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紅 胡明敏 吳 沂
(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益陽 413000)
高專ESP教學實踐淺析
郭巧紅 胡明敏 吳 沂
(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益陽 413000)
以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SP)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職業需求,更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實現高專英語教學培養目標。本文針對ESP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對ESP教學實踐的有關內容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ESP 高專英語教學 實踐研究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文化深度交往已經成為常態,作為主流交際語的英語,在各種文化、商務等社會交往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英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為對接國家戰略要求和個人職業需求,高專院校的教學目標及要求也進行了相應調整。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的能力[1]。這一調整充分說明了高專英語教學與普通英語教學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高專英語教學不能局限于以語言教學和技能訓練為主的通用英語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而更加側重涵蓋培養學生專業領域英語應用能力的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雖然現階段國內很多高職高專院校對ESP教學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在組織領導上缺乏頂層設計,沒有相應的教研部門和活動平臺,沒有建立ESP教師的準入和長效培養機制。二是課程開設缺位,有的院校只開設了EGP的課程,沒有設置ESP的課程;有的院校即使有ESP的課程設置,但比重失衡,ESP課程只是作為選修課,課時不夠,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三是教材的選用不科學不實用,對于具體崗位所需要的英語工作技能或服務技能的各類內容難以全面覆蓋,多是籠統的“大而泛”,少有針對性的“全而精”。四是教學觀念和模式陳舊,重“灌輸”,輕“引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很好的體現,從而產生厭倦學習的心理狀態。五是ESP教師資源短缺,素質良莠不齊,教師缺乏所任教課程的專業知識,不了解其行業背景和發展趨勢,教學手段和方法墨守成規,抓不住ESP課程教學的重點,教學針對性不強,削弱了教學效果。
(一)ESP的教學模式。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下,多數教師扮演著權威和領導的角色,習慣使用“詞匯記憶+語法訓練+翻譯講解”的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重理論、輕實踐模式下的語言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沒有交集,缺乏職業需求的應用性和針對性,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根本無法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更無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運用ESP教學模式對接EGP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2]。
(二)ESP的現代教學資源使用效能。在網絡和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設備應用于ESP教學。在ESP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的內涵和精神實質缺乏深刻理解,不能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興趣,而是簡單用多媒體取代傳統的“黑板+粉筆”,內容上還是“新瓶裝舊酒”,形式上還是單向播放式“滿堂灌”,教師的功能類同于“播映員”。這種教學并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的感染力,并沒有改變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本質。受客觀物質條件和技術手段的制約,一些教室并未連接網絡資源或在連接中受到某些局限,多媒體教學形式單調、內容滯后,影響了教學效果[3]。
(三)ESP教學的評價機制。我國的大專英語評價機制主要參照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級)。以過級為目標的英語評價方式,很可能會誤導學生單純地追求英語等級證書,忽略了在特定專業領域的實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EGP水平和ESP水平不平衡[4]。從課程評估來看,大都采用書面考試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缺乏對學生在職業場景中實際運用英語能力的考查,不能客觀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一)建立EGP和ESP相結合,即通用英語與特殊用途英語齊頭并進的教學模式。首先要鞏固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好地掌握語音、基本詞匯、語法等基本功和一些基本的歐美文化背景知識,構筑一個堅實的英語學習基礎平臺。其次在此平臺上,結合專業課程,同步發展學生的聽、說、寫、譯等運用能力,實現英語教學與學生專業需求的有機結合,營造合作、溝通、共享、互動的教學氛圍,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5]。
(二)創新形式和內容,提高現代教學資源使用效能[6]。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和豐富的網絡資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據學生英語基礎和所學專業特點,設計制作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課件,營造形象生動的教學環境,創設直觀豐富的教學情境,寓教于情境,寓教于樂趣,使學生感同身受,在感官愉悅和環境熏陶下,自覺主動地獲取新知識、新觀點。另外,還要緊跟時代發展,完善校園網絡環境建設,實現課堂免費wifi全覆蓋,探索運用以手機APP為代表的網絡信息技術拓展和創新教學資源,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三)切合職業需求,編制ESP課程的教材。通用英語教材內容的組織是根據學科的知識結構編排的,沒有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的特點。ESP課程的教材設計既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對應專業課程、對應職業所需的知識面和技能,又要充分考慮高專學生的認知實際,不能片面追求專業性而使教材過于“高大上”,不接地氣,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必須對教材進行大膽的取舍和改革,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為基本原則,增加專業或行業所需的詞匯和人文、法規等文化知識,增加口語訓練內容,增加情景模擬教學內容,突出英語交際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另外,還要與時俱進,同步更新最前沿的專業知識。
(四)加強師資培訓,打造雙師型教師。作為ESP的核心,優秀的師資尤為重要。普通英語教師一般是英語專業的畢業生,雖然在通用英語教學中得心應手,但是缺乏對所任教專業的專業知識。要培養一批語言功底扎實,掌握所教專業的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師資人才[7]。一方面,各院校要對教師按照所教學專業進行對應的專業知識培訓,并形成準入和激勵并重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教師要主動學習與所教課程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知識,加強與專業課教師的交流協作,雙管齊下,才能使教師具備全面掌握相關專業術語、工作語言及人文法規等知識與能力。
(五)遵循客觀和全面的原則,建立ESP教學評價機制。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既是測試儀又是指揮棒。從制度設計來看,高專院校的英語教學不能完全參照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級)的評價機制,教學應該探索具有高專專業特色的評價體系,由注重“終結性”轉變為注重“形成性”,將應用能力考試與行業要求、與職業需求緊密結合,發展出一套具有行業特色的評價機制。從課程評估來看,要改變單一的書面考試方式,突出應用能力評估,突出過程性評估,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客觀全面反映學生學習情況,使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提高興趣,樹立信心,使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ESP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高專院校作為培養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和英語知識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要在有效對接EGP的基礎上進行ESP教學改革,重視存在的問題,并不斷進行探索總結,著力豐富發展這一教學理念和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使之成為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多元化復合人才,更好地實現高專英語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紅.淺談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12).
[3]王勇昌.大學英語EGP和ESP教學改革及對接策略研究[J].教育縱橫,2016(10).
[4]吳沂.醫高專醫護英語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完善[J].衛生職業教育,2012(13).
[5]王靜萱.高職ESP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4).
[6]王守仁.關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
[7]王鑫.ESP課程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
胡明敏
1.2017 年湖南省教育廳科技項目課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觀的職業英語能力培養研究
2.2016 年湖南省教育廳科技項目課題:意向圖式映射下的醫學英語高頻語塊的交際作用與習得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