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霞 馬夢玲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因素以及政府引導策略研究
——以諸暨市為例
謝麗霞 馬夢玲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隨著應屆大學畢業生迅速增加,就業壓力加大。習近平主席大力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并且表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青年,社會進步的靈魂是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則需要通過創業實現。本文以諸暨市為例,對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與創業意愿進行分析。
大學生創業 影響因素 政府引導
自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年年遞增,根據教育部各項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在795萬人左右,相比較2016年多出了30萬。同時有官方數據顯示,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一路攀升。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大約在114萬,但是到了2016年,在這十五年間畢業生人數就增加了651萬。在如此就業情勢下,自主創業成為越來越多的高校大學生實現人生目標的一個選項,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2016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曾考慮過創業的大學生有89.8%,有強烈創業意向的學生有18.2%。近九成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該提供適當的創業教育課程以促進創業活動[1]。
針對大學生創業這個問題,我們在諸暨市暨陽學院展開了調查,經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影響當代大學生創業的因素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創業素質、家庭背景、學校支持和社會環境四大類。
2.1 創業素質
在諸暨市暨陽學院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90%的學生認為創業者的創業素質在個人創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0%的學生認為該選項是重要的。
自身因素主要是大學生的創業素質,創業素質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最主要因素。創業這項社會活動非常具有挑戰性,不僅注重創業者個人的素質和能力,還需要創業者對創業項目具有源源不斷的熱情和興趣。
一些大學生內心因素的缺乏導致創業心理素質低,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創業失敗,如創業風險大,機會成本高,缺乏資金[2]。雖然當代大學生對于創業往往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計劃,但是要將這想法實體化,對不少人來說難度較大。這些都說明了創業者對于創業需要的各項資源缺乏準確的理解,也反映出在校大學生缺乏創業的知識與社會經驗。
2.2 家庭背景
Scot的研究認為父母擁有公司的學生更傾向于創業。范魏、王重鳴探討了個體背景、個性特征、環境、背景等因素對創業意向的影響,研究表明會直接影響創業是個體背景因素[3]。
在此次的調查對象中,超過6成的大學生選擇在家鄉或在讀大學所在城市創業,表明長期積累的人脈和社會關系很可能對創業活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人際關系專家卡耐基曾用一句話解釋創業和家庭的相關性:“85%的人脈關系,15%的自身能力決定了創業是否能夠成功進行。”同時父母的價值觀會影響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家庭的經濟條件會制約大學生的創業行為。
2.3 學校支持
學校對大學生創業選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是學校每一學期都會推出一些關于大學生創業的選修課程,以此教導和指引大學生創業,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間接影響指學校所展開的以創新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在教育改革中對于學生創業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4 社會環境
第一,社會提供的硬軟件環境。目前,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時特意為大學生增設專門的創業園區、創業教育培訓中心等[4]。然而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僅有16%的大學生選擇了經常關注,非常清楚國家出臺扶持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32%的學生屬于偶爾關注,比較清楚政策的發布,而超過一半的學生對于這項政策是不關心甚至完全不知道這類政策的。從這些數據中我們能夠發現大學生對于創業更多的是紙上談兵,心中有想法但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第二,社會的輿論風潮。從大學生創業的心理來看,社會的創業風向及對大學生創業的態度,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創業選擇,還會影響其創業的成功概率。就如美國95%的財富都是由創業的一代1980年以后創造的,美國對于大學生創業是相當重視的。
當前,國家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雖然在這樣的政策指導下就業情況有所好轉,但還是比較坎坷,有的以失敗告終,因此有關專家學者提出了看法與建議。
第一,政策沒有落實到位。雖然相關扶持創業的政策法規層出不窮,但是辦理各項資金手續的煩瑣程度,以及各地政策不一,難以統籌的問題都給大學生創業造成了大的困難,無法徹底解決大學生創業的初始資金問題,這對于創業的起步階段是一個致命的打擊[5]。
第二,創業項目缺乏充分的調研論證。當代大學生是有活力、有激情的,但對于市場上的一些創業項目大多是一知半解,僅憑自身的熱情,盲目地進行所謂的創業活動,過于樂觀地預測市場走向,并且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無法順利地發現經濟市場中真正有商業前景的項目[6]。
第三,創業能力缺乏,創業經驗不足。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經濟活動,需要具備積極的創業熱情,持久的創業忍耐力,專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知識,但是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無經驗者,學校乃至家庭對于這一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僅憑著滿腔熱血實踐創業多是無用功[7]。
第四,一些高校教育模式不完善,創業教育起步晚,存在很多培養方面的不足。這些高校的創業教育還是停留在教導學生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提供就業指導方面,創業實踐缺少指導,同時即使設立有創業課程,也多是在校內教課,純屬紙上談兵[8]。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各界基礎代表會上指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學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在這種情形下,政府更加應該做好引導大學生創業的工作,在各個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
4.1 加強創業教育
過去三十多年來,國外對于創業教育的需求急劇增長,教育機構和創業機構提供的創業計劃和課程大量增加[5]。我國創業教育起步晚,發展相對較慢,更應該加快創業教育的步伐,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提供理論指導。
第一,加強創業實踐教育,設立創業中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1996年就專門為學生設立了一系列創業中心,鼓勵他們獨立、合伙創業,還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除此之外,麻省理工學院十分保護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為他們提供十分全面的后勤保障[6]。這樣成功的創業大學是我國高校都可以嘗試模仿的。
第二,樹立正確的創業教育觀念。要想正確推進大學生的創業行為,首先要轉變高校教育者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改變其固化的就業模式,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業意識和堅持不懈的創業精神。通過這些舉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7]。
4.2 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創業政策環境
我國出臺了“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政策,不僅可以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不足的問題,還可以積極落實小額擔保的貸款政策,努力簡化反擔保的手續,強化擔保基金的獨立擔保功能,適當延長擔保基金的擔保責任期限,及時落實銀行貸款和財政貼息[8]。但在執行這些政策時,需要注重政策的統一性,還應當簡化大學生創業貸款的手續。政府可以建立創業平臺,成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大力提升創業者的積極性。例如諸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發布過《創業帶動就業有關補貼申領的實施辦法》這類文件,對于符合條件的人員給予一次性的社會保險3000元。
4.3 加大大學生創業宣傳力度
政府應加大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形成認同創業、尊重創業的良好氛圍。在各大高校中可適當進行一些創業宣傳,讓大學生真正了解創業,對于創業不再那么陌生,同時政府頒布的一些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需要在高校中大量宣傳,以免某些大學生想要創業,但是對于創業政策沒有深刻的了解,以致錯失一些幫助。此外,政府對于大學生擔憂的戶籍、社會保障等問題給予一定的幫助,讓創業的大學生無后顧之憂,能夠為自己的創業事業投入更多激情。
[1]覃加幸.現階段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3):15.
[2]王婷.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研究概述[J].考試周刊,2014(31):165-166.
[3]XY Wei,YU Hong-Hui-Analyzing the Affecting Factors and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J].Journal of 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2012.
[4]徐曉芳,賈丹.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現代交際,2015(2):233.
[5]侯海霞.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13(09):007.
[6]陳瑜.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分析及規避模式[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1(1):11-13.
[7]劉維仁.大學生創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2014(10):119-120.
[8]龔左剛,王靈芝.大學生創業地成功率原因分析[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6(28).
[9]Kyleen K.Myrah,Russell R.Currie.Examining 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Entrepreneurship,2006,19(3):233-253.
[10]胡樂樂.加強創業教育正當其時[N].光明日報,2015-03-27(02).
[11]張嘉棟.淺談我國創業教育[J].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2014.02.
[12]黃銳.營造良好競爭環境大力促進創業創新[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09/c_1114307001. htm.2015-02-09.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科研訓練計劃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