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敏
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王桂敏
教師教學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需要通過有效的路徑不斷培育。對于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師來說,其立體多維的教學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一個系統和長遠的工程。而在這一進程中,構建國內國際聯合培養機制、構建教師層面的知識共享機制以及構建教師層面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則是至關重要的。
高校教師經濟類專業教學能力路徑
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高校教師是教育的源頭所在,是高校永續發展的人力資源保障。教師團隊質量的高低是決定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因素,教師團隊的建設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而教師的教學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可以說,沒有教師高質量的教學工作,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質量的人才便是一句空話,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而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增強則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其不僅是一個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同時也具有與藝術相通的內容與過程、功能與特點。由此,教學也與藝術一樣,需要“藝技”“技能”。簡而言之,教學工作需要教師具備很強的教學能力。在國內外,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如從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從不同層面,如從幼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高職教師、高校教師等;從不同視角,如青年教師等對教師教學能力及其提升進行了研究。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不同專業課程的教師來說,有的教學能力具有共同性,即各個專業的教師都必須具備的。但不同的專業,對教師教學能力要求的側重性有所不同,即存在著差異性。以經濟學類為例,對于高校經濟類專業的教師來說,其教學能力的體系框架主要包括:基礎教學能力、核心教學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能力。具體如下圖。

顯然,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體系是立體多維的。在立體多維的教學能力體系框架中,有些能力要求是各個專業教師所必須的共性要求,而有些能力要求對于經濟類專業教師來說則尤為重要,甚至不可或缺。如基礎能力中的外語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核心能力中的表演與調控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中的經濟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等。對于高校經濟類專業的教師來說,必須根據其知識特點和教學要求,不斷提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能力。
教師教學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培養,如何形成有效的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體系和路徑,不斷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這是一個長期而迫切的任務。對于經濟類專業教師來說,以下方面是至關重要的。
1.構建國內國際聯合培養機制。自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國富論》開始,經濟學科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在我國,雖然經濟學科起步較晚,但日新月異的經濟實踐不斷推動經濟學科的研究快速發展。如今,經濟學科已經成為高校招生最熱門的專業之一,在校的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如何提升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項迫切的任務。對于經濟類專業教師來說,培養自己的全球化視野、擁有熟練的外語表達能力、研讀西方學者在經濟領域的觀點、借鑒國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與國外學者共同開展科學研究活動等,這些都是其教學能力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而這些內容和組成部分的形成和提升路徑之一便是構建行之有效的國內外聯合培養機制。這一點對于學科國際化特點比較明顯的經濟類專業教師來說更為重要。為此,應將“走出去”與“請進來”有機結合。所謂“走出去”,就是要通過多種方式,讓教師走出國門,獲得海外學習、訪學、參加國際會議等機會;所謂“請進來”,就是讓教師立足崗位,不出國門便能夠培養其國際化的能力要求。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形成國內外聯合培養機制,一是高校應注重制度設計,從制度供給側進行改革,鼓勵教師從事跨國界的學術活動。二是高校應設立各種基金,為教師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三是高校應通過建立國外分支機構、利用全球校友資源等方式,廣泛建立國際合作關系,特別是與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為教師的國際化培養提供基地保障。
2.構建教師層面的知識共享機制。在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形成中,有些屬于顯性知識范疇,即可以通過口頭傳授、教科書、參考資料等方式獲取知識,進而提升能力。但是,有些是隱性知識范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往往鑲嵌于實踐活動之中。無論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都可以通過建立知識共享機制,快速、低成本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特別是使其獲得隱性知識。教師層面的知識共享既包括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共享,也包括教師在教學方法與策略、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教育教學經驗以及教育理念的領悟等方面知識的共享。教師層面知識共享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師科研創新能力的發展。為此,一是應該營造合作與協同的文化環境,形成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氛圍,并建立知識分享的激勵和考評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其成為一種常態。二是通過多種方式促進教師層面的知識共享,包括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實行公開課制度、運用“師徒制”以及建立知識聯盟來共享校外的優秀資源等。
3.構建教師層面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即在科技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風險共擔、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機制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構建教師層面產學研一體化機制有助于經濟類專業教師把科技創新知識和社會服務技能融入課程教學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中,將課堂平臺延伸到企業、社會和科研院所,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并為案例教學、模擬教學提供有利條件,進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有利于提高經濟類專業教師的創新能力,教師或直接參與生產過程、或參與新產品研發、或為企業提供技術和科研服務,并在產學研合作中,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以及解決新問題;有利于提供科研活動的良好平臺,在產學研合作中,經濟學類專業教師可以從實踐中發現研究機會,擴展研究空間,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科研活動,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具有應用價值,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經濟學類專業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這一點對于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至關重要。構建教師層面產學研一體化機制,一是應創建產學研合作實踐基地和合作平臺。學校或學院應與企業、科研院所以多種形式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定期舉行研討活動,加強聯系。二是應建立激勵機制。通過設立產學研獎勵基金、考評機制,將教師從事產學研的結合行為及其取得的成果記入檔案,納入聘期考核,并作為職稱評定等發展機會的重要條件。
經濟類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和長遠的工程,其有賴于自下而上的動力和自上而下的推動,有賴于各個環節的良性互動和合力作用,是個人環境和組織環境共同努力的結果。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張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