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玉,柳皓嚴,于志華
基于動作控制理論對網球發球教學方法的研究
邢 玉1,柳皓嚴1,于志華2
在當今網球運動中,發球技術的諸多優勢特點及其在網球比賽中占有的重要價值特點,使其在網球科研領域受到了極大重視和認可,然而,發球動作較為復雜,學生較難掌握。為了降低發球動作教學難度,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我們通過動作控制理論,針對性的提出網球發球技術的新教法。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和教學實驗的基礎上,首先從網球發球動作的高組織技能特點、網球發球的動作信息控制與組織方式、合成與系統協同效應、二維分類四個方面對新教法的理論進行了分析,其次對網球發球教學的擊球、隨揮環節進行了影響分析,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為網球發球教學方法提供參考。
動作技能學習與控制;網球發球;教學方法
新世紀以來,經濟的飛速增長直接帶動了我國網球事業的發展,像李娜、吳迪等一大批網球新星的涌現,中國的網球在競技運動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尤其是李娜在大滿貫的優秀表現更加激起了我國普通高校網球運動開展的意識。但是諸多高校普遍存在學生較多、場地較少等現象,客觀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效率,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學生在網球訓練中由于場地設施的匱乏,導致學生發球訓練的時間和空間較少而慢慢失去對網球的興趣和積極性。網球運動的眾多技戰術中,發球動作是主動并獨立的擊球動作,是網球比賽中的制勝因素,因此,受到了國內外學者對網球的發球技術動作的探索與分析。如今,網球運動進入高校,因網球發球環節呈現出的復雜特性,使其成為教學的難點。動作控制理論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國家,亨利通過對技能中大量問題的探索,如個體對動作技能表現差異的潛在基礎、高組織快速動作控制中的動作程序等,對指導學生的網球發球技術動作具有積極的作用[1]。本研究通過動作控制理論對網球發球教學進行初步分析,為了提高學生掌握基礎動作的合理性與全面性,除了運動動作的協調配合,更應從動作控制理論的思維出發,給予網球發球教學一些建議。
1.1 研究對象
以湖北省華中師范大學2014級、2015級普通本科生為實驗對象(男生25名,平均年齡20.25 ;女生5名,年齡20.46),以網球發球教學強化引拍、拋球、擊球動作、隨揮的應用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專家訪談法
在研究期間,需要對學生網球發球技術進行合理評定,為了確保技評標準的信效度,對5名專家進行了訪談。
1.2.2 實驗法
在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間進行了教學實驗,教學總時數為40學時,每學時45min,通過網絡選課的樣本作為抽取方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班將選取基本素質相近的30名男生,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基本素質進行比較(表1)。實驗后,通過隨機的順序,由3名專家同時同場地對學生網球發球進行技評和有效性考核。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基本素質的對比
表1顯示,在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身體各項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身體基礎水平相似。實驗結束后分別對兩組學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如學生分別在內角和外角各發5個球,進入對角場區即可得分,否則就不會得分。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加以分析。
在實驗后,對兩組學生的網球發球技能的合理性和發球有效性成績進行評定并分析,結果如下(表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發球技能的合理性和
表3顯示,實驗組的學生發球基本技術動作的掌握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基于動作技能控制理論的網球發球教學方法優于傳統的教法,同時還有助于提升發球有效性和穩定性。通過動作控制理論對新教法和發球過程中拋球、引拍等四個重要環節進行分析,為新教法的優越性提供理論支撐。
2.1 基于動作技控制理論的網球發球教學方法的分析
2.1.1 網球發球的技能分析
在進行技能教學和練習時,通過正確的學習方法(完整法或分解法)會提升學生掌握網球發球技術的效果,根據網球發球技能動作的特點發現網球的擊球和隨揮動作就具有高組織技能特點,其中引拍是擊球的基礎,擊球是完成發球動作的關鍵,發球的有效性受到擊球點、角度等因素影響,好的發球需要身體呈放松狀態,有助于保持很好的發球節奏和發力,對于預防損傷也很重要;發球前,通過轉髖,帶動身體和腳尖的轉動,有助于學生充分的轉動身體和協調發力[2];隨揮是引拍后的連續動作,如果沒有合適的擊球點,那么發球有效性就會降低。因此,發球技術動作的四個重要環節可先進行分解練習。
2.1.2 網球發球的動作信息控制與組織方式
在教學中,為了掌握網球發球的技能,要考慮到動作的合理有效性,必須使參與活動的肌肉協調配合。動作控制信息理論首先研究人體對神經系統控制進行協調運動,通過人們在各種復雜多變環境中有效地完成各種動作技能(表3)。動作科學發展提出兩個控制系統,即“閉環控制系統”和“開環控制系統”[1]。“開環控制系統”是有中樞神經系統支配下完成的快速動作,很少需要注意力去糾正動作,需要預先選擇“動作程序”(motor program)[3]。網球發球動作是短時間快速的動作,屬于開環控制方式的分立動作,因此,在網球發球動作教學過程中應提前組織整個動作,動作的程序主要包括,產生動作的特定肌群、參與肌群的工作順序,肌肉力量和收縮的時間和時序等。

表3 動作信息控制特征
2.1.3 網球發球技術的合成與系統協同效應
一般動作程序理論認為,動作執行者能夠修正已經掌握的動作模式來滿足多變的外界環境需要。網球發球動作屬于中心控制的開環控制系統動作,其中擊球和隨揮屬于高組織(關聯)性動作,不能進行分割來聯系。因此,本研究預先建立網球發球動作的程序記憶,對技術動作熟悉的基礎上,再逐漸增加準確度。網球發球動作可適當的調整動作的時間、動作的幅度、肢體和使用肌肉的變化。如改變球拍與球接觸的角度,通過轉動角度,使他能夠調整動作形式滿足專門客觀環境的需求。
2.1.4 網球發球技術分類系統的應用
金泰爾系統模型[4]指出,將完整的網球技術動作中拋球、引拍、擊球和隨揮四個重要環節進行分析,通過先分解后完整,從徒手到持球、動作時間、幅度、肢體和使用肌肉及環境的變化,得出“網球發球技術動作過程的二維分類系統”(表4)。

表4 網球發球技術動作的二維分類系統
2.2 網球發球新教法分析
2.2.1 網球發球動作新教法引拍環節的分析
引拍技術是完成發球動作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新教法中設定標志物[5]來準確控制動作的距離及擊球點來檢測網球發球過程中上臂的旋轉主動發力[6]。例如:在引拍過程中較快,擊球點過高或過低導致身體力量協調傳遞的不順利。擊球中手臂的自然伸直狀態如何控制,教師可以通過標志物進行有意提醒學生手臂的幅度和屈伸狀態,完成有效的發球練習。
2.2.2 網球發球技術新教學法在擊球環節的分析
在傳統的教法中,部分學者認為,擊球是網球發球技術的關鍵,應該以擊球作為教學重點,初學者應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掌握這些動作。新教法將擊球隨揮作為教學的重點,初學者可通過擊球隨揮進行完整練習,在開始動作前制定出充分的動作計劃才能達到動作目的。
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技術動作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新教法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根據學生的特點,調整動作時間、動作幅度、肢體和使用肌肉的變化,促進學生掌握發球技術的各個環節。通過區別對待和循序漸進對網球發球技術的練習,提高學生掌握正確的基本發球技術動作。第二,根據網球發球技能特征,設計計劃性強地練習方案,使學生掌握連貫及完整的發球技術動作。針對不同環節,先分解后完整練習,提高整個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和規范性,符合動作控制理論所倡導的新教法特點。每個環節有簡到難多種練習方式,對每個學生存在的問題都能得到相應解決。
3.1 結論
1)從動作控制理論分析,網球發球技術動作各個環節之間緊密練習,其中擊球和隨揮屬于高組織(關聯)性技能,所以在不同的環節,根據動作的特點合理采用分解法或完整法進行練習。
2)以動作控制理論設計的新教法提高教師教學設計的新穎性和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全面性,將完善的訓練方法合理的安排在網球發球教學中,提高網球發球技術動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將網球發球動作分解四個重要環節,根據網球發球技術動作呈現特征,調整動作時間、動作幅度、肢體和使用肌肉的變化,合理安排不同環節的重難點設計訓練的內容。例如拋球,引拍,擊球,隨揮各環節循序漸進的練習,有助于掌握完整的技術動作。
3.2 建議
1)網球發球技術教學中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教師教學設計的新穎性和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全面性。根據動作的特點采用合理有效的練習方法是掌握技術動作的關鍵,通過網球發球的初步嘗試,旨在為體育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2)強化新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參與完整正確的動作,按照設定的動作程序,循序漸進的掌握網球發球動作。
[1] 張英波.動作學習與控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8.
[2] Paul retort,jack grapple/著,李鴻江/譯.世界一流網球技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Magill,R,A,張忠秋等譯.動作技能學習與控制(第七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4] 張孝亭,苑帥東.網球發球技術二維分類系統構建及其運用的實驗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5);61-62.
[5] Amin Ahmadi,David D.Row lands,Daniel A.James.Development of inertial and novel marker-based techniques and analysis for upper arm rotational velocity measurements in tennis [J].Space Science Reviews,2010-06-17.
[6] Guillot A,Desliens S,Rouyer C,et al,Motor Imagery and Tennis Serve Performance:The External Focus Efficacy [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2013(12):332-338.
The Study of Tennis Serv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Motor Control Theory
Xing Yu1,Liu Haoyan1,Yu Zhihua2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features and its importance in tennis match, serve skill is widely accepted and valued in tennis scientific research. However, the serve action is complex and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master. In order to reduce serve teaching difficulty and make it easy for students, we put forward new teaching methods for tennis serve by using motor control theory. Based on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ories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from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highly organized skill features of serve motor, motor information control and organization form of tennis, compound and synergy, as well as two-dimension classification. Then the paper influential analysis on hit and follow-through in serve teaching. Finally, the paper draws related conclusions to offer reference for tennis teaching. Key words: movement skill learning and control; the tennis serve; teaching methods
邢玉(1991-),女,湖北十堰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校體育。
第二作者簡介:柳皓嚴(1992-),男,山東龍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傳播與體育教育訓練。
1.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Sport Schoo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2.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G845
A
1005-0256(2017)03-0096-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3.041
第三作者簡介:于志華(1968-),女,山東龍口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運動技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