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
(山東大學,山東威海 264209)
“舍生取義”的當代價值探析
張進
(山東大學,山東威海 264209)
“舍生取義”作為中華民族的道德原則之一,體現著廣大人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成為我國千古流傳的古訓。然而,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它卻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當代社會是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在堅持把握中國主流價值觀原則的前提下,正確認識“舍生取義”在當代社會的最低標準和高層次訴求,使其價值取向在全社會得到最廣泛的認同與接受,從而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進行科學的對接。
舍生取義;價值訴求;道德標準;思想道德建設
“舍生取義”,語出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另外,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也提到了“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的類似觀點。該成語在《中華成語詞典》中的釋義為:“舍:舍棄;生:生命;?。呵笕。涣x:正義。 舍棄生命以獲取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p>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詞匯的含義總會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或制約,“舍生取義”也不例外。
(1)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涌現出一大批體現了民族正氣的賢臣義士,然而他們始終是服務于封建統治階級的,帶有明顯的封建主義色彩。我國封建時期不乏因“取義”而“舍生”的英雄人物,他們這種對“義”的追求,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忠、信、義”等理念做了很好的詮釋。他們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了流傳千古的“愛國、忠義”的美名。然而,無論是面對國土淪喪憤而跳江的屈原,還是精忠報國含冤而死的岳飛,抑或抗擊外敵英勇就義的文天祥,他們都是以“忠”而盡“仁義”。這里的“忠”,是對封建君主的忠誠,有些甚至是“愚忠”,他們行為的最終落腳點都還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階級統治。儒家思想重視人死后的社會影響,尤其重視后世對自己個人價值的承認和肯定??鬃釉f:“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于今稱之,其斯之謂焉?!睆倪@個層面上講,他們的“舍生”是以獻出生命這種最高的代價而換取了帶有狹隘意義和封建主義色彩的“義”。
(2)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先進人物們的“舍生取義”融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內容,具有了民族獨立和思想解放的新時代氣息?!拔逅倪\動”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使中國革命正式、徹底地擁有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性質。這一時期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前,我國革命的各個階段在各個領域都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既有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前線戰士,也有用文字去戰斗的愛國文人。與封建時期不同的是,這些歷史人物雖然不見得都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但他們追求的卻是求獨立、求解放的更高層次的民族大義。
(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舍生取義”在和平年代又表現為服從大局、廉潔奉公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方面。這一時期的先進人物們,都從自己的具體工作崗位出發,分別從個人、集體、國家層面展示了自己對“義”的追求。如雷鋒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焦裕祿的克己奉公無私奉獻,鐵人王進喜的艱苦創業為國分憂等。他們用生命和健康的代價去追求“義”,從人民利益擴大到集體利益,再擴大到國家利益,可以說是對新時期“義”的最好詮釋。
(1)認為在和平年代,“舍生取義”已經不合時宜。由于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數英雄人物都是生活在戰亂年代,他們追求的“義”也多數是以平亂、救國為主要內容的,因此,當代社會難免會認為,在和平年代,我們不再需要那種舍身救國的“義”,僅僅需要關注如何搞好經濟建設就可以了。誠然,經濟建設是我國當前的要務,但是,如果沒有一種為國犧牲的超我精神,這種經濟環境下的個人發展必然是自私、自我的。這也很明顯地反映到了社會道德層面——見義勇為不再被父母作為教育理念傳輸給孩子,大眾的自我意識觀念過于強烈甚至連最起碼的信任感都已經缺失。從“小月月”事件到“老人倒地該不該扶”再到招遠的麥當勞打人事件,,這些問題引發的社會討論歸根到底還是由于人們對于“義”的漠然和冷淡。
(2)將“生”理解為一定是舍生忘死,犧牲生命。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稱頌的一些模范人物也并不都是以生命為代價而去追求“義”的。這里所說的“犧牲生命”不僅是一種結果,更是一種覺悟和境界。因此,我們在當今社會所倡導的“舍生”,更多地是這種敢于犧牲、敢于奉獻的覺悟和思想境界,而犧牲生命則是這種覺悟和境界的最高價值體現。
(3)將“義”理解為狹義的“義氣”。此種理解自古有之——三國時期的劉、關、張三人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最終由于追求小集體之間的所謂的“義”,而造成了無謂的犧牲。當今社會,“為朋友兩肋插刀”固然是“義”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過于狹隘地解釋了“義”的內容,更可悲的是,僅僅是這種層面上的“義”也在逐漸消逝。
能夠以犧牲生命而追求“義”的這種精神境界,并非一蹴而就的。正如量變決定質變一樣,這種最高境界是靠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道德修養的提升而最終形成的。根據當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現狀,我們應該區分“舍生取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最低標準和最高層次的訴求,而不應該急功近利地強調全民達到一種高境界的統一標準。
(1)對“生”與“義”的最低標準的訴求——不要因為顧及與個人利益相關的“生”,而越過作為社會道德底線的“義”。如果我們將“義”的最低標準定在社會道德底線上,那么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許多人已經越過了這個底線,因為他們將與之相對的“生”的含義也降低了標準,一切與個人利益相關的東西都被視為比生命更加寶貴的東西,權利、榮譽、金錢甚至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都成了比“義”更加重要的因素。如果說面對需要救助者卻漠然視之,可以用“明哲保身”來為自己開脫的話,那么那些在食品中摻毒造假的不良商家則可以用“見利忘義”來形容。如何正確對待這種最基本的義利關系,是我們重新審視“舍生取義”價值取向的前提。
(2)對“生”與“義”的高層次的訴求——為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的“義”,敢于舍棄個人利益直至生命的“生”。每個人對“生”的最高境界理解都有不同,但無論是生命、愛情、自由還是其他內容,能夠為他人、集體、國家的大義,舍棄自己最看重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對“舍生取義”最高層次的訴求。
(3)最低標準和最高要求的關系——“舍生取義”的最高層次并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達到最高層次的要求,并不受年齡、社會地位、行業崗位等因素的限制,而是取決于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水平。這種修養和境界的養成,既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逐漸提升的,它與生活環境和道德水平的起點也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面對“義”的考驗的時候,如果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人一定要去做什么高尚的事,那么至少應該從道德層面確保他不能去做越過道德底線的事。首先要做一個正常的人,再力求做一個高尚的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用完美高尚的道德人格來要求所有的人,但實際上卻往往適得其反,現實中的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就是充分的證明。與其用諸如“大公無私”之類的讓很多人難以企及的道德原則規范人們,倒不如接一下“地氣”,讓人生回歸常態。首先要引導人們遵守社會基本規則,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在此基礎上再談成名成家,而不是相反。如果社會中大多數人都能將道德修養保持在這個層面上,則會形成一種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公民的道德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舍生取義”,尤其是對“義”的追求,是我們開展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應有之義。
(1)“舍生取義”價值觀的培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的具體表現。從歷史角度來看,那些“舍生取義”的模范人物所彰顯的價值觀念,集中體現了“愛國、敬業、誠信、自由、公正、法治、民主”的價值準則,這不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相一致,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素在當代中國主流價值取向中的具體體現。因此,對“舍生取義”的價值追求,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應有之義。
(2)“舍生取義”價值觀的培育,體現了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內在要求是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先進思想、先進文化、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在當前這個道德標準模糊、人際關系冷漠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加強一些精神文明建設層面的問題,更應該探討如何處理好個人與他人之間、與集體之間、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
(3)“舍生取義”價值觀的培育,是促進我國法制建設的重要因素?!吧嵘×x”雖然自古以來就是儒家思想中“以德治國”理論的道德規范,但它同樣也是與法治相輔相成、共同作用的。法治是對社會公民的最低層次的要求和限制,而德治則是高層次的訴求。如果一個國家公民的整體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那么其法律愿望和品質也必然會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良性發展。
[1]陳雁.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價值[D].蘇州大學,2006.
[2]易海濤.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運用自我教育法新探[J].邵陽學院學報,2005(3):157-158.
[3]朱雪.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D].西華大學,2013.
G122
A
2096-4110(2017)04(b)-0007-02
本文為山東省高等學校學生教育與管理研究項目 “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嵌入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研究”(項目批準號:2017B003)的階段性課題成果。
張進(1982-),男,山東濟寧人,博士生在讀,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