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昭秀,郝海霞
(1.濟南市水利學會,山東 濟南 250101;2.濟南市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山東 濟南 250000)
礦泉水是地下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然飲用礦泉水有利于人們的健康,是一種高質量的飲用水。在濟南市發現的眾多的飲用礦泉水,就其化學成分而論,含鍶(Sr)量高,基本上是單一的鍶型礦泉水。關于礦泉水的成因,其含義分兩個方面,一是物質來源,即Sr元素的分布、含量;二是Sr、Si元素遷移,聚集形成礦泉水的水文地質環境。本文作者通過搜集參閱有關的地質、水文資料,外業地質、水文調查和室內分析測定,對濟南地區地下水中富含的偲礦泉水成因進行了分析。
濟南市現已評價鑒定的飲用礦泉水均非天然出露的泉水,全部為人工井孔,有的自流溢出地面,大多數需機械采提取水;在地理分布上,現有井點全部在黃河以南,以丘陵及山前平原地帶居多。從水文地質條件分析,礦泉水井點處在以寒武—奧陶系巖層組成的單斜構造上,屬于被斷裂切割的不同的水文地質斷塊。
現已發現各井點的礦泉水溫度,大多數小于20℃,少數井點高于20℃,如白鶴礦泉水,水溫為23℃,尚未發現有低于16℃的礦泉水。礦泉水各井點的井孔水量不一,大小有較大差異,動態具有一定水文周期的規律,但波動起落一般不與旱雨季的降水相吻合,有的后延時間短,有的后延時間較長。
水質是衡量飲用礦泉水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從所含宏量元素來看,濟南市礦泉水中鈣、鎂和重碳酸鈣含量高,礦化度大部分在0.5 g/L左右,成為低礦化的重碳酸—鈣鎂型水;對所含微量元素,濟南市礦泉水含有眾多的微量元素,但大部分含量甚微,鍶與偏硅酸含量普遍較高。
鍶為金屬元素,符號為“Sr”,在元素周期表中處于第5周期,原子序數為38,原子量為87.62,化合價為2價。Sr是弱堿性元素,它在地殼和地下水及海水中具有廣泛的分布性和不同的富集性。Sr在地殼巖石中廣泛存在,不同環境豐度(ppm):地殼中為326,主要類型沉積巖20~2000,主要類型巖漿巖 1~800。
按照戈德施密特的分類,Sr屬于親石元素,在巖石圈中集中,但在不同的巖石中其含量有很大差異。根據研究表明,Sr與水有一定的關系,不同水體中的含量不同,在自然界水循環中其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即在大氣水中不含Sr,在河川等地表水體含量甚微,在地下水中含量較高,在海水中富集。
根據已發現礦泉水井點所處的地質構造部位,絕大部分井點與濟南單斜構造有密切關系。在單斜構造帶上,有不同的地貌類型和不同的地層巖石,從低山丘陵至山前平原,主要的巖層為古老變質巖系、寒武—奧陶系的碎屑巖和碳酸鹽類巖層以及輝長閃長巖體;單斜構造帶上主要的地下水類型為裂隙水及巖溶水,而富水性強化具有供水意義的是巖溶水。根據上述產出礦泉水的水文地質條件,選取了有代表性的巖層,進行了巖石化學分析,測定了不同地層不同巖石的Sr含量,并搜集了其他的研究資料,對有代表性的巖溶泉水和礦泉水,分析測定了Sr、Ca含量,分析結果如表1~3示:

表1 濟南市巖石Sr含量測定結果統計表

表2 濟南市礦泉水代表性井點Sr含量統計表

表3 濟南市泉水Sr、Ca含量測定成果統計表
此處所稱的“單斜構造”,以濟南市山丘及山前平原一帶出露和隱伏的寒武—奧陶系巖層為主。這一單斜構造受到斷裂切割和巖漿體的穿插,出露的巖層表面風化強烈,溝谷發育。經地質部門多年的研究,寒武—奧陶系灰巖巖層,在各種地質作用下,形成了裂隙溶洞發育的灰巖含水巖層,大氣降水以后,接受降水和地表水的滲入并運動、儲存于其中,形成了自南向北、自高向低流動的地下徑流;地下水在運動過程中,受構造的制約,一部分溢流成泉,如明水、白泉、濟南泉群等,一部分潛流于地下,有的向深層運動。
1)巖石中Sr的含量。巖石中Sr含量的有無及多少是地下水中含Sr元素的基礎條件,地下水在流經不同的巖層時,與巖石發生作用,Sr元素隨著巖石的被溶蝕而溶解于地下水中,Sr含量高的巖石,溶于地下水中的量就高。不含或含Sr量少的巖層,不可能形成Sr含量高的地下水。
2)巖層的透水性。易被溶解和透水的巖層,地下水與圍巖巖石才有可能發生化學溶解作用,使巖石中的化學成分溶解于水中,因此,巖層的透水性成為巖石中元素轉入地下水中的重要條件。
3)圍巖的化學活潑性、地下徑流的循環交替條件以及pH、Eh的高低等,對元素的遷移均有一定的影響。圍巖化學活潑性強,易于被地下水所溶解而有利于元素的遷移;地下徑流及其循環交替影響著元素的溶解以及水中元素的遷移、聚集和分布;水溶液的酸堿程度(pH)及氧化還原電位Eh的高低,影響離子在水中的存在和分布。pH、Eh是元素地球化學環境指標,pH、Eh的不同和改變,是地球化學環境的改變,不同的元素,其存在條件要求有一定的地球化學環境。
1)濟南市有形成礦泉水的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質條件:有適宜的氣象水文、南高北低的山丘地勢、水文地質單斜構造、隆起斷裂與巖漿活動所形成的復雜構造形式等。這些條件使大氣降水后,入滲地下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地下水,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溶解與圍巖成分有關的元素和礦物質,為形成礦泉水創造了物質條件。
2)濟南市的主要巖層均含有Sr元素,有的含量較高,從而使不同含水組中的地下水普遍含Sr元素,在含Sr量高的巖層中的地下水,易形成含Sr量高的地下水。
3)濟南市巖層中具有含Sr的普遍性,但由于含量的不均一性,以及受巖層透水性、地下徑流條件和地球化學環境因素的影響,達到含Sr標準的礦泉水,是在一定的地質地下水環境中形成的,在特定的水文地質區段存在的。如濟南市各主要泉水,是濟南“單斜構造”含水巖層的地下水,其含Sr量普遍較高,但多數未達到標準,只有少數泉水達標。
4)鍶類礦泉水與一般地下水有密切聯系,具有相同的起源與成因,均為大氣降水滲入成因為主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