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鋒
(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淺談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謝建鋒
(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大眾創新、萬眾創新在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中得到重視,本文結合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管理創新創業工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提高學生工作隊伍的素質、落實五大任務、申報廣州市級創新創業基地、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揮校友的作用等建議措施,以求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工作提供參考。
創新創業 專業教育 創新創業基地
1.1 現實情況
創新創業教育始于西方發達國家,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始于20世紀末,由清華大學舉辦創業計劃大賽興起。十八大報告針對就業創業問題指出,“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到中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的“雙引擎”之一的高度[1]。2016年12月,廣東省教育廳公布了《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強校工程”(2016—2020年)實施方案》,其以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為統領,以推進新一輪高職教育創新強校工程為總抓手,全面提高我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充分顯示出政府對創業和創新的重視。
1.2 研究現狀
近年來,學者們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涌現了大量研究文獻。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學者主要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完善的模式,梁潤華提出構建“知行合一、分層遞進”的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2];李世佼研究構建第一、第二課堂互動的集“創業教學、創業模擬、創業實戰三位于一體”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長效運行機制[3];王倩倩提出從雙師型教師引領、專業教育與第二課堂融合、完善創業教育保障體系三個步驟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4]。
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的研究,學者主要從專業角度作為切入點展開研究,如汪宇峰等提出 “以人為本”開展“90后”體育專業大學生隱性創新創業教育工作[5],鄧玉福等從教育觀念、專業實踐教育活動、課程等方面探究創新創業教育與物理學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問題[6];孫德剛和吳欣桐借助實證調查與專業類型的分組分析,發現當前工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所面臨的實習行為異化、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彼此分離、素質能力培養維度單一等問題[7];鄭曉燕和李玉霞構建了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綜合評價模型,通過實例對其進行驗證[8]。
基于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筆者主要結合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管理創新工作,對本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適合本校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工作融合發展的建議措施。
2.1 缺乏高素質的學生工作隊伍
學校已經開展了一些創新創業工作,但是學生工作隊伍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不夠明確。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人員主要是來自本校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或者輔導員和管理人員,這些指導人員缺乏扎實的創業經驗,只能進行理論教學,并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動力。雖然聘請相關專業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或企業管理精英進行講學,但是這些兼職教師出于功利性,指導或講授創業課程的積極性不高,又兼顧其本身的全職工作,對此投入的精力和時間較少。因此,為發展本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急需建立起一支具備專業創新創業基礎知識和較強創業實踐能力的學生工作隊伍。
2.2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學校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但由于對課程的認識不足,缺乏系統性的指導,不能和專業相融合,教師只重視學生創業技能的傳授,忽視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講解創業技巧,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創新創業教育還沒納入學校的學科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及質量評價體系之中,沒有形成學科的一致性;教師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只需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講授內容較為隨意,和專業課程的結合度不高,沒能真正建立一個較全面、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2.3 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足
學校舉辦的創新創業相關競賽、培訓和創新創業項目申報、研究,學生出于畏難心理,教師忙于課程教育,參與人員很少。校內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缺乏,大學生創業社團沒有發揮其影響力,創業政策及激勵機制沒能有效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和創業規劃大賽沒能在學生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2.4 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較少
近年來,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設有一定的投入,但是從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看,實踐基地的建設還是顯得薄弱和不足。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主要是在校內,還沒充分借助社會資源和力量,沒發揮校友的助力,沒能形成學校和企業的互動。另外,學校因為經費及資源不足,不能開辟更多的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3.1 提高學生工作隊伍的素質
學生工作隊伍要從“管理者、服務者、引導者”角色向“管理者、服務者、引導者和開發者”角色延伸。進一步提升學生工作隊伍的職業素質認知水平,著力提高學生工作隊伍的職業操守、職業習慣、職業氣質、職業認同、職業精神等職業要素開發方面的能力。擴展“處、系、班”三級架構為“處、系、班、企”四級架構;試行四級架構職業素養培養運行方式,以基地實踐,企業導師幫扶等靈活形式,使學生在職業素養提升上走得更深更遠。形成培養基礎素質和開發職業素養并重,導行、導學、導思、導業功能齊全,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配比合理的,以校內輔導員、班級導師為主,以企業導師為輔的學生工作隊伍和職業素養開發隊伍。以各系實訓基地為基礎,以校友工作為切入點擴大校企聯系,擴大職業導師、創業導師隊伍,滿足班級職業素養建設培養需求。學生工作延伸至企業,擴大職業導師、創業導師隊伍、建立校企職業素養開發隊伍。
3.2 落實五大任務
建立知行合一、分層遞進,集課程教學、實訓實踐、項目孵化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孵化體系,落實五大任務,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一是創新機制,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創業教育課程考核全學分,專業課程體系增加創業教育課程。二是完善體系,構建并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學分管理;允許學生邊工邊讀,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實行彈性學制,大學生修業年限放寬至5年。三是激勵機制,建立學生創新創業專項獎學,創業項目申請為畢業設計論,建立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激勵機制,創業實績突出的學生在校內轉專業評優評先、獎助學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四是協同育人,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平臺,校企聯合培養精英隊,師生共同參與企業項目研究,建立校內外創業導師庫。五是創業文化,構建多維度多形式的創新創業宣傳陣地繼續創業教育,定期舉行講座、論壇、見面會、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
3.3 申報廣州市級創新創業基地
增加基地團隊數量、建立一支專業素質高和經驗豐富的導師隊伍,管理體制優化,功能提升,爭取成功通過市級基地考核。穩步推進基地建設管理,基地使用效能進一步提升;項目團隊數增長至30個以上,構建校企雙導師隊伍;加大教育孵化服務和創新創業大賽輔導,力爭在市賽、省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開啟助學與創業融合通道,拓展勤工助學崗位等多渠道、多模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力爭創業脫困。
3.4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孵化基地建設,指導學生踴躍參與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大賽。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比賽、“雙創月”活動、孵化基地審核和評估、學生軍訓拓展訓練、心理團培切入解決問題思維,將解決問題思維貫穿日常學習生活中;“攀登計劃”立項,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提高目標手段分析能力,以問題為導向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5 發揮校友的作用
貫徹學校“合”文化理念,以“聚人氣、留人心、重宣傳、做貢獻、謀發展”為目標,以“支持型”校友文化為抓手,構建學校校友工作體系,打造溝通交流、相互提升的平臺,創建校友工作品牌,讓校友支持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和發展建設,形成母校事業發展與校友事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氛圍。繼續建設以校友為主的學生“職業導師”和“創業導師”隊伍,繼續推進“千百十”工程活動。
[1]宋樹偉.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緊密融合的教學模式探索研究——以《生產與運營管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為例[J].創新創業,2016(17):34-38.
[2]梁潤華.“知行合一、分層遞進”的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7(4):59-61.
[3]李世佼.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4]王倩倩.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17(4):9-11.
[5]汪宇峰,孫玥,解長福,張鐸,沈雁華.“90后”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隱性創新創業教育[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29(6):67-70.
[6]鄧玉福,劉玲,張浩華,張禮慶,吳麗娟.創新創業教育與物理學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5(1):121-124.
[7]孫德剛,吳欣桐.工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6(5):124-128.
[8]鄭曉燕,李玉霞.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綜合評價分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5(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