的活態傳承形式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技藝、文化“雙修”,不斷提升學生的現代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更有利于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傳統工藝美術人才。
3.學院將苗族文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實踐、“三下鄉”等活動有機結合,組織學生走進雷山傳統苗族村寨、工藝作坊開展田野調查和社會實踐,與工藝美術大師“面對面”,加深對苗族傳統工藝的歷史、文化、技藝、發展、傳承等方面的了解,體驗并尊重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和國情現狀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知識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艱苦奮斗的品質。
由于長期受制于地理、自然、歷史等環境因素限制,雷山的一些少數民族村寨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4000元,是一個集邊、山、少、窮為一體的國家重點貧困縣。
學院“貴州苗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室”從“精準扶貧”的戰略高度出發,以學院“貴州苗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室”為載體,與西江千戶苗寨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貴州苗妹銀飾工藝品有限公司等當地企業拓展多種途徑的校企合作形式,創新研發系列銀飾、服飾以及產品包裝等設計作品,多件作品在貴州省兩賽一會等大賽中榮獲大獎,并實現市場轉化,幫助村民拓展增收、致富途徑。通過扶持例外、塬境等一批苗族文創品牌生長,提高了當地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實現了雷山銀飾、刺繡等手工藝從業者的大幅增收。同時,通過師生進苗寨,與苗寨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一些從小就在城市里長大,生活條件優越的學生才有機會充分了解苗族等少數民族群體,實際感受苗族社會生活的立體面,了解苗寨村民對現代藝術設計的迫切需求,促使學生以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去關懷社會現實,提升設計作品的人文溫度,為建設“美麗鄉村”和實現脫貧攻堅任務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歷史上,雷山是是苗族大遷徙的主要聚居地。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通過建筑、農耕、服飾、歌舞、工藝、習俗等形式呈現出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的文化形態,并世代傳承。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包括苗族在內的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至今都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知識、信仰與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之魂,精神命脈之根。
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舞臺上講好雷山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更好地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院“貴州苗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室”在這方面的具體做法有:
一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加深師生對苗族文化的認識體驗。通過組織師生藝術采風活動,深入雷山開展田野調查和研究,使師生們感受到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血脈源泉和精神家園,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即使經濟再發達,生活得再好,也只是在國際文化交流上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罷了。
二是創新苗族文化對外交流形式,全方位展示與傳播苗族文化。結合學院專業特色,發揮資源優勢,組織參與編輯出版了《苗疆圣地·和美雷山》、《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中國·雷山》、《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等畫冊、書籍以及專題記錄片。2016年11月,組織11名法國留學生前往雷山等地進行系統的田野考察,黔東南獨特的自然風光、多彩的苗族文化以及精美的傳統工藝讓留學生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與深刻的印象。留學生采風團分別走訪了黃平飛云崖泥哨制作工作室、丹寨揚武蠟染技藝傳習社和石橋古法造紙遺址,參觀了下司古鎮、西江千戶苗寨、凱里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并參加了一年一度的雷山苗年開幕盛會以及品雷山銀球貢茶賞民間工藝活動。2015年4月,學院在學院美術館創建貴州雷山苗族文化展示館。該館是貴州雷山縣在外設立的第一個苗族文化展示館,收藏展示有200余套雷山苗族銀飾、刺繡、服飾等,定期舉辦各種苗族文化展示以及旅游推介活動,成為雷山向外宣傳展示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
三是在雷山旅游紀念品開發中充分提煉苗族文化元素,加大苗族傳統工藝開發的廣度和深度,從苗族傳統工藝的形式入手挖掘內容從而深層次地提煉雷山苗族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內涵。“食、住、行、游、購、娛”是旅游產業的六要素。由于旅游購物需求彈性大,因此旅游商品具有十分廣闊的旅游開發前景。伴隨雷山苗族旅游文化資源的不斷開發,把苗族銀飾、刺繡等文化作為創意元素很好地應用到旅游紀念品開發中,創新設計研發,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讓古老的苗族文化重新融入到人們現代生活中,激發人們對苗繡等傳統工藝的熱愛及對苗族歷史文化的尊重與保護,促進苗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王建良. 立足蘇作 道技相融 傳承文明——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2]周靜.雷山攜手蘇州 共促非遺傳承”[N].貴州日報,2017-05-12.
[3]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 學習出版社,2016.
[4]彭澤益主編.中國近代手工藝史資料(第三冊)[Z].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5]吳朋波. 旅游紀念品設計[M]. 北京: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注:本文是2017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精準視域的高職院校教育扶貧模式研究》(立項編號:2017SJB142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