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比喻、擬人、夸張、起興、象征、諷刺等幾種修辭手法對壯泰童謠的修辭特點進行比較,分析異同點,旨在促進壯泰語言文化的了解和交流,以期探析兩個民族的淵源關系。
關鍵詞 壯泰童謠 修辭 異同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of Zhuang and Thai nursery rhymes through metaphor,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irony, symbolism, inspired several rhetoric, analy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Zhuang and Thai language aims to promot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 in order of the two ethnic groups.
Keywords Zhuang and Thai Rhymes; rhetoric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0 前言
童謠是母親為讓孩子入睡而哼唱的歌曲。它以和諧的聲調、輕快的旋律及蘊含母愛的詞語,喚起孩子們的美感,能讓他們在母親溫情的低吟中感受愛和美。童謠產生于民眾生產、生活的歷史背景,學習和了解童謠,可一瞥人民的生活狀況、風俗文化、思想和信仰等。修辭是運用各種表達形式修飾文字詞句,通過比較分析壯泰童謠修辭特點,可探析壯泰民族的語言風格、性格特點等。
1 壯泰童謠修辭特點的相同點
1.1 比喻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用跟一種事物有相似之處的另一種事物來描述說明。可使語言生動形象,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還可以將抽象、深刻的意思形象化地表達出來。一些壯泰童謠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壯族童謠“阿跛跛,跳跳腳,咚咚咚,上跳下跳似麻雀。”泰國童謠中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時,用到這些比喻詞,都為如、似的、好像的意思。如:
(摘自蘭甘亨大學《泰國南北童謠的比較》 )
(大意:世間的女子啊,家住最北邊。白得像梔子花一樣,眉毛至眼角。誰來求我都不同意,只留給華人的后代。)
這首南部童謠中把女孩的皮膚比喻成梔子花,散發著香味,表明南部人的觀念里都喜歡白色的皮膚,父母希望能把女兒許配給當地富有的中國人。
1.2 擬人
擬人是指把事物人格化,使其和人一樣有情感、有語言和動作的修辭手法,能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使描寫的事物更活潑生動。壯族童謠,如:“雞公仔,尾高高養兒養女唔好咁心粗。唔好心肝唔好,就唔記得父母嘅功勞。”
泰國童謠也有擬人的修辭手法,如:
(摘自蘭甘亨大學《泰國南北童謠的比較》 )
(大意:這六月啊,蟾蜍犁地,蚱蜢收秧苗,蟬幫忙插秧,田螺呢,忙做了一整天。蟬幫忙插秧,幫忙照看孩子。)
這首童謠把動物擬人化,讓蟾蜍犁地,蚱蜢收秧苗,蟬幫忙插秧。田作是每個農民最為平常的日常生活,曲中通過擬人手法把農民的田做生活顯現出來,體會養家糊口的艱辛。
1.3 夸張
夸張是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特征、作用、形象等方面著重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手法。突顯出事物的本質,加強了作者的情感,烘托氛圍,引起讀者的想象和共鳴。壯族童謠,如“落雨大,去睇燈,唔見花鞋共手巾,邊個執到畀番我,買盒細茶謝你恩。果條手巾唔打緊,果對花鞋值萬銀。鞋頭種得三竿竹,鞋尾種得一籮姜,中間起得一層樓。”泰國童謠中也有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的情況,如:
(摘自蘭甘亨大學《泰國南北童謠的比較》 )
(大意:鳥兒啊,停靠的樹枝已經爛掉了。父母為了輕松,把你們送去當仆役。打雷下雨,爸媽過的舒適。去當仆役,坐著把淚水往里咽。)
這首童謠表現了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就好比枝椏是鳥兒的棲息地。但是枝椏腐爛后便不能再依靠了,像父母沒有能力養育自己的子女一樣,所以讓子女去官僚家里做仆人。這首童謠表現了子女失去父母依靠的痛苦,“”是夸張詞,意思是坐著吞淚水,表示有很大的苦楚。
1.4 起興
起興是在詩章開頭陳述其他事物,再陳述想要說的事物或情感,借物言情。它有起情、創造作品氛圍、協調韻律,連接上下文關系的作用。可以使語言詠唱自由、行文顯得活潑輕快。壯族童謠“月光光,照地堂,蝦崽你乖乖睡落床天朝阿媽要捕魚蝦羅,阿爺看牛要上山坡 哦哦哦……阿崽你快高長大羅 幫手阿爺去看牛羊 哦哦哦……月光光,照地堂,蝦崽你乖乖睡落床聽朝阿媽要捕魚蝦羅! 阿嫲織網要織到天光 哦哦哦……蝦崽你快高長大羅 “橙”艇“殺”網就更在行 哦哦哦……”開頭以突出晚上的靜謐,營造溫馨安詳的氛圍,以此來安撫孩子入睡。泰國童謠中,也會采用同樣的手法,開頭通常以動植物開頭,如:
(摘自蘭甘亨大學《泰國南北童謠的比較》 )
(大意:椰樹啊,斜路邊的椰樹。沙彌的時候還了俗,帶了姑娘回家。帶著裝盤的檳榔,帶著金銀珠子。帶了姑娘回家,帶著妹妹畫起了眉。)
2 壯泰童謠修辭特點的不同點
在搜集到的語料中,壯族童謠中使用的詞匯淺顯易懂,尚未發現有使用象征、諷刺這兩種修辭手法的現象。而泰國詞匯由于本身詞義和構詞的特點,在童謠中常見象征、諷刺這兩種修辭手法。
2.1 象征
象征就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思想和感情的一種修辭手法。從具體象征體的相似點中,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和具體化。泰國童謠,如:
(摘自蘭甘亨大學《泰國南北童謠的比較》 )
(大意:風車子花啊,你開在天空中,盛放在第七層,哥哥我取不到。白天我躺著看,晚上在沉思。哥哥我取不到,開在空中的花啊)
這首童謠的象征詞為“ ”,是高層女性的象征。“”意思是高不可攀。“”意思為哥哥只能做的是靜靜看著或者只能沉思著,把這朵開在空中的花摘下真是件難事。
2.2 諷刺
用比喻和夸張等手法對人或者事物進行批判、揭露或者嘲笑,使得要表達的情感更鮮明、深刻地得以理解認知。泰國童謠,如:
(摘自蘭甘亨大學《泰國南北童謠的比較》 )
(大意:橘子樹啊,黃橘樹。坐下來,給我磕三個頭。認識幾個字母呢,還好意思夸耀自己,給我磕三個頭,我會教你認字。)
這首童謠中女人嘲笑男人沒知識,還看輕地說如果給她磕三個頭就會教男人識字,說明在社會中男子沒有知識會被看低。
3 結語
通過對中泰童謠的修辭特點的比較分析,發現壯泰童謠都使用了比喻、擬人、夸張、起興的修辭手法;此外,泰國童謠還有象征和諷刺的修辭手法。可見,壯泰童謠的修辭手法豐富,展現了壯泰兩個民族人民的智慧,人們善用修辭手法,將生產生活常見事物生動、活潑地以童謠的形式表達出來,展現了兩個民族的生活圖景,也透視了兩個民族活潑、樂觀的性格特點。
參考文獻
[1] 黃芳,邢植朝.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看搖籃曲人文價值——以客家地區搖籃曲為例[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2] 徐朗.搖籃曲集錦[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 陽亞妮.泰國搖籃曲初探[J].成功(教育),2013.
[4] 黃春梅.不尚雕琢,意趣盎然——論潮汕童謠的語言特色[J].五邑大學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