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勤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高職新聞專業混合班教學的探索
王水勤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高職新聞專業的混合班主要是由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組成的,混合班學生在專業背景、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需要調整人才培養的方案,開發特色模塊,職業技能課采用典型示范、“1+1”組合模式,發揮導師制的力量,加強混合班學生的交流,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培養出具有系統的應用知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職傳媒人才。
高職新聞專業 混合班 教學模式
“混班教育”原多指在蒙臺梭利教育中針對幼兒采取的混齡教育,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組合起來,目的是促進同伴學習和合作學習,高職新聞專業混班教育則側重將不同專業教育背景的學生組織起來,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擁有新聞采編技能、視頻制作技能和新媒體編輯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混合班是指由中職畢業生生源與高中畢業生生源混合組成的班級。
由于招生形勢的變化,江蘇省自2011年起試行中職注冊入學,近三年來中職生在江蘇省民辦高職的生源中占比逐漸提升,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情況亦如此,從2014級開始,中職生生源占比呈跳躍式增長,盡管在設計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本專業有針對性地推出了普高版和中職版兩個版本,但在實際教學中,相當一部分專業課需要實行混合班教學,在教學環節除了要注意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更要重點解決混合班教學中出現的難題。
在混合班教學中,學生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專業背景、學習能力及進班時間不一致等方面。
(一)專業背景的差異。
新聞專業的中職生大部分具有廣播影視類專業學習背景,具備攝影與攝像技術、視音頻剪輯技術等專業基礎;高中生基本沒有接觸過傳媒專業的課程,屬于專業“零”起點。比如《視聽語言》要求學生用“分鏡頭腳本”分析電影中的精彩鏡頭,迅速掌握撰寫格式和要求,但中職生由于之前沒有接觸過類似課程,除了告訴他們基本格式之外,還需要給他們詳細講解“畫面”、“運動”等相關術語對應的內容。
(二)學習能力的差異。
大多數中職生動手能力比較強,他們入學之前已經自備單反相機并熟練運用,一些職業技能課他們上手快,但普遍文字功底比較差,對新聞稿寫作、文案寫作等課程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高中生經歷了高中作文寫作訓練的環節,相比而言,文字功底較強,聽課認真,對專業感興趣,具有一定的鉆研精神。
此外,從2015級開始,特別是2016級,中職生報到還存在時間上的差異,有小部分學生會在12月份進班,這些差異會影響專業教學的節奏,需要專業教師更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模式。
高職新聞專業的課程體系除公共基礎課之外,主要由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能課和拓展課程組成,專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課程實施特色教學。
(一)職業基礎課要堅持傳媒素養的培養,縮小混合班學生的差距。
傳媒素養泛指一種能動地、批判地接觸媒體的能力,對于傳媒人來說,傳媒素養包含兩方面,一是對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另一個是對媒體的認識和關于媒體的知識。
混合班中一部分同學尚未接觸傳媒行業,一部分同學在中職階段學習中重視技能訓練的同時可能會忽視傳媒素養的培養,他們在傳媒素養接受教育上可以說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所以有必要開設《新聞傳播學》、《廣播電視概論》、《視聽語言》、《電視音樂音響》、《新聞倫理與法規》等職業基礎課,將傳媒素養的教育融入職業技能課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媒體構建現實社會”特點,批判性地看待媒體信息,學習并掌握各大媒體的使用方法,利用媒體的各自特性進行創作、發送信息。
(二)職業技能課注重典型示范、優勢互補。
混合班學生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職業技能課的訓練環節。
1.課堂教學可采用典型示范,促進同伴學習。
在一些職業技能課混班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次挑選一些有專業基礎的中職生進行技能操作示范。比如在《電視編輯》課程教學中,可以讓示范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講述剪輯要領,充分滿足這部分同學的表現欲,促進他們完成更好的作品。教師的指導力度要適當向技術薄弱的高中生傾斜,分級作業任務,讓他們明白技術入門容易,更重要的是形成可持續學習的能力。
2.實訓環節采用“1+1”模式組合,促進合作學習。
通常情況下,高中生文字功底比較好,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比較強,中職生動手能力比較強,雙方合作可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實訓環節采用“1+1模式”就是高中生和中職生共同搭建小組完成職業技能課中的項目任務。比如《電視新聞與專題制作》隨機采訪實訓中,可以讓高中生和中職生編成小組,前者負責撰寫采訪提綱并出鏡采訪,后者負責拍攝和剪輯,促進合作學習。
(三)開發拓展課程中的特色模塊,激發混合班學生的興趣。
近幾年來,航拍技術開始應用到新聞直播、節目拍攝、婚慶拍攝等領域,特別是2012年底,大疆公司推出一款無人機,大大降低了航拍的難度和成本,大量攝影攝像師開始涉足航拍領域,行業的新發展給專業提供了新的領域,考慮到混合班中中職生已有攝影攝像的基礎,在深入訓練攝影攝像技能的同時,還開發了《航空攝影技術》、《無人機模擬飛行實訓》等航拍相關課程特色模塊,將高職新聞專業視頻制作技能拓展為視頻制作(含航拍)技能,以適應行業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往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查,男生偏向從事攝影攝像、節目后期制作、宣傳與推廣等工作,女生偏向從事文案策劃、新聞采寫、新媒體編輯等工作,目前航拍之一特色模塊更適合男生,所以在課程教學和考核環節,教師還應該注意到性別差異。
(四)發揮導師制的力量,促進混合班學生的交流。
混合班有些學生在中職三年級會進入相關傳媒行業實習,這些寶貴的實習經驗恰恰是高中畢業生們所缺乏的,教師可結合課堂內容開辟一些渠道讓他們進行專業方面的交流,課外可以充分發揮導師制的力量。
新聞專業導師制一般從大一開始實施,一個老師大約分到10名學生,分配時會注意中職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均衡,導師們會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以第二課堂的方式如讀報評報、集體觀摩電影、攝影采風、校園對話節目等開展一些活動。
在大一階段,導師需要盡快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幫助學生了解傳媒行業的動態、傳媒專業的發展方向,并融入傳媒理論和新聞理念的培養,對后入學的學生實施針對性“補課”;大二階段,導師要因材施教,開發不同的項目帶領學生完成作品,以適合不同學生的特長發展,幫助他們盡快縮小專業背景和學習能力的差距,明確自身的就業方向;到了大三階段,導師可幫助學生完善職業規劃,完成實習指導。
導師制的開展更有利于促進中職生和高中生的交流,幫助雙方根據自身的愛好、性格和特長盡早規劃職業生涯,激發他們專業學習的熱情,讓“導學”、“導向”和“導心”相輔相成。
當然,對高職新聞專業混合班教學的探索剛剛起步,涵蓋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考核方法、校媒(企)合作機制等各方面的改革,還依賴教師能力的提升、實訓條件的改善。此外,在注冊入學背景下,學生素質和學習主動性的下滑是探索過程中的瓶頸之一。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8.
[2]陳力丹.關于媒介素養與新聞教育的網上對話[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3]王水勤.面向中職生,高職傳媒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正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
本文系正德職業技術學院院課題《傳媒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