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
我國審計聲譽的相關分析
◎張盼
審計聲譽是社會大眾對審計業務的認可與評價,對審計人員、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行業影響重大。本文主要從審計聲譽的內涵與衡量方法、我國審計聲譽的現狀以及針對現狀所提出的對策建議三個方面對審計聲譽進行闡述,以期豐富我國審計聲譽的相關研究。
審計聲譽內涵衡量方法現狀建議
縱觀國內外,審計失敗案例層出不窮,不論是國外的“南海事件”“安然事件”“施樂事件”等,還是國內的“銀廣夏事件”“瓊民源事件”“萬福生科事件”等無疑讓大眾對審計行業的公信力產生了嚴重的懷疑,培育良好的審計聲譽以期減輕大眾的懷疑并重拾大眾的信心,對于審計行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審計聲譽包括審計人員的聲譽、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和審計行業的聲譽,三者層層遞進、相互影響,有關審計聲譽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會計師事務所聲譽。
(一)審計聲譽的內涵
審計師在長期的審計過程中保持應有的謹慎性、利用其豐富的執業經驗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審計報告,獲得了審計客體的認可與信任,客戶信任的不斷積累便形成了社會對審計師的信任。審計聲譽的內涵包括以下五個維度:一是卓越的審計服務品質。審計師在提供審計服務時必須堅持獨立性、客觀性原則,不屈從于審計客戶的壓力,即使自身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也要敢于將正確的信息傳遞給大眾;同時,審計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保持應有的職業懷疑精神、為客戶提供恰當的對策建議。二是較高的品牌專用性。會計師事務所對聲譽的投入可以形成廣告效應,使審計客戶能夠區分審計市場中審計產品的好壞,會計師事務所也就能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市場份額的不斷提高能夠為事務所帶來更多的超額收益。三是適度的事務所規模。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一個營利組織,同樣也要遵循“成本-利益”原則,規模太小不利于聲譽的形成,而規模太大隨之而來的是成本也會增大,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創立審計聲譽的時候要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四是較高的綜合能力。會計師事務所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源,要想獲得高聲譽,就必須具備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不僅要專業能力扎實,業務能力也要熟練,同時事務所自身也應該具備相應的資金實力。五是悠久的歷史沉淀。審計聲譽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如此而言,審計師想要獲得較高的聲譽,那就必須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社會的考驗。
(二)審計聲譽的衡量方法
衡量審計聲譽的方法有很多種,本文主要介紹三種常用的方法。一是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事務所規模越大,其獨立性越強,審計質量也就越高,與此同時其市場份額越高,在審計市場中的地位也越高。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作為審計聲譽的衡量指標,主要通過區分會計師事務所是否是“四大(十大)”來劃分,其方法比較簡單,可通過我國中注協每年公布的前百家會計師事務所綜合排名獲得。二是舞弊與財務造假的發生。審計聲譽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積淀而成,通過某一個變量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去考察其變化,只能在某個時間點上構建變量去衡量。財務舞弊與造假的發生標志著審計聲譽的毀損,市場上會對審計主體的行為產生懷疑,舞弊與造假案件發生越突然、時間越短暫、越有悖于市場的預期,研究結果將會越顯著。三是行政處罰。隨著民眾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審計主體受到法律訴訟的概率越來越大。如果審計師在職業過程中沒能夠盡職盡責,出具虛假或是偽造審計報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而行政法律責任主要是來自于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受到行政處罰的審計主體可以被認為其審計聲譽受到損害,即審計聲譽是否降低的判斷標準是審計師是否受到過行政處罰。
(一)審計聲譽需求的缺乏——需求者角度
一方面我國審計市場的發達程度較低,強制性審計成為了主流,上市公司自發審計的需求少之又少。上市公司的聚焦點在于由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出具審計報告是否能夠獲得相關部門的認可、能否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而非由誰審計、審計報告是否存在不實的現象。因此,客戶對審計聲譽的需求是出自于強制性要求而非自發性。另一方面,隨著新成立的事務所越來越多,審計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事務所為了生存而努力維持與客戶的關系,削弱了自身的獨立性,客戶在討價還價中也就處于優勢,客戶議價能力的增強是削弱其對審計聲譽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審計師自身的不足——供給者角度
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不強、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管理不當都會導致審計聲譽下降。經濟環境變幻莫測,審計業務也越來越復雜,當審計師專業能力的更新無法跟上經濟業務的發展腳步時,業務中存在的問題也就難以發現,最終導致審計失敗。很多審計師在面對利益誘惑時不能保持應有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懷疑精神,在客戶的威逼利誘之下與自身的職業準則背道而馳,從而使得審計質量低下。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最明顯的就是內部質量控制存在薄弱環節,許多質量控制程序形同虛設,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嚴重影響審計聲譽的形成。
(三)監管機制不完善——監管者角度
目前,我國監管部門眾多,但缺乏應有的協調性。各部門之間職責與權利的劃分不夠明晰,出現重復監管或是空白監管,監管效率低下,應有的監管措施實施不到位,不能為審計聲譽的培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監管環境。監管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審計聲譽機制無法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沒有一部完整化、規范化、系統化的專門用于規范審計信用的法律,對審計師的一些違法行為的處罰無法可依,也就無從處罰。然而,對一些有法可依的處罰行為,其處罰的力度卻又不夠,并不能引起審計師的重視。監管法律的缺失以及懲罰機制的失效使得審計聲譽機制無法發揮其約束與激勵作用。
(一)強化審計聲譽需求機制
優化審計市場環境,發揮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作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為審計聲譽需求機制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積極培育理性的投資者,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與中小投資者,理性的投資者與股票投機者不同,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意識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經濟決策,他們放眼于長遠利益,更加關注于審計報告的質量,運用高質量的報告信息做出投資。理性的投資者能夠增強上市公司對高聲譽審計的需求,為審計聲譽需求機制的生效提供有利條件。
(二)健全會計師事務所管理機制
會計師事務所應該加大對本所注冊會計師的培訓,提升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使其能夠勝任日益復雜的審計工作,與此同時加大職業道德教育,采用多種方法,從懲罰與獎勵兩個角度讓審計人員意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會計師事務所內部質量控制體系,包括全面質量控制和項目質量控制,謹慎地選擇客戶,保持形式與實質上的獨立,合理安排有經驗和勝任能力的審計人員,從而確保審計工作的高效率與高質量。
(三)完善監管與懲罰機制
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與權利,各司其職,提升各監管部門的工作效率,完善監管制度與監管法律,使監管有法可依。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準入門檻,將那些只謀求自身經濟利益和發展而不顧市場規則的投機事務所拒之門外。正是因為我國對違規事件的懲罰過輕,不能引起會計師事務所的重視,才會導致如此多的造假案例。加大對會計事務所違規與違法的懲罰力度迫在眉睫,監管部門應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處罰制度,從法律法規的角度促進會計師事務所提高培育聲譽的重視。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責任編輯: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