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孝澗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
高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路徑
孫孝澗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
本文主要探討高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闡述高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路徑,有針對性地強化高校思政教育,對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優化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思政教育 大學生就業 影響途徑
大學生就業近年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保障大學生順利就業。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負有重要責任,對推動大學生順利就業負有重要義務。高校畢業生就業除了與專業知識相關外,也同大學生的就業觀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密切聯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影響。思政教育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的效用,對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具有積極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政課對于大學生就業思想的引導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社會對現代化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必須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托,加強大學生就業思想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主要通過意識和思維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的相關困擾。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號召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影響重大,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育教學中應更注重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思想的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擺正義利觀,不盲目追求財富,積極引導大學生自我培養創新意識,主動了解創業知識,主動獲取就業信息,提升就業創業能力。針對“雙創”等就業創業號召,高校予以充分的重視,利用形勢與政策課程和相關講座,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分析社會現狀,了解就業創業現實和趨勢,以便大學生樹立適應時代發展的就業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就業指導課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心應當從傳統就業技巧指導轉向就業技巧與就業思想教育雙管齊下。高校就業指導課是開展大學生就業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在這個講堂上,輔導員、就業指導教師不僅要提供就業創業的專業技術指導,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技巧、簽訂勞動合同、繳稅、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還要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思想加以引導,結合具體實例,使未走出過大學校門的學生正視就業工作,不逃避,不退讓,掌握就業相關信息,積極面對就業創業相關現實,努力提升個人素質,拓寬視野,保障順利就業。這些要求輔導員、就業指導教師等工作在學生工作一線的思政教育教師,主動加強就業創業指導學習,提升教師隊伍的就業指導能力,以更好地幫助和促進大學生優質就業。
現如今一些大學生自控力和耐挫力較弱,面對大競爭壓力時不能正視現實,改善自身不足,在困難面前,常常把問題歸咎于社會、學校、家長。這些都需要黨團組織、班集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大學生思想尤其是就業思想予以正確的引導。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決定了人生道路的寬度。
1.黨團組織保證大學生就業思想的高度
團支部、黨小組、黨支部是大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織載體,也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實施載體。在這一環境下,團支部發揮其組織作用,黨支部發揮其示范作用,以集體帶動個體,以優秀影響消極,使得蘊藏在學生中的積極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意識、觀念、行為被進一步發揚,從而形成廣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積極進取,在就業工作上高度重視的良好局面。高校黨課、團課是提高黨員、團員思想理論水平和政治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些課堂,加強先進性教育,發揮骨干和模范作用,使其在基層組織中成為先進思想的引領者,以保障大學生就業思想的進步性。高校黨團組織舉辦的各類各式活動在思想高度上大體都基于愛國愛黨教育和高尚道德情操培養,這決定著大學生就業思想的高度,決定著大學生就業趨向在總體上是充滿愛國主義情感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
2.班會課強調大學生就業思想的深度
同樣承載著提升大學生就業思想任務的還有主題班會課。主題班會有別于事務性班會,它的主要任務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班團干部利用專題班會,集中開展就業思想教育,強化就業思想深度,使大學生對就業從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選擇,引導大學生對職業發展由表象認識深化為本質認知。就業不再只是就業指導課、班會課上的名詞,也不只是大四畢業生才需要考慮的問題,如何順利就業是每一位在校大學生都需要直面的現實。有識青年不應做只求權財的職業選擇,也不應崇尚好逸惡勞、不求進取的職業取向。思想深度決定人生高度,大學生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就業及職業選擇的意義和價值,并內化為行為的驅動力,才能切實做到不以利益為導向,不以權利為目標,勤勤懇懇,扎實工作。
大學生就業思想穩固,有高度,有深度,才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就業壓力,而面對就業困境,也會不斷努力提升自我,走出就業困境。同時,更注重為人民服務,為黨和國家服務,愿意扎根基層,從基層做起。
大學校園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平臺,不僅要培養知識型人才,更要打造專業-能力型復合人才。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建設者,而優秀的職業能力是高質量建設者的重要特質,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途徑主要是通過課堂傳授就業技巧理論,以社會實踐強化就業能力。
1.課堂傳授就業技巧理論
高校是教授知識和技能的天地,對于就業技巧的傳授,主要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專題就業講座、畢業生經驗交流等形式,這些方式能幫助大學生初步、基本了解就業技巧,尤其是獲取就業信息和了解面試形式。教師言傳身教、專家專業指導、學長經驗分享基本一般側重于理論講授,或經驗傳授,把大學生不太了解的就業技能通過下定義、舉例子、做演示等方式具體化,從而使大學生理解就業技巧包含的內容及提升途徑。
2.社會實踐強化就業能力
如果說課程、講座、交流是理論傳輸,那么社會實踐則是就業能力的具體實施。我們所說的社會實踐是寬泛的概念,是指不局限于課堂內的、非理論知識獲取的學習形式,包括“三下鄉”、社會調查、實習兼職、社團活動等。在這些需要親身體驗、實踐的環境中,大學生如何調動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就業技巧,順利完成工作,是一個需要反復鍛煉的過程,正是在這個反復鍛煉的過程中,一些原本屬于理論知識的所學慢慢內化、提升為運用自如的能力和技巧。例如普通話,某些學生在校學習時一直用方言和同學、老師交流,對于就業技巧中強調的使用普通話不以為然。而在實習和兼職過程中,使用方言無法與人有效交流,給工作帶來諸多不便?,F實的環境使得用方言的學生主動鍛煉普通話,提升交流順暢度,最終將說普通話內化成基本能力。
社會實踐是理論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社會調查、“三下鄉”、社團活動等過程中,大學生的策劃組織能力、執行力、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鍛煉,這些能力最終能服務于大學生就業,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就業。
高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路徑主要體現在就業觀培養、就業思想形成與鞏固及就業素質和能力塑造三個方面。正因如此,高等學校越來越重視以思政教育為依托,拓展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探索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創新方式,以保障提高大學生畢業就業的積極性,指導大學生真正學會就業、擇業,不斷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實際問題而繼續努力。
[1]郭麗君.高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4).
[2]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3]譚曉斐,肖楠.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J].領導科學論壇,2017(03).
[4]張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1(14).
[5]侯大為.“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2.
[6]張偉華,孫文娟.淺談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J].文學教育(下),2017(03).
[7]張靜,李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途徑探索[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一般項目(2017 rwyb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