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榕 倪妮 呂欣
我國兒童家庭收養問題分析
◎于榕1倪妮2呂欣3
近年來,我國兒童收養數量連年下降,呈負增長趨勢。雖然我國的法律制度政策已逐步完善,但是兒童收養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依然很多。本文在對文獻資料查閱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中國家庭收養現狀,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
兒童收養家庭制度
所謂收養,是使原來出生于某個家庭或家族的人獲得一種等同于血緣關系的父母子女關系,而他與原出生家庭或家族的關系則全部或部分終止。現如今,把別人的親生子女通過法律程序提交申請登記,經過批準后,收養作為自己的孩子,這種行為就可以稱作為收養行為。自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頒布以來,我國收養制度法規雖連年完善,但仍有不足,找出不足并及時解決,這對于未來收養的兒童、家庭甚至收養規模的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
目前,中國已與美國、西班牙、加拿大、瑞典、法國、澳大利亞等17個國家的138個政府部門和收養組織建立了收養合作關系,十多萬名孤殘兒童通過涉外收養回歸了家庭,享受到了養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隨后民政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的通知》,中央財政發放25億元作為專項資金用于補助各地孤兒的基本生活費。2011年,財政部下發25.2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繼續用于補助各地孤兒的基本生活費。
我國現階段兒童收養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國內收養和涉外收養、兒童福利院的家庭養育模式和家庭寄養模式、助養、代養、社區照料,即兒童福利機構對孤殘兒童進行集中照顧;而家庭收養基本情況主要有:養父母是孩子生父母的親屬、養父母從兒童福利機構進行收養、養父母對在垃圾堆和路邊等地撿到的棄嬰進行的收養。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孤兒50.9萬人,其中各類社會福利機構收養兒童10.8萬人,社會散居孤兒40.1萬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孤兒57.0萬人。其中,集中供養孤兒9.5萬人,社會散居孤兒47.5萬人;各類社會福利機構收養兒童10.4萬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孤兒54.9萬人,其中集中供養孤兒9.4萬人,社會散居孤兒45.5萬人。2013年,全國辦理家庭收養登記24460件。其中,內地居民收養登記21033件,港澳臺華僑收養197件,外國人收養登記3230件。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孤兒52.5萬人,其中集中供養孤兒9.4萬人,社會散居孤兒43.2萬人。2014年,全國辦理收養登記22772件。其中,內地居民收養登記19694件,港澳臺華僑收養登記191件,外國人收養登記2887件。

圖1 2014年收養兒童數

表1 近年來我國兒童家庭收養情況表
(一)被收養兒童的問題
1.養子女在收養時心理適應情況存在顯著差別。收養兒童心理適應狀況最佳是收養時年齡小于1歲,與普通兒童水平相當,隨著收養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行為與情緒適應水平逐漸降低;收養年齡在2-10歲的兒童心理適應狀況大致處于同一水平,年齡越小越容易適應新的家庭環境。
2.養子女性格品格多重。不同年齡的孩子在經歷不同生活后形成的性格不同,豐富多樣的生活背景使得他們和養父母接觸時的言談舉止截然不同。若孩子健康出生,從小失去父母而在親戚家成長,可能會因為缺乏真心關愛、寄人籬下,最后導致離家出走,被收養時抵觸情緒嚴重,性格倔強孤僻;若孩子出生時身體殘疾或患有疾病,這些孩子大多會成為棄嬰,他們因為自身的缺陷而形成自閉沉悶排外的性格,在與收養家庭接觸時較難溝通。
(二)兒童收養家庭的問題
1.家庭孤殘兒童收養經濟來源主要依賴養父母。2009年,民政部下發的《關于制定孤兒最低養育標準的通知》和《關于制定福利機構兒童最低養育標準的指導意見》中規定孤殘兒童的醫療費和康復費包括在養育費之中,全國統一的孤殘兒童養育標準是一個人600元/月,福利機構孤殘兒童最低養育標準是一個人1000/月。2010年,在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的通知》中規定對東、中、西部地區孤兒分別按照月人均180元、270元、36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孤殘兒童同樣享受城鄉醫療救助、新農合和基本醫療保險,但是這筆錢對于孤殘兒童的疾病治療而言就是杯水車薪,孤殘兒童的治療費用數額巨大,單單依靠養父母是萬萬不夠的。
2.收養家庭缺少管教養子女的經驗技巧。一些養父母在收養孩子后不善于和孩子溝通,孩子在外受了委屈也不會回家告知養父母,長此以往不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些養父母收養孩子后雖然能為其提供物質上的幫助,但由于種種原因忽略養子女,使其缺少精神上的關心愛護,不利于孩子正確樹立“三觀”。
3.個別家庭收養動機不善。個別家庭存在收養兒童后再將養子女送養他人的情況,以換取經濟利益,這樣的收養動機勢必會對兒童心理造成很大影響,導致兒童心理二度傷害,極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這種情況大多出現于民間收養,而且這些養子女在身體上也會或多或少受到過肉體虐待,不利于兒童身體茁壯成長。
(三)我國兒童收養制度問題
1.收養制度不完善。我國收養制度沒有試養階段,缺少心靈認同感,容易發生盲目收養。不能體現兒童最大利益原則,考慮到對未成年人的利益保護,還應當建立收養后的跟蹤機制,以約束收養后養父母對養子女的虐待行為。
2.收養門檻高,收養范圍狹窄。我國《收養法》第四條規定被收養人是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這便將年滿14周歲但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忽略了,第六條規定收養人必須無子女,這一條大大縮小了有收養能力的家庭范圍。
3.兒童收養后的生活狀況缺乏保障。我國缺乏對兒童被收養后的監督機制,這直接導致社會上養子女被養父母毒打、性侵、遺棄和假借收養名義拐賣兒童案件多發,給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同時,收養兒童的“收養滯差”嚴重?!笆震B滯差”是指收養兒童的潛能與實際表現之間存在差異。在智力與普通兒童相差無幾的狀態下,養父母對養子女在學業上的關懷關心不夠充足,甚至不重視,致使被收養兒童的學習成績落后于普通兒童。部分養子女甚至中途輟學,在沒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下違法犯罪,成為社會的危害。
4.兒童保密收養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兒童應當對親身父母是誰有知情權,在不知親身父母是誰的情況下成長的孩子有自卑感,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嘲諷和歧視,以至于“三觀”不正,成年后尋親復雜;當養子女發生意外需要生父母為其提供血液、骨髓和器官等身體組織時,保密收養將成為救活養子女的最大障礙;另外,保密收養還可能出現近親屬結婚,導致下一代的不良發育。
(一)解決被收養兒童問題的對策
1.兒童收養機構應優先安置小于3周歲的兒童,這些兒童處于即將或者正在發育時期,對外界充滿好奇,更容易適應收養家庭生活;大于3周歲的兒童在被收養之前,收養機構要對這些兒童進行正確的思維培養,樹立正確看待社會的態度,給予他們充足的愛心和耐心,讓她們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成長。
2.身體不健康的兒童在兒童收養機構中生活的,通過社會捐款、政府補貼和醫院減免等方法讓這些兒童在被收養前進行治療,有利于兒童重拾信心健康成長。兒童被收養后,若是親屬收養更應當得到充足的愛和關懷,給予他們和自己孩子同等的對待并多與其溝通、多方面了解其各方面的狀況,這樣有利于他們形成好的脾氣和性格,成年后能夠更好地融于社會。
(二)解決收養家庭問題的對策
1.對收養家庭進行嚴格審查。在收養關系成立之前,要對收養人進行嚴格的審查,對收養人及其家庭成員進行身體、精神、情感評估,對收養環境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防止收養家庭收養動機不善,假借收養名義販賣兒童,預防兒童被收養后遭受虐待,防患于未然。
2.收養家庭對待養子女應因材施教。對學習成績優異的養子女要好好培養,支持他們的學業,鼓勵其考大學;學習不好的養子女,在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以后,重視他們的職業技能與就業培訓,鼓勵他們依靠雙手吃飯,發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減少社會對他們的排斥,使其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3.建立孤殘兒童專項基金,??顚S谩?梢杂杉彝フ疹櫋⑸鐣Y助、政府補貼來減輕養父母照顧孤殘兒童的負擔,讓孤殘兒童可以像普通兒童一樣感受到家的溫暖,生活成長在充滿愛的家庭當中,降低孤殘兒童受到二次傷害的概率,充分維護兒童的利益。在美國,一般情況下是由北美兒童委員會為收養家庭提供資金援助。
(三)完善我國兒童收養法律制度的對策
1.放寬收養條件限制。根據我國《收養法》收養人最基本的條件是無子女,這極大限制了收養家庭的范圍。我國現今存在許多已有一個子女,但由于年齡、身體、心理等諸多原因無法再育的愛心人士想要收養,這種不符合條件而放棄收養的情況,若其家庭經濟條件能夠再養育一個孩子,應適當考慮給予放寬條件,準許其領養第二個孩子甚至更多。另外,雖然我國同性戀尚未合法化,但是同性戀夫婦收養子女也應當準許,其收養的孩子也應當受到社會的公平對待。
2.完善兒童收養制度。中國在收養問題上只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收養法》《家庭寄養管理辦法》《民法通則》和《婚姻法》等幾部相關法律,而美國在收養問題上的法律包括:聯邦法案、國際法和補充法律。聯邦法案下分民族法、收養補助法、統令、家庭和健康許可法;國際法下分海牙公約和跨國領養法;補充法律包括印度兒童福利法案和洲際協定。與此同時,美國通過頒布《收養和安全家庭法案》對收養人進行約束,防止被收養兒童心理壓抑和扭曲。
3.設立試養期機制。當今國際社會普遍設立試養期機制,給予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一定的相處時間,根據兒童對該收養家庭的適應情況決定該名兒童是否適合繼續被收養于該家庭,從而保護兒童的最大利益。
4.設立監督部門對被收養人收養后生活進行監督。收養關系確立以后,進行長期監督。在美國,兒童由兒童福利局和法院對收養進行監督。結合我國國情,應該由民政局負責監督,各轄區的街道辦事處負責具體監督工作,減少我國虐童的發生機率,維護兒童的尊嚴權利。
5.秘密收養和公開收養各自有利有弊,如果繼續施行秘密收養,則應當在保密的基礎上,由福利院、街道辦事處或民政局對被收養人的家庭情況調查并保留檔案,以用來應對突發事件;如若公開收養,則要告訴其身世由來,準許其探望生父母,讓其自己判斷去留,以維護兒童的最大利益。美國實行公開收養,他們認為公開收養更有利于免去養父母由于對孩子的長期隱瞞而形成的精神折磨和內心不安,但是無論是公開收養還是秘密收養,只要是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利的收養方式就都是好的模式。
(作者單位:1.3.沈陽師范大學;2.大連市沙河口區街道)
責任編輯:宋爽
注:本文系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lsljdw t-4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