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鑫
以點帶面加大資本人才投入打造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
◎寇鑫
針對遼寧省經濟增長緩慢、城市發展缺乏內部驅動力的問題,建議采取資本和人才投入雙管齊下的策略,以點帶面集中投入產業,分批階梯狀帶動行業發展,打造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區域優勢品牌。
遼寧振興新興產業人才投入以點帶面
本文通過課題調查組在遼寧14個地級市進行的“東北振興,問計于民”調查問卷分析,結合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與問題,探索以點帶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視角下的遼寧振興可行性路徑,并提出建議。
近年來,無論是國家級層面還是遼寧省級層面都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了政策支持。但是,遼寧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依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增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操作性和提高產業發展效率,應從資本和人才兩方面雙管齊下,在遼寧省范圍內實行以點帶面階梯狀發展,即集中力量投資優勢產業,同時把握核心創新型技術,以相對成熟的本地品牌帶動其他有潛力的企業與行業發展。此方法可以避免因投入過于分散造成的發展效率低下問題,使遼寧省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并能逐步帶動其他行業和周邊地區的發展,符合當前國家的東北振興政策導向和遼寧省的實際需要。
根據本次課題組的問卷調查結果(見圖1),在對實現遼寧經濟振興應該著重發展哪些行業的調查中,有18.21%的受訪者選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所有選項中占比最高的。遼寧省14個地級市中有10個地級市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提升創新能力,評分超過4分。由此可以看出,廣大群眾對遼寧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著強烈的意愿訴求。
同時,在按重要程度評價制約遼寧經濟發展因素的調查中,項目組對各項制約因素進行了均值、標準差的測算。從各因素平均分來看,受訪者認為創新能力因素對制約東北經濟的發展相對重要。從年齡構成上來看,29歲以下、30-39歲的受訪者認為創新能力是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重要要素。
這說明,遼寧省廣大群眾,特別是作為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的青年們意識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但是,雖然民眾對創新型高新產業極力推崇,但從遼寧省的實際發展狀況來看,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容樂觀,甚至是制約遼寧省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圖1 東北經濟振興著重發展的行業
在“職業類型與東北經濟振興突破口”的分析中,21.1%個體、私營業主和25.4%的農民選擇了培育新興產業。而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智庫”的高校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中僅有9.9%選擇發展新興產業。這說明,遼寧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比較薄弱,專業技術人員對此信心不足,究其原因是遼寧省發展創新型產業的軟硬件基礎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另外,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遼寧經濟發展軟環境是制約當前遼寧經濟的重要因素,其中營商環境、體制機制、金融環境所占權重排在前列;在影響東北經濟發展硬環境因素中,資源設備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因素恰恰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性保障要素。
遼寧省在創新型產業發展上的缺失,不是單獨哪一樣因素所決定的,而是多種因素復合作用下的結果。這些要素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因此,要振興遼寧經濟,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是必要的。在這些要素中,創新能力是最核心的部分。正因為創新能力的不足,造成遼寧省地區核心競爭力沒有形成,從而在全球經濟下滑、我國出口減少、內需不振的嚴峻形勢下,在全國的區域發展中處于劣勢。2015年遼寧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僅比2014年增長0.15%,處于全國的中下游水平,曾經的“遼老大”發展陷入瓶頸。政府應在問計于民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使民眾的“計”得以實施。

1.資本投入。在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方面(見圖2),雖然2013年以來遼寧省發布了很多利好創新產業方面的政策,但2013年以后遼寧省企業在研發經費投入方面大幅度下降,并在2014年以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企業自主研發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研發經費方面的下滑,說明了遼寧省在企業核心競爭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

圖2 遼寧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變化圖(萬元)
同時,雖然沈陽和大連的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逐年增多,但沈陽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卻在大幅減少(見圖3),說明沈陽對高新企業的吸引力不夠。其原因一是企業自身創新科研能力的下滑,另一重要原因是政府對人才的引進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完善的引入和獎勵機制,造成人才和技術外流。

圖3 1997-2011年沈陽大連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數(個)
資本投入是打造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要的重要保障性因素,在企業科研投入上的不足導致具有實踐性的創新型產業發展受阻,降低了遼寧省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使創新能力成為制約遼寧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人才吸引與培養。在調查樣本中,從各因素平均分來講,受訪者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法制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因素對未來東北振興所采取措施相對重要;從標準差上講,受訪者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法制建設相對集中,其離散程度較小。由此可以看出,民眾認為支持引導創新企業發展以及加強教育投入是最能提高創新能力的措施。政府應該將工作重心投入到專業化建設及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大力發展高級技術工種,提升留在東北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人員的福利待遇,盡量降低東北的高等教育人員及年輕人的流失率,人才是振興東北的最佳籌碼。
人才振興方面應該穩固與培養本地人才為主,在此基礎上吸引外地人才。本地人才不僅包括遼寧省的戶籍人口,同時也應包括在遼寧省學習成長的外地戶籍人口。
在住房、教育、醫療等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的今天,遼寧省的薪資待遇與消費支出差距不斷拉大,特別是對高新人才來說,現行的薪資待遇和激勵性措施吸引力不足。同時,社會服務等軟實力不完善,造成高端人才集聚北上廣深等超大型一線城市,而中端人才在經濟性、職業發展等激勵性措施等因素下,選擇南方中小城市,拒絕來東北地區的大中型城市就業和創業。如此循環反復,使遼寧省的人才結構不能夠適應創新型產業發展的需要。
1.資本集中投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協同發展。特別是在資本投入方面,企業本身的力量不足以支撐龐大的前期研發投入,這就需要政府給予資金上的大力支持。而在資本投入的方式上,考慮到近幾年遼寧省經濟增長緩慢,地方財政負擔重,資金相對不足等特點,建議對優勢創新產業進行資本集中投入,避免因為資金過于分散造成投入效果的減弱。
2.以點帶面階梯狀帶動發展。資本的集中投入不是只發展重點行業而放棄其他產業,是集中投入優勢產業,使其穩固技術與人才,具備了核心競爭再來帶動相關行業與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的投入與發展方式,才符合遼寧省現在的經濟社會狀況。優勢產業牽頭,以點帶面的拉動經濟的復蘇可以提高投入的效率。同時,階梯狀的發展還可以為沈陽、大連以外的城市帶來活力。
3.校企聯合培養專業高新人才。建議加大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力度,加強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同時,完善企業博士后流動站制度,引導高層次科研人才融入到企業中,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保障。
4.提高激勵性措施的力度。人才外流與缺失是制約戰略性新興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遼寧省對人才缺乏吸引力,除卻遼寧社會經濟的軟硬環境還有待提高外,激勵性措施的力度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提高激勵性措施的力度可以使來遼的人才無后顧之憂,全心投入到技術研發與創新創業中去。
5.簡化行政流程。建議提升服務型行政管理水平。行政服務應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合理需求提供基礎性服務,而不是社會發展要適應僵化過時的行政理念。對新興產業來說,高新技術時刻在與時間賽跑,增加時間成本會相對減弱技術的經濟效益。簡化行政流程可以減輕企業的時間成本,增強遼寧省對新興企業的吸引力。
(作者單位:沈陽建筑大學商學院)
責任編輯:張永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