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衛(wèi),魏巍,楊云,何春芳,董文萍,廖雅琴
平衡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功能障礙之一[1-3]。良好的平衡功能是人們完成各項日常生活、動作的保證[4],平衡功能的減退或喪失顯著影響了患者日常步行能力,增加了腦卒中后跌倒的二次損傷風險,給患者身心康復及家庭經(jīng)濟造成重大負擔。本研究就頭針聯(lián)合平衡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響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0月~2016年6月在長江航運總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就診的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患者60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5]。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①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年齡(59.26±10.98)歲;病程(3.02±1.67)個月;腦出血10例,腦梗死20例;左側(cè)肢體偏癱12例;右側(cè)18例。②觀察組,男25例,女5例;年齡(61.18±10.43)歲;病程(2.64±1.43)個月;腦出血12例,腦梗死18例;左側(cè)肢體偏癱14例;右側(cè)16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均行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及增加肌力、改善關(guān)節(jié)活動度、降低肌張力的康復訓練,1次/日,30min/次。在此基礎(chǔ)上,對照組僅采用平衡訓練儀治療,每日1次,30min;觀察組在頭針留針過程中行平衡訓練儀治療,平衡訓練儀訓練結(jié)束后繼續(xù)留針,每日聯(lián)合應用1次,平衡訓練儀治療30min,留針6h。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針灸醫(yī)師負責頭針針刺,同一名康復治療師負責平衡訓練儀訓練。①頭針療法:選取頂中線、病灶側(cè)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頂旁1線和頂旁2線。常規(guī)消毒后,取0.30mm×40.00mm一次性不銹鋼毫針,針體與皮膚呈15°快速破皮至帽狀腱膜下,透刺上述穴區(qū)1.0~1.5寸后,以200次/min的速度持續(xù)捻轉(zhuǎn)2min后,留針6h,其間每隔30min捻轉(zhuǎn)一次,每針捻轉(zhuǎn)30s,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6d后休息1d,共28d。②站立平衡臺訓練:采用Balance-Trainer型癱瘓站立評估訓練臺,根據(jù)平衡功能測試結(jié)果,選擇系統(tǒng)內(nèi)置的訓練模式(“摘蘋果”模式),利用顯示屏上的光標和目標物,提供的視覺反饋,讓患者可清楚地看到自己重心的位置及它移動的軌跡而進行有控制地移動身體重心。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治療6次,共治療4周。
1.3 評定標準 ①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6];②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Barthel指數(shù)(the Barthel index of ADL,BI)[8];③步行能力:Holden步行能力分級[7],將分級對應為分值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治療4周后,2組BBS、BI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級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提高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BBS、Holden及BI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平衡是指人體所處的一種姿勢狀態(tài)或在運動或受到外力作用時,人體自動調(diào)整并維持姿勢穩(wěn)定性的一種能力[8]。正常人體平衡功能的維持是在人體結(jié)構(gòu)完整和肌群力量良好的基礎(chǔ)上,感覺輸入、中樞整合及運動控制三方面的綜合作用結(jié)果[9-10]。由于腦卒中部位的腦組織損傷,不僅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身整合作用缺損,還引起所支配的運動和感覺傳導通路受損,導致肌群力量、運動控制以及本體感覺的異常,從而影響了患者的平衡功能。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約89.3%的腦卒中患者有平衡功能障礙。重新獲得獨坐、獨站以及獨立行走的能力是腦卒中患者最迫切的康復目標之一。
頭針療法是腦卒中的常用治療方法,其顯著的效果已被臨床實踐和學術(shù)研究多重驗證。我們選取的頂中線、病灶側(cè)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頂旁1線和頂旁2線所處的頭皮下,對應了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顳葉及頂葉,是主管肢體運動、感覺功能的腦功能區(qū)。現(xiàn)代研究認為,針刺與大腦皮質(zhì)的頭皮投射區(qū)相對應頭針穴區(qū),可以反射性地增加其直下的皮層部位血流量,有利于側(cè)支循環(huán)的廣泛建立,從而改善皮層缺血缺氧狀態(tài),促進皮層功能的恢復[11],對恢復肢體運動和平衡協(xié)調(diào)功能有較好作用。
頭針刺激量的大小與腦卒中后偏癱的療效密切相關(guān),刺激量包括機體所受的刺激強度與刺激時間,在保證刺激強度的前提下,有效刺激時間在頭針臨床療效中尤為重要。目前學者對頭針的刺激時間尚無統(tǒng)一認識,李海舟等[12]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與單純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比較,頭針留針0.5h并不能進一步提高療效,而留針24h則不但能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還能提高ADL能力,與康復訓練表現(xiàn)出較大的協(xié)同作用,取得更好療效。黃國明等[13]研究驗證,頭針滯針法(留針6h)治療中風偏癱優(yōu)于常規(guī)頭針法(留針30min)。因此本項臨床研究中,我們采用延長頭針留針時間(6h)并配以間斷行針(每隔30min捻轉(zhuǎn)一次,每針捻轉(zhuǎn)30s)的方法累積刺激量,為頭針治療腦卒中后平衡障礙的臨床療效提供保證。
Balance-Trainer型癱瘓站立評估訓練臺是目前較先進的平衡功能訓練儀器,將視覺反饋與平衡訓練集一身。患者借助顯示屏幕上的光標調(diào)整身體重心向指示物靠近,在失平衡狀態(tài)通過自身平衡覺和平衡訓練儀對身體重心分布及對稱性進行調(diào)整,以促進受損神經(jīng)系統(tǒng)平衡和協(xié)調(diào)功能的重建。相較于傳統(tǒng)Bobath平衡訓練技術(shù),Balance-Trainer型癱瘓站立評估訓練臺訓練增強了患者參與訓練的主動性、趣味性,改善了患者重心多方向轉(zhuǎn)移能力,軀干靈活性、及運動姿勢維持能力,為穩(wěn)定的步行打下了基礎(chǔ)。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以頭針聯(lián)合平衡訓練儀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平衡訓練儀治療,結(jié)果表明,治療后,2組BBS,BI,Holden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且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頭穴與平衡訓練儀的聯(lián)合應用方法,可較好地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提高步行能力,為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奠定基礎(chǔ),值得臨床推廣。
[1] Wu X, Zhu B, Fu L,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the Chinese Island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 Plos One, 2014, 8(11): 78629-78629.
[2] Yu L, Dong Q, Song Y, et al. 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stroke for the 21st century: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3, 44(7): 2064-2089.
[3] Langhorne P, Bernhardt J, Kwakkel G. Stroke Rehabilit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 2005, 33(5): 703-720.
[4] 王紅梅, 徐秀林. 人體動靜態(tài)姿勢平衡能力測試的理論與應用[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0, 14(43): 8095-8098.
[5]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6): 379-381.
[6] 王詩忠, 張鴻. 康復評定學[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2, 83-340.
[7] 金榮疆, 張宏. 物理治療學[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2, 144-145
[8] 燕鐵斌, 金冬梅. 平衡功能的評定及平衡功能訓練[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7, 29(11): 787-789.
[9] 南登崑. 康復醫(yī)學[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7, 58-59.
[10] 紀樹榮. 康復療法學[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3, 48-50.
[11] 鄭華, 陳立典. 淺談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J]. 針灸臨床雜志, 2006, 22(10): 41-42.
[12] 李海舟, 謝凱, 周立峰, 等. 頭針不同留針時間治療腦卒中偏癱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11, 30(6): 360-362.
[13] 黃國明. 頭針滯針法久留針治療中風偏癱療效觀察[J]. 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 2004, 11(2):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