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借力打造國際營商環境推動沈陽中小企業發展構想研究
◎趙楠
本文通過對沈陽市轄區內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指出了沈陽市中小企業總體規模較小、政策環境的支撐不健全、較高的運營成本以及相關企業信息化程度較低為代表的重要問題,并且提出了完善中小企業保護政策、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速中小企業信息化進程以及完善人才管理體系等方面推進沈陽市中小企業的發展。
沈陽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國際營商環境
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中小企業是國家、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發展、拉動就業的重要力量。沈陽市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城市,受長期計劃經濟影響,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很難改變,市場機制發展相對滯后。然而,中小企業以其規模小、數量龐大、行業分布廣泛、經營靈活等特點可以彌補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弱勢和不足。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沈陽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是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發展靈活性的有效方法,是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壓力,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有效渠道,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舉措的必然要求。
1.整體企業規模較小,還未成為沈陽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13年,沈陽市中小企業貢獻全市稅收收入的83.7%,吸納就業人口77.6萬人,占同期就業總量的26.5%。2013年,全國中小企業總產值超過5200億元,占我國GDP的58.5%,貢獻了稅收的52.2%和80%的就業崗位。可見,沈陽市中小企業就業吸納力和經濟貢獻率偏低。2013年,沈陽市中小企業完成增加值5068.5億元,廣州市為6043.3億元,深圳為5620.2億元。從數據上看,沈陽市中小企業整體發展較好,與南方這些發達城市規模相當。但從中小企業數量增速上看,沈陽市近五年中小企業年增速較低,2013年沈陽中小企業數量增速2.41%,而南京增速21.0%,蘇州增速為11.4%。可見,沈陽市中小企業孕育環境與南方發達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市場活力不足。
2.相關扶持政策體系和政策環境不健全。在當前我國“抓大放小”的思想指導下,遼寧省及沈陽市將大型國有企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大量的優惠政策向國有大中型企業傾斜,導致中小企業政策支持獲取機會有限。從實踐來看,許多問題的解決仍無法律可依,執法不力、有法不依的現象很嚴重,大量中小企業在運營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收緊銀根的背景下,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貸款融資困難,資金短缺限制企業的發展。從中小企業非自籌融入資金比例上看,只有不到20%的中小企業獲取來自政府的資金。沈陽市促進中小企業的政策體系整體性不足,管理部門較多,每個部門從各自角度制定政策,導致政策間的整體性、長效性不足,限制了政策效果的發揮。
3.運營成本偏高導致中小企業經營困難。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生產要素成本、人力成本等不斷攀升,造成企業運營中利潤率不斷下降。雖然中央出臺了一些對中小企業減免政策措施,但企業的稅負仍然較重,導致中小企業利潤積累有限,缺乏擴大規模的資金。除了顯性的稅負,各種行政型收費、罰款及隱形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各類成本疊加在一起,中小企業利潤就被攤薄。特別是融資成本,中小企業因為缺乏固定資產抵押及資信,加之銀行貸款條件收緊,大量的融資需要通過非正規渠道、高利息獲取,致使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過高。
4.信息化建設滯后和人才匱乏限制中小企業擴張升級。隨著信息和互聯網時代到來,遼寧省及沈陽市針對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不足等問題,建設了各類功能的網絡平臺。但因為眾多中小企業的不重視,無法與公共平臺有效對接,信息化效應有限。“互聯網+”時代為中小企業產品銷售市場擴張、跨越發展提供條件,可由于營商環境、經營理念等限制,沈陽眾多中小企業還未認識到新技術環境變化、信息化導入、應用不足造成中小企業擴張不足。沈陽市經濟發展低迷造成大量人才外流,沈陽渾南高新區等高新區集聚著數量眾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多數處于初創期和成長期,高端人才不足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短板。
1.有利的政策保障打造良好營商環境。中小企業發展所借助的良好營商環境,離不開政府有力的政策扶持。在目前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政府對待中小企業采取了“放水養魚”的保護經濟政策,體現了“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針,能免則免、能減則減、能緩則緩,以最大的力度減負,幫助中小企業掃清發展道路中的攔路虎。同時出臺政策,盡快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加強各類金融資金平臺,增加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投資力度,簡化中小企業參與投標的程序和手續,減免參與投標的相關費用。加強職能部門、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真正有效調動財政聯動增長機制。
2.多管齊下,打通中小企業融資梗阻。從中小企業自身看,中小企業應努力鉆研經營管理政策,逐步提升企業誠信度,以增強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信任感,幫助積累企業資金;從金融市場看,改變金融合作形式,努力搭建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用銜接,逐步扭轉金融機構“傍大款”、冷落中小企業的尷尬局面;從政府社會層面看,政府出臺對中小企業實質性扶持政策,提升中小企業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的地位。當務之急,要把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改善,做到政府、銀行、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互相配合、通力協作和共同努力。
3.加速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步伐。中小企業的發展要堅持走“專精特新”的轉型升級路線,把潛在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的現實動力,不斷增強自身發展后勁和同行業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應努力鉆研業務,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的能力;生產、管理過程中注重精細化,以美譽度高、性價比好、品質精良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中占據優勢;挖掘自身特色,采用獨有工藝、技術、原料與配方,研制生產具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產品;圍繞“互聯網+”找準發展切入點,加大自主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能力,培育新的增長點,激發內在增長動力。
4.構建健康從業環境,吸納、培養企業人才。人才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小企業若想留住人才,一是要提高企業的信譽度和美譽度,使就業者放心,從而產生歸屬感。二是中小企業應效仿大企業在員工福利待遇方面的做法,以人為本,盡可能提高員工的待遇。三是充分利用沈陽市職業技術院校的資源,展開校企合作,通過訂單式培養的手段,降低獲取人才的成本,拓寬人才吸納渠道。四是建立規范用人機制和公平競爭機制,避免用人唯親、無用武之地等現象的發生,選擇企業適合的人才,加強學習培訓,搭建“人盡其才”的平臺,建立起業績貢獻和薪酬待遇相匹配的人才使用機制,優化企業內部人才的培養。
5.加強信息化,帶動企業發展。借助現代先進的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手段對中小企業的信息進行挖掘和管理,使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都有信息作為依據,并將此應用于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等領域,不斷提高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獲取經濟效益;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降低產品的設計費用和生產管理成本,減少運營成本,擴大產品知名度,提高市場份額,使中小企業通過“虛擬經營”贏得生存空間;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其在使用信息資源方面靈活便捷的特點,提升中小企業管理層的處理信息能力和方案選擇能力,拓寬企業管理層思維方式,實現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爽
注:本文系沈陽市社科基金《基于打造國際營商環境視閾的中小企業成長路徑及支持政策研究》(項目編號:SYSK2017-21-06);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基金《構建立體型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項目編號:JGZXQEA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