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東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遼寧大連116025)
從中國經濟制度演變看統計體制的變遷
陳亮
(東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遼寧大連116025)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制度發生重大變革。同時,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管理制度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文章分析了經濟制度演變如何影響中國統計體制變遷,以及統計體制如何適應經濟需要而不斷發展的。
統計實踐;制度變遷;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計調查制度;統計管理制度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基本經濟制度也隨之發生轉變,由單一公有制發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適應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計調查制度、統計管理體制等也發生了重大變革。
1.1計劃經濟體制與MPS核算體系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端落后,經過三年調整恢復國民經濟,逐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主張、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等發展戰略。該時期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以及受當時政治環境及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自1956年建國初期引入MPS核算體系,直到改革開放初期,MPS核算體系一直作為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采用MPS核算體系是基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經濟基礎發生改變,但仍然沿用了MPS核算體系。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的滯后期。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恢復“文革”前在國內有長期實踐基礎的MPS核算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二是受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當時SNA核算體系被認為僅適于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宏觀經濟管理。三是當時我國并沒有明確表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我國采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國家通用的MPS核算體系。
1.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初期與混合核算體系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體制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沒有完全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傳統意識形態仍然存在一定的經濟基礎。
隨著我國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MPS核算體系側重于反映物質生產核算的局限性日益顯現。由于在第三產業、資金流動、分配和使用、國際收支等經濟情況反映不足,MPS核算體系已經不能全面反映我國國民經濟狀況。因此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國家統計局圍繞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國民經濟核算學習班順利舉辦,國務院將成立國民經濟核算統一標準領導小組,建立統一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提到了議事日程,國家統計局開始對國內生產總值進行測算。在總結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1991年,國家統計局出臺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并于1992年起在全國推行。
雖然《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了MPS核算體系的成分。但與MPS核算體系相比,新的核算體系吸納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核算范圍擴大,囊括了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而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生產部門;二是核算內容更加豐富,經濟活動中的資本存量和流量均納入核算框架,而不是僅僅對流量進行核算;三是核算方法得到改進,不僅采用原有平衡表核算的方法,還運用賬戶序列核算經濟活動。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反映了理論界關于什么是生產勞動的問題的重大分歧。因此,《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吸收了MPS和SNA各自的優點,是一個同時具有MPS與SNA核算內容的混合核算體系。這種混合核算體系,一是適應了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進行宏觀經濟管理時過渡期的需要;二是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可實現MPS和SNA之間的對比;三是保留MPS核算體系的內容,保持了我國國民核算數據的連續性,并便于同前蘇聯東歐國家進行數據對比;四是新核算體系的SNA內容,既可以作為監測不斷向市場化邁進的國民經濟運行的工具,又便于同采用SNA核算體系的國家進行數據對比。
1.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SNA核算體系時期
1.3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初期與向SNA核算體系轉型時期
1992 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全面改革拉開序幕。一方面,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由于蘇聯和東歐國的政治、社會和制度變革,大多數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1993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27屆會議通過決議取消MPS核算體系,SNA核算體系在全球范圍內通用,MPS核算體系因此不再具有通用性和國際可比性的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1993年,國家統計局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做出重大調整,并終止了對國民收入指標的測算。在之后的十年時間里,我國在國民經濟核算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003年國家統計局頒布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標志著我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式向SNA核算體系全面轉型。
1.3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SNA核算體系不斷完善時期
從建國以來的百業凋零、百廢俱興,到改革開放初期對經濟體制的積極探索,再到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一直以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認為發展是第一要務。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快速增長,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逐步面臨經濟發展的資源能源環境制約,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及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同時,能源消耗大、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日益日趨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
針對這一局面,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的觀點后,科學發展觀不斷走向成熟。其中,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編制工作做出了具體部署。
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從經濟的角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堅持SNA體系的基礎上于2001年開始開展自然資源核算工作,開展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工作,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并從2004年起將綠色GDP核算在全國逐步推廣。2015年,《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出臺,國家統計局制定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編制度(編制指南)》,并在8個地區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試點工作,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提上日程。
從以上可以看出,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背景,并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歷史變革。
2.1 單一公有制和全面統計報表制度
新中國誕生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設立了統計處,并在國民經濟恢復的3年時間里,對全國公營、公私合營以及工業生產合作社工礦企業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工業普查,開展了工農業總產值調查和勞動就業調查,在國民經濟主要領域逐步建立了統計報表制度。
從1953年起,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國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通過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了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單一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與此相適應,我國建立起以全面統計報表制度為主的統計調查制度。從基層單位日常業務的原始記錄和臺賬到包含一系列登記項目和指標,全面統計報表制度具有規范性和完善性,調查資料具有可靠性和統一性。而關于抽樣調查,雖然進行了農產量抽樣調查、家計調查等抽樣調查項目,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豐富和發展了抽樣理論,但抽樣調查項目少、規模小,而且在該時期抽樣調查方法曾經多次遭到否定,導致抽樣調查方法沒有得到推廣。
2.2 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與抽樣調查方法快速發展時期
2.2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確立期抽樣調查工作恢復發展
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我國開始對基本經濟制度進行積極地探索。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1987年黨的十三大會議決議指出,私營經濟、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運行中的現象和問題不斷涌現,各種經濟成分不斷增多,調查對象日趨龐雜,僅僅依靠全面統計報表已經無法充分掌握經濟發展的全局、已經無法全面滿足國家宏觀決策的要求、已經無法充分適應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運用抽樣調查監測經濟運行成為必然,抽樣調查作為一門科學開始逐步受到重視。1981年《關于加強和改革統計工作報告的通知》發布,抽樣調查成為一項重要的統計工作,抽樣調查的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國家統計局加大了抽樣調查方法的應用,陸續恢復開展了職工家計調查和農產量抽樣調查,開展了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和城市物價抽樣調查,并組建了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及城鎮社會經濟調查隊。
2.2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成熟期與抽樣調查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均重申并強調這一基本經濟制度。
經濟發展與抽樣調查技術應用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1994年,國家統計局進一步將經常性抽樣調查作為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的主體。同時,為了密切掌握企業和企業家對經濟運行的判斷和預測,對經濟運行進行監測和預警,組建了企業調查隊,專門負責全國第二、三產業的抽樣調查工作。加之,隨著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為了對企業進行更加科學的管理,抽樣調查方法開始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專業性的調查咨詢機構也應運而生。
2.3 經濟制度帶來的技術進步與抽樣調查的變革
2.3 .1科技創新與統計調查方式的變革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統計調查的手段不斷創新。一是統計調查中先進技術設備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在2014年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中,不僅使用了PDA(手持電子終端)設備,還利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技術方式,采用拍照、定位等方法,集錄入、登記、處理和匯總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替代了原來紙質的表式入戶調查方式,對大型普查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管理,確保普查數據更加準確,單位真實存在,數據采集、傳輸、匯總更便捷,普查結果發布更迅速。二是統計調查中數據上報平臺的應用。2012年初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業務全面展開,我國官方統計數據生產方式迎來重大變革,我國全部“三上”企業和全部房地產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取消了紙介質報表,取而代之的是電子報表。
2.3 .2大數據與統計調查數據生產方式的變革
一方面,大數據在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等方面作用逐步顯現;另一方面,傳統政府統計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任何機構單位都是數據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數據生產不再僅僅依賴于政府統計部門,數據的生產方式從本質上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我國政府統計數據生產正逐步向科學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轉變。國家統計局積極探索大數據政府統計與企業開展合作平臺,2013年11月19日,國家統計局簽訂了大數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百度、阿里巴巴、聯通等11家企業開展大數據應用合作平臺的建立工作。此外,國家統計局積極開展調查研究采集互聯網上的信息,對相關價格信息、交易記錄作為調查樣本的補充,同時著手研究建立大型零售企業和電商企業向政府統計部門提供完整電子化交易記錄的制度的可行性。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就設立了統計處,從此我國統計管理制度就與經濟制度息息相關。1952年8月,國家統計局成立,并統一領導全國統計工作。隨后各地方、各部門也都先后成立了統計機構,“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統計管理體制開始實行。這一時期集中型的統計管理體制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
1962年4 月,針對當時的浮夸現象,國家統計局在業務上垂直領導,在編制、干部、經費上統一管理,實行“一垂三統”的更為集中的統計管理體制。但“一垂三統”的統計管理體系實施不久,我國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我國統計部門撤并現象嚴重,從國家到地方,統計機構均成為計劃委員會的一個部門,統計制度體系遭到嚴重破壞,統計工作喪失獨立性,統計管理體制就更加無從談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制度發生變革,多種所有制并存,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進而我國各項統計制度統計標準、統計范圍、服務對象等也發生了改變。與之相適應,我國統計管理制度也出現了新的變化。1978年,國家統計局恢復成立后,我國開始實行混合型的統計管理體制,雖然我國仍然實施集中型的“一垂三統”統計管理體制,但較為分散的統計管理體制更加符合現實需求,“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體制成為我國統計管理體系的主體。1983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規定我國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體制。隨著統計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在1996年和2009年重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進一步明確了“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體制。此后,我國陸續組建了農村、城市、企業三支調查隊,并于2005年合并為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我國“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體制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并向多元化、市場化、國際化轉變。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不斷推進和發展、中國改革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推動了我國經濟制度的歷史演變,也正是經濟制度的演變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管理體制的歷史變遷。而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管理體制在適應我國經濟制度的同時,反過來又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曹立村、黃冠群.發展觀演變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歷史變遷[J].求索,2010,(10).
[2]劉越.建國以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演變與啟示[J].統計研究, 2012,(4).
[3]楊銳.中國統計實踐:以制度變遷為視角的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 1998,(8).
[4]李國榮.中國統計管理體制變遷問題研究[J].經濟視角,2012,(1).
[5]鄭研.中國統計管理體制不斷完善[N].中國信息報,2010-10-13.
(責任編輯/亦民)
View the Statistical System Changes from China’s Economic Institution Evolution
Chen Liang
(School of Statistic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especially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China's economic institution has undergone some great changes.At the same time,some important reforms have also occurred in China's new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statistical survey system and statistical management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the economic system evolution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atistical system,and how the statistical system develops unceasingly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economy.
statistical practice;institutional change;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statistical survey system;statistical management system
C829.22
A
1002-6487(2017)11-0027-04
陳亮(1980—),男,河北武安人,博士研究生,高級統計師,研究方向:國民經濟核算與宏觀經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