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教育理論研究·
物理課程比較研究15年:總結與反思
李 英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新世紀近15年來,我國物理課程的比較研究經歷了探索與發展、繼承與借鑒、成熟和創新3個主要階段的演變,逐漸發展成為相對獨立、方法完善和不斷創新的物理課程比較研究體系.各個階段的發展豐富了物理課程內容的研究廣度,提供了課程比較的研究方法,細化并深化了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在綜述的基礎上展望未來,對物理課程比較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出3點建議:豐富和開拓新的課程內容;深化課程比較的內容;改進和創新科學研究方法.
物理課程;比較研究;科學方法
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開始,國家對教育的關注日益加強,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不斷涌現新的研究成果.新世紀以來,我國課程研究整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在2008年11月舉辦了主題是“教學論研究30年:回顧、反思與前瞻”的專題研討會.此外,靳玉樂、羅生全合作發表了《課程論研究三十年:成就、問題與展望》,楊小微也作了相關綜述——《教學的實踐變革與理論重建: 30年再回首》.因此,對近15年的研究成果作個回顧將對今后的研究有借鑒和指導意義,便于發現問題,啟發新思路.
物理課程比較的相關研究在教育研究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尤其近15年來,研究成果不僅在數量上有了較大的增長,而且研究內容、視角、思路和方法均有所突破,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為了方便認識物理課程的優勢與不足,使課程真正對學生學習與發展提供幫助,對物理教學提供指導意義,我們需要對其近15年的成果回顧、 總結并反思,提出新的展望.
本文采用文獻法,主要對新世紀以來,即2000年至今,大約15年之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回顧總結.
本研究通過搜集資料,初選出相關文獻約100篇,并對其主旨大意、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作簡單概括,適當分類,最終挑選出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上特征鮮明的文獻約20多篇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筆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得出如下結果.
本文通過對初選100篇文獻的歸納,尤其是對20篇文獻的重點分析,結合新世紀以來物理課程研究的相關書籍和有代表意義的優秀文獻,將15年物理課程比較研究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3個階段:探索與發展、繼承與借鑒、成熟和創新.
3.1 探索與發展
3.1.1 新世紀物理課程概況
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目的是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世紀,新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的改變,分別是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物理課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此時,對物理課程作多方面深入的比較就顯得更有意義.無論是從課程的6個方面出發,還是根據地區進行比較,研究結果對物理教學都有一定的啟示.不少研究人員以此入手,試圖通過對物理課程的比較得出一些結果,為物理教學提供具體而明確的參考資料.
3.1.2 時代需求下的探索
新課改在國內掀起了關注課程的熱潮,課程比較的研究也隨之興起.部分學者從課程標準出發,分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不同方面的聯系和差異.還有一些學者則從地區出發,比較不同地區課程之間的差異,以此作為借鑒.無論從何種角度進行課程比較,物理課程的比較研究逐漸形成了清晰的方向和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學者的研究除了研究結果本身的意義外,對更廣更新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也進行了探索.這只是一個開端,但由此不難預見好的發展.
2000年6月,陳惠鋒,朱春鶯就內地和香港的高中物理課程進行了比較研究.兩位研究者主要從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的結構、風格、知識內容、教材中的實驗、插圖等方面作比較,發現兩地物理課程的優勢,相互借鑒,相互促進.2004年12月,庹靜將物理課程標準與物理教學大綱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要求等方面進行比較,探究了中學物理教學大綱到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變遷.以這兩篇文獻為例,結合同時期其他科目的相關文獻,我們發現物理課程比較研究的基本方法已在實踐中有了廣泛的應用.
3.2 繼承與發展
隨著新課改在實踐中逐漸實施,人們對課程的認識和體會逐漸深刻.課程研究一直呈現穩定發展的趨勢,課程比較的研究也一直處于發展之中.同時,國外的相關研究也是成果不斷,為我國的研究學者提供了不少學習材料,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針對我國具體國情和研究現狀,部分學者將研究主題拓寬,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去研究,既繼承了國內的研究成果,又借鑒了國外的研究成果.
3.2.1 研究主題的繼承
課程比較研究領域已有不少前人的成果,借鑒前人的經驗有助于開展新的研究.加之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開展國家之間的合作研究更加便利,相關研究成果逐漸增多.
2005年至2008年期間,相繼有學者發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課程比較的相關研究.其中,有徐杰所作的《新世紀中日兩國高中物理課程比較》以及胡青友的《中國內地與香港高中物理新課程目標的比較》等.
這個時期,對新課程的相關比較依舊在持續.黃曉,陳珍國,楊友源共同發表了《上海與香港高中物理新課程內容比較研究》,在理念、內容、評價等各方面為《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修訂提供了啟示與借鑒.2008年3月,趙薇的《人教版與教科版高中新課程〈物理〉實驗教材(必修部分)比較及教學建議》為新課改下的教材研究提供了更多素材.
3.2.2 研究內容的拓寬與深化
課程本身包含多層含義,目標和內容曾是研究的主要方面,國內學者正對其他方面逐步進行研究.同時,物理課程又有其自身特色,結合物理知識體系,我們發現仍有不少領域值得開拓.隨著教育的國際化,物理課程的比較也拓寬到了世界各地.
在課程的諸多層面中,有許多概念有其深層的含義和具體體現,將其提出并加以比較,可為課程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例如,2006年6月孔慶發表了《物理新課程知識觀與傳統課程知識觀的比較》.文中分析了知識觀的發展變化情況并揭示了由此帶來的物理新課程在知識的價值、類型、習得方式和選擇范圍上的變化.同年7月,任麗平的《物理新課程與傳統課程的教學觀之比較》采用了類似的分析方法,研究結果為我國物理新課程的實施和物理教師的培訓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結合物理的學科特色,將物理課程的比較具體到某個知識點,研究內容細化了,選擇范圍也拓寬了.這點我們從涂星火、羅琬華、葉從希共同發表的《不同時期高中物理課程中量子論內容的比較分析》中可看出.該文章對不同時期3套人教版教材關于量子論部分知識點設置進行了比較分析,為物理內容的設置及改進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3.2.3 研究方法的發展
在課程比較的研究方面,內容的選擇范圍相對廣泛,但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在此階段,研究學者對研究方法也進行了探索,在原有方法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內容作適當調整或適當創新顯得特別有意義.
以上文提到的孔慶的《物理新課程知識觀與傳統課程知識觀的比較》和任麗平的《物理新課程與傳統課程的教學觀之比較》為例,這兩篇文章與常規的研究方法稍有不同.它們主要通過概念的提出,以概念的不同方面為切入點進行比較分析.這樣的方式使得研究更加細化,研究內容具體而深刻.
3.3 成熟與創新
3.3.1 物理課程比較的基本模式
在多年的研究中,物理課程比較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基本模式.這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經驗總結,也是眾多研究學者的實踐選擇.這樣的基本模式的確定,便于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也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大量積累.
物理課程研究主要遵循如下幾個步驟:首先,確定研究對象,即比較的主題雙方;其次,選擇比較的參考,即比較的幾個方面;再次,選擇比較的標準,即數量、分類、重點、結論等;最后,總結異同得出結論.遵循這些步驟,為研究確立一個主要框架,統一研究結果,對研究本身和研究結果的共享都有重要意義.
以《中澳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比較研究》為例,從這篇文章可以明顯看出物理課程比較的基本模式.文章首先對研究對象作簡單介紹,接著從評價內容、評價重點、評價方式等方面就其數量、要求、效果等進行分析比較,最終得出幾點啟示:課程評價要體現物理課程標準的權威性;在與標準文本的一致性與互補性之間保持平衡;注意課程評價在實際運作中的可操作性.從文章結構的角度去觀察,我們發現清晰明確的研究模式對讀者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的建構起著促進作用.
3.3.2 物理課程比較的內容范圍
物理課程比較的內容選擇主要體現在研究主題和比較的幾個方面.通常情況下,研究主題從物理課程的課程標準出發,就其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方面進行選擇.研究內容一般主要就課程的某一方面作地區差異的比較,或對課程某一方面表現形式的不同作分析比較.
分析相關文獻,明顯看出課程內容確實是從這些角度去選擇的.例如,馬新安和潘洪建的《中澳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比較研究》、王詠雪的《美、日兩國高中物理教材比較及其對我國高中物理課程的借鑒意義》,以及張恩德、程朝霞的《美國加州、香港和大陸高中物理課程理念比較》.這幾篇文章的研究內容就是從課程標準出發就課程的某一方面作地區差異的比較.還有一種就是對課程某一方面表現形式的不同作分析比較,以尹璐、鄭鵡和王晶瑩的《基于定量模型的高中物理教科書課程難度比較》為例.
3.3.3 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方法
從近15年的文章來看,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方法不夠科學而且比較單一.通常是基于基本模式的說明和評論,例如對課程目標作地區差異的比較,一般都是簡單陳述兩地課程分別是什么,就某一具體條例發表看法,說明異同之處.這樣的研究方法略顯簡單,研究結果也略顯粗糙.例如,馬新安和潘洪建發表的《中澳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比較研究》,雖有數據和細化語句,但總體看來很不直觀和具體.
但是,近些年的少數文章中使用的列表的方式還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這表明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是在不斷進步的.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出比較雙方的異同,一目了然.黃占林在其《海峽兩岸高中物理課程及教材比較分析》中以3個表格分別展現了大陸與臺灣課程及教材的框架結構和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差異.
3.3.4 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成果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越來越受人們關注.而新課改的推廣又推動了課程研究的發展.我們通過閱讀文獻發現物理課程比較研究也一直在發展,目前已逐漸走向成熟,更有研究創新的出現使得研究成果呈現豐富化、多樣化、統一化等特點.
從數量上看,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成果一直在增加,相關文獻的發表一直不間斷.
從內容上看,無論是內容的廣度上還是內容的深度上都有所進步,研究成果覆蓋面越來越廣,研究深度不斷深刻,為該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借鑒資料.
從研究方法上看,雖然仍然比較單一,但有改進的趨勢.加之通過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從國外引進了不少較科學的方法,現已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總之,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成果是讓人充滿希望的和倍受鼓舞的.因為這些文章集中了眾多研究學者的智慧,反映了該領域的發展歷程,從中我們可以受到很多啟發,為今后的研究作鋪墊.
回顧新世紀以來15年的研究歷程,我們欣喜地發現,在物理課程比較方面我國已取得了很大進步,整個研究體系正逐步趨于完善.但是,縱觀國際上對此的研究,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我們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缺陷,歸納起來主要有:研究主題比較單一,研究內容比較寬泛,研究方法不夠科學.展望未來,要使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逐步深入,我們必須從前人的研究中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向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顧和反思,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4.1 開拓研究主題
縱觀近15年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主題,我們發現關注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的偏多,而較少涉及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方面.因此,不斷豐富和拓寬研究范圍是今后本領域的一個發展方向.
4.2 深化研究內容
從近15年的相關文獻來看,物理課程比較的研究內容相對籠統,比較的內容不夠具體,針對性不強.此外,研究內容較少結合物理課程特點,與物理知識、物理思想方法結合不太緊密.我們期待今后能夠逐步深化研究內容,為物理教學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4.3 改進研究方法
國際上課程比較領域的各種研究成果值得關注、借鑒和學習.通過閱讀各類文獻,發現我國研究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科學性和實用性不強.大多數文章通過理論和經驗的指導對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思考與分析,這樣的分析很可能過于主觀和片面.如果能夠引進一些較為客觀的研究方法,以統計數據作為輔助,相信定會對研究大有幫助.汪世清曾提出,“要開展物理教學的科學研究可以考慮試用物理學的方法.只有大量取得數據后加以分析處理才能做出科學的結論.”對于物理這門學科,我們更該注重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希望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借鑒國外的科研方法和物理學科中的定量分析.
物理課程比較研究最終是為了通過研究結果發現課程中的不足,促進物理課程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完善的物理課程有助于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使之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愿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參與到這項研究中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分享智慧,共同為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創造更加燦爛的未來.
1 王全.GCEO_Level物理課程綱要與我國物理課程標準的比較[J].物理教學探討,2008(9):27-30.
2 朱英,郭長江,馮杰.初中物理“電磁運動”內容主題研究——以全國課程標準與上海課程比較為視角[J].物理通報,2010(10):5-8.
3 任麗平.物理新課程與傳統課程的教學觀之比較[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5):165-166.
4 孔慶.物理新課程知識觀與傳統課程知識觀的比較[J].物理通報,2006(6):14-16.
5 庹靜.物理課程標準與物理教學大綱的比較[J].惠州學院學報,2004(6):104-108.
6 陳惠鋒,朱春鶯.內地和香港高中物理課程的比較研究[J].物理教師,2000(6):31-33.
7 徐杰.新世紀中日兩國高中物理課程比較[J].物理教學探討,2005(7):31-34.
8 胡青友.中國內地與香港高中物理新課程目標的比較[J].物理通報,2008(2):8-10.
9 趙薇.人教版與教科版高中新課程《物理》實驗教材(必修部分)比較及教學建議[J].教育科學研究,2008(3):44-47.
10 涂星火,羅琬華,葉從希.不同時期高中物理課程中量子論內容的比較分析[J].物理教學探討,2008(5):39-40.
11 黃曉,陳珍國,楊友源.上海與香港高中物理新課程內容比較研究[J].復印報刊資料: 中學物理教與學,2009(9):10-13.
12 馬新安,潘洪建.中澳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比較研究[J].物理教師,2009(5):43-44.
13 王詠雪.美、日兩國高中物理教材比較及其對我國高中物理課程的借鑒意義[J].教育科學論壇,2009(7):19-22.
14 戴結林,王從戎,楊思峰.高中物理三種不同版本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比較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6): 116-121.
15 張恩德.美國加州、香港和上海高中物理課程評價的比較[J].教育學術月刊,2010(2):98-100.
16 張恩德,程朝霞.美國加州、香港和大陸高中物理課程理念比較[J].物理通報,2010(4):8-10.
17 尹璐,鄭鵡,王晶瑩.基于定量模型的高中物理教科書課程難度比較——以“相對論”教學內容為例[J].教學月刊: 中學版,2010(17):3-6.
18 婁賽欽.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0(5):56.
19 黃占林.海峽兩岸高中物理課程及教材比較分析[J].教育科學論壇,2011(1):18-21.
20 袁海泉,趙雯雯.江蘇南北高中物理新課程實施的比較研究[J].物理通報,2011(3):79-82.
21 黃嘉棋,類維平.中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比較[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1(7):21-22.
22 高彤彤,任新成.IBDP物理課程與我國現行高中物理課程的比較概述[J].物理教學,2014(12):68-73.
23 葉倩,何善亮.中國與蘇格蘭中學課程比較研究及其啟示[J].教育參考,2016(3):48-5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項目編號: B-b/2015/02/070).
201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