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峰[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以玉林師范學院師范“卓越教師”培養課程設置為例
⊙鄭立峰[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新世紀的卓越人才培養,特別是“卓越教師”培養機制的創新,是個嶄新的話題,本文用以點帶面的形式,從國家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措施,來探討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并分析高校創新教育與社會聯合培養、教育改革,以及人才標準等問題。
課程設置 人才培養 “卓越教師”
當前,如何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培養體系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2010年6月23日,國家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啟動大會,這次會議,聯合了相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頒布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這個“卓越計劃”是我們國家教育部,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為了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而設立的特殊項目。與此同時,國家教育部非常關注西部中小學教育師資短缺的嚴重問題,鼓勵西部師范類高校開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玉林師范學院作為西部師范類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從2011年至今,共招生了六屆“卓越教師”班的學生。
從2011年開始,玉林師范學院所有師范類專業,都開展了“卓越教師”教育項目?!白吭浇處煛卑嗟膶W生,是在入學的新生中選拔,由學生自愿報名,參加閉卷考試和面試,高分者入選,每一個師范專業30名學生,以30人為一個班集體,課程設置和授課形式,采用新的模式。例如,課程設置偏向師范應用性,減少與師范無關的課程;每一門課程,實行的是小班制授課,采用“工匠式”“傳幫帶”授課模式,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掌握“教”而有“法”的教育技能。授課的教師也是經過選拔的,必須是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或者是熟悉且有中小學教育經歷的副教授,或者是具有教育學博士學歷的教師。玉林師范學院的“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在師資配備上可謂是“高規格”,反映出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的“功利性”——為了適應國家教育部政策,舉全校之力。從玉林師范學院已經畢業的兩屆“卓越教師”班學生的就業調查表來看,“卓越”目標基本達到,有85%的學生走向教育崗位,而且這部分學生是以扎實的教學技能獲得市縣一級重點中小學校的聘任,有15%的學生考入更高一級的院校進行深造,其中以教育碩士居多。就這個數據來說,“卓越教師”培養的模式是初見成效的。
那么,具體實施“卓越教師”培養的過程,是如何開展的呢?以下我們就這個問題來討論。
按照教育部的政策,“卓越計劃”教育項目主要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目的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最早實施“卓越計劃”的是理工科,2011年拓展到人文學科,特別是西部師范類教育類的人文專業,一定要實施“卓越人才”的培養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教育部的“卓越計劃”實施措施,玉林師范學院制定了“卓越教師”教育方案。
一是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從國家的實施理念來看,高校與行業聯合培養人才,建立新的培養機制,是首要倡導的問題。這個新的培養機制,對我們師范類高校人才培養來說,其實不是最新的機制,因為在我們師范類的教師人才培養過程中,有教育實習這一環節,就是到行業單位,實踐學習一個學期,甚至是一年的時間。這與國家提倡的高校與行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的策略是不謀而合的。這既是師范類高校的特色,也是優勢。所以,當國家教育部提倡我們實施“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時,師范類高校具有天然的優勢。而且,師范類人才培養,還多了一個環節,即“雙導師模式”。玉林師范學院的“卓越教師”培養機制,采用的就是“雙導師模式”,一是校內導師,二是校外導師(行業單位優秀骨干)。校內導師的選擇標準是:具有豐富課程論和教育實踐的優秀教師,或者是教育學專業副教授以上的教師;校外導師的選擇標準是:中小學的新世紀園丁工程的A類、B類骨干教師,或者是市縣一級的教學名師,或者是獲得省級教學技能比賽二等獎以上的優秀教師。校內導師的責任是:指導學生學習教育理論和教學技巧;校外導師的責任是:指導學生教育見習和教學技能的具體操作方法。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解決了形而上單純的理論培養,又解決了實踐時沒有理論支撐的尷尬問題。
二是以強化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就教育人才培養方面來說,就是強化教學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這個要求,玉林師范學院的教師人才培養方案是重新制定課程設計,增加“教學技能課程”。具體的做法是: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的技巧訓練。首先,“聽”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技能之一,“聽”是教學的主導方向?!奥牎钡哪芰ε囵B,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學會“聽”學生的心聲,“聽”出問題,針對問題,因材施教,解決學生的內心問題,這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責任。其次是“說”的能力。訓練教師“說”的能力,就是口才的訓練,朗讀的訓練(普通話測試)。國家教育部從1995年開始,規定了“普通話成績必須是二等乙級”作為申請教師資格證的條件之一,說明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說”(朗讀)是一項基本技能。玉林師范學院在“說”的技能訓練上,不僅開設有“現代漢語”“現代口語”“口才與演講”等理論課,還以“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來輔助“說”的技能培養。例如,玉林師范學院的校級“辯論賽”活動,辯論賽之前,有專業指導教師對選手進行一對一的培訓,認真掌握“說”的方法和技巧。再次是“讀”的能力?!白x”是對文本內部的理解(文科的“讀”,是對文學欣賞能力和文學感悟的培養;理工科的“讀”,是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對公式運算法則的運用)。對文本內部的理解,需要的是“悟性”,“悟性”依靠多“讀”。例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讀”,不僅僅是“讀音”的問題,還要懂得文學的文體知識,知道閱讀的對象——這個文本是小說?是詩歌?是散文?是戲劇?這四種文體,在“讀”的要求上是不一致的。小說必須從人物、環境、情節來整體把握文本內在的要義;詩歌必須從詞語、音韻、節律、意象、意境來解讀其中的奧秘;散文必須從真實、自我、個性等來把握散文的核心,同時,還要分清是雜文還是美文,雜文重在說理,美文重在抒情之美、文辭之美、意象之美等;戲劇是語言矛盾的“沖突”,是“三一律”矛盾張力同時爆發的魅力之文?!白x”就是要“讀”出文本的核心,“悟”出其中之道理,然后,才能獲得傳授的能力。最后是“寫”的能力,“寫”是教師教學技能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皩憽卑ā叭P字”和“文字表達能力”?!叭P字”,在玉林師范學院的“卓越教育”培養方案里,就是對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的訓練,課時訓練從一年級開始,每人配備了小黑板,粉筆,鋼筆(不能用簽字筆、水芯筆),毛筆,宣紙,每人每周由專業書法教師來檢查和訓練。課外輔助活動是“書法大賽”(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大賽),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鼓勵學生放棄電腦書寫和手機寫書,回歸筆墨紙硯書寫,培養學生的“書卷氣”?!皩憽钡募寄芘囵B,打開了學生個體潛能之門,很多學生的才能得以施展,在各級書畫比賽中獲得好名次。另一個“寫”的能力培養,是能寫“一篇好文章”,不論是“新聞通訊報告”,還是“行政公文”,或是“文藝作品”,都是“寫”的能力的體現。玉林師范學院的寫作能力訓練,除了開設“寫作”課程之外,還通過課外的“寫作大賽”活動來輔助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我們從寫總結、寫計劃、寫新聞開始,要求每一位學生每一學期必須上交的一篇習作;每一學年都有寫作大賽,如“鴻雁杯”征文大賽,“玉笛”征文大賽,“相思湖”現場作文大賽等,要求“卓越教師”班的每一位學生必須參加。很多學生在這些大賽中展現了寫作才能,寫作熱情一發不可收拾,部分學生已經成為網絡簽約作家,這都得益于“寫”的技能培養。
三是完善工程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制度。在人文學科方面,具體來說,就是完善人文類教師職務的聘任、考核制度。這個問題對于人文學科教師來說,是最為尷尬的:對那些指導學生“朗讀”“書法”“寫作”技能的教師,卻沒有相關規則來認定其貢獻。在“沒有論文,就沒有貢獻”的體制里,顯然成為一個突出的矛盾。如何突破“高?!苯處熢u定唯“學術”文章為首的考核評價機制這個“傳統”,將是一個歷史性改革的問題。需要國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改革完善教師職務考核制度”,解決和落實“卓越人才”培養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在高校教師人才培養的課程里,“公文寫作”“文藝作品寫作”“書法作品”創作等是被看作是邊緣學科,歷來是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是在職稱評定中,它們不列為考核要素,而且對該類課程工作量的統計以及這類教師價值的認同感,國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沒有相關的條例。如何提高這類教師的積極性,是一個“瓶頸”性的難題,這不是高校單方面能解決的,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希望國家教育部在實施“卓越計劃”的同時,能解決這個歷史性的問題——高校教師職稱評定的改革,是一個新動向。
四是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關于這一點,教育部是要把專業培養對外開放,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高校與社會力量聯合,把專業人才培養的一部分課程交給相關的社會機構;二是與國外的相關對應機構聯合進行人才培養,這是人才培養改革的一個新方向,也是推進人才培養的創新嘗試。這樣的好處,一是可以準確把握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結合行業實際需要來培養人才,解決了高校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的空洞設計,準確掌握了行業所需人才的條件,是雙贏的政策。高校人才培養實行對外開放,讓社會相應機構參與進來,既可以解決有的學生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夜郎自大的情緒,又可以解決傳統高校所培養的人才的“虛弱性”。二是人才培養實行對外開放,可以按照社會需求來培養人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到高校人才供給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平衡。三是高校人才培養引進先進合理可行的外國力量,在傳統人才培養的教育中獲得新鮮的血液。如玉林師范學院的“國際漢語教育專業”,主要是為“東南亞”國家培養漢語人才而設立的,學生在“東南亞”國家就業的優勢是漢語,但是對方國家的文化、政治、商業、民俗等更需要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玉林師范學院設置了相關的課程并引進“東南亞”國家的高校教師來任教(這些教師不是直接聘任,而是借助他國高校師資力量),這些教師做學生的文化向導,帶學生到他國實地考察,參加商品貿易會等。這樣的培養模式,一是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二是可以讓學生實踐商務活動;三是讓學生接受“東南亞文化”的熏陶。這種與外來機構聯合、對外開放的方法非常具有創新性,在專業訓練和人才培養方面,是有積極探索意義的。
最后一點是教育界與工業界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對于教育專業來說,一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中小學教育的聯合;二是教育人才標準的制定。中小學需要什么樣的“工作者”,這個“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質是什么?在國家教育部的政策指導下,參照中小學校實際需要來定標準,是當前改革的信號。就當前的中小學教育來看,具有“實戰型”的教育工作者,將是中小學校的佼佼者。“實戰型”教育工作者首先是非常熟悉中小學教育的導向,具有堅實的教育技巧(書寫能力,授課能力),其次是具有非常強的考試訓練能力。當前的中小學教師的能力體現是“升學率”,所以,好教師的標準,就是學生成績平均分數高,升學率高。那么,針對這個“標準”,我們的高校如何培養“卓越教師”呢?一是在課程設計時,要注意“教育工作者”的基礎,即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能:讀,說,寫,聽的實訓;二是加強傳統文化、文化的引導,以及對當下“考試”研究課程的引入(雖然這是急功近利、功利主義的表現,但是現實很殘酷,當前的中小學的教育基本都是圍繞“考試”展開教學的)。引導學生對“考試”進行研究,分析“考試”技巧,在教學大綱和“考試”層面來教學,這是當前我們的師資人才培養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誠然,我們培養卓越人才,不能脫離社會的需要,也不能脫離教育部“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在“卓越計劃”的原則下,聯合行業單位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提出人才培養方案,這才是我們的根本出發點。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3頁。
作 者:鄭立峰,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改革與教學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