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業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昆明 650224)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朋輩互助實效研究
李田偉
(西南林業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昆明 650224)
積極心理學與朋輩互助都是基于人本主義的價值和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以朋輩互助的適應性團體活動為例,采用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對比研究設計方法,在實驗班中開展了6次團體輔導,來提高實驗班的適應能力,對照班不做任何干預。在實驗干預前和對實驗班干預后,均對兩班進行適應性測試。結果發現,在實驗干預后,實驗班在適應性的總分和各維度上均非常顯著的提升(P<0.001);實驗班較對照班在總分和五個因子上顯著提升(P<0.05)。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大學生朋輩互助團體活動對提升新生適應性有顯著效果。
大學生;朋輩互助;積極心理學;適應性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剛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加強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是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1989年國家教委調查報告顯示,約有20.23%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因各種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占總體休學、退學人數的48%左右〔1〕。根據諾敏等人一項長達4年的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追蹤比較研究顯示,大學生中有約20%的學生會發生伴有癥狀的比較明顯心理問題;約50%的學生會出現輕微心理問題或無明顯生理癥狀的焦慮、抑郁情緒問題以及其他心理亞健康問題〔2〕。大一、大二是爆發心理問題的集中期,數量最多、嚴重程度最大。隨著對學校環境的適應,大三年級進入心理平穩期,大四年級由于面臨就業、考研等壓力,新一輪的心理問題容易出現。面對大學生所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學校心理咨詢老師與輔導員老師去發現和幫助排解是很難實現的。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朋輩互助這一形式,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3〕,在大學各個階段,針對不同群體的大學生開展朋輩團體互助活動,幫助大學生改善認知,調節情緒,修正行為,從而使他們正確面對并努力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逐步實現人格完善。本研究以西南林業大學為例,由朋輩心理委員針對大學新生適應性開展團體活動,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對比研究,證實了以朋輩互助模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研究對象
選取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和經濟管理學院兩個學院的2015級新生作為研究對象。林學院作為實驗班,該院383人,其中,女生181人,男生202人。針對實驗班的具體情況,制定團體輔導活動。將經濟管理學院設置為對照班,該院378人,其中,女生221人,男生157人,不對該院學生進行專業的輔導活動。
(二)研究工具
采用盧謝峰編制的大學生適應性量表〔4〕。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從1分到5分分別代表“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確定”“有點符合”“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說明大學新生的適應性越好。
(三)研究程序
由經過培訓并選拔的42名2014級朋輩心理委員擔任此次實驗的主試。基于發揮學生主體性,充分挖掘人的潛在建設性力量的積極心理學理念,以形成“他助—互助—自助”機制為目的,在實驗班開展團體輔導活動。
(四)研究過程
采用實驗班與對照班對比研究的實驗設計方法,根據大一新生這一特殊團體的特點創設活動,保持原有班級人員不變動,在2015級林學院的10個自然班開展團體輔導實驗干預。由42名經選拔的2014級朋輩心理委員帶領開展了六次團體輔導,來提高實驗班的適應能力,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六次團體活動的主題分別為認識新朋友、校園尋寶、團隊協作、探索自我、我的大學、我的心愿。對照班不做任何干預。在實驗干預前(入學一周時)和對實驗班干預后(入學約兩個月后),請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同學填寫《大學生適應性量表》,兩次測試時間間隔兩個月,兩次各發放761份問卷,收回761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剩余有效問卷725份(實驗班369份,對照班356份),有效率95.3%。
(五)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一)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同質性檢驗
在開始實驗干預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適應性進行評估,結果見表1。
由表1結果可見,實驗班與對照班的適應水平相當,在有些項目上實驗班略高于對照班,在有些項目上對照班略高于實驗班,但分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同質。另外,實驗班與對照班在所有維度上的得分均<3分,可見,大學伊始,新生存在普遍的適應性問題。

表1 干預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差異
(二)大學生適應性的現狀
在入學時及入學兩個月后對大學生進行適應性測試,通過數據整理,可以看出大學新生適應性的整體狀況。見表2。

表2 入學時及入學兩個月后大學生適應能力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研究量表采用的是5點計分,其取值范圍從1至5,中間值是3。由表2可見,入學兩個月后與入學時比較,大學生總體適應能力及其在各方面的適應性都有顯著性的提升。在角色適應和生活適應上比其他項目得分略高,說明學生在這兩方面適應能力更好。而職業適應方面相對低,可能是因為進大學初期,學生對職業沒有方向,對自己和專業認識還不到位,對未來感到很迷茫。
(三)朋輩互助團體輔導后大學生適應性的實效
1.實驗班在干預前后的差異比較
實驗班在干預前后的差異比較詳見表3。

表3 實驗班在干預前后的差異比較
由表3不難發現,實驗班前測和后測在適應能力的總分及七個因子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差異極其顯著。這說明朋輩互助團體輔導的實驗干預效果非常好。
2.對照班前測和后測的差異比較
對照班前測和后測的差異比較詳見表4。

表4 對照班前測與后測的差異比較
由表4可以發現,對照班前測和后測在適應能力的總分和五個因子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大學新生自身是有一定的能力適應他們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的,但同時,由于對照班所在的經濟管理學院是學校的一個二級教學單位,無法排除該學院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或主題班會等影響。但對比表3與表4結果發現,實驗班的總分和各個因子的得分都好于對照班的分數。
3.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后的差異比較
為了檢驗朋輩心理委員開展的團體實驗干預效果,也就是與對照班相比,團體輔導活動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實驗班的適應能力。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適應性測驗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詳見表5。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這一職業的角色定位已經不再是一種全職職業。互聯網時代,很多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分享給別人。教師這一角色也從傳統的“黑板+講臺”走向了屏幕,開始了多元化發展。電腦和互聯網正在逐漸取代過去的黑板和粉筆,教師不再是教育資源的壟斷者,照本宣科的講課方式逐漸被淘汰,各種網絡課程、名師在線等互聯網教育對傳統教學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現代教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以外,還必須要具備MOOC制作、PPT演示、信息搜索、應用教學軟件等信息處理能力,這些無不使傳統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表5 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差異比較
由表5結果可見,在適應能力總分上,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適應能力的各個因子的得分上,實驗班的成績均好于對照班。在角色適應性和生活自理適應性因子上,實驗班顯著優于對照班(P<0.01);在人際適應性、環境總體認同和身心癥狀表現上,實驗班也較為顯著地優于對照班(P<0.05)。同時,我們發現在職業選擇適應性方面,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差別最小,且均在中等左右。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實驗班的團體輔導活動中并未涉及具體系統的職業規劃方面的活動;另一方面,作為大學新生,在緊張的高中生活之后,步入到后馬拉松般的狀態,還沒有考慮職業規劃方面的問題。因此,在今后的團體輔導中,可以加入職業規劃方面的活動。
(一)大學新生適應性現狀分析
新生適應一直是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的重要議題,也是教育實踐中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大學生往往選擇遠離父母,遠離家鄉,進入大學這個新環境中深造學習。但是,面對陌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大學新生難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無助、焦慮、恐懼等不適應的問題。
國內許多學者對大學新生適應性展開了研究,發現新生的性別、生源地類型、獨生子女類型等人口學變量以及人際素質、元認知及專業認同等心理變量都會對適應造成影響〔5-8〕。本研究發現,大學新生適應性的整體狀況一般,在剛剛入學時,在適應能力總分和七個因子上得分均不高(1.89~2.98),出現了種種不適應的問題。兩個月后,大學生的適應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69~4.01),說明隨著時間的延續,大學新生能夠正視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角色,具備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然而,在環境總體認同方面的得分相對較低,可能由于大學的實際新環境與大學新生原有的憧憬有一定差異,使他們出現一些心理落差,對新環境感到不適應,不能盡快地融入到新環境中來。而在職業選擇適應上得分最低,這說明剛剛步入大學,生活閱歷不足,導致了大學新生對未來感到迷茫,看不清未來的方向。透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了解大學新生這個特殊團體具有一些共性的適應問題。
(二)朋輩互助團體活動對大學新生適應性干預的分析
與本研究假設相一致,通過六次朋輩互助團體活動的干預,實驗班在適應性的總分和七個因子上與入學時相比均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換句話說,朋輩團體活動的開展會讓大學新生更快的適應。朋輩心理互助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煩惱等各種問題時,他們往往求助于他們的朋友尋求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指導,以及情感上的關心、安慰和鼓勵。在大學生群體中,朋輩互助易為學生所接受,切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許多研究表明,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最先想到的是自我調節,其次是找同伴傾訴。因此,西南林業大學自2014年開始建立朋輩心理輔導員制度,朋輩輔導員的招募可通過自愿報名、教師同學推薦、培訓師挑選等,同時輔以心理測驗篩查。通常認為適宜的朋輩咨詢員的人格特質包括熱情耐心、真誠負責、細心傾聽、寬容接納、高同理心、智慧較高等。而受同學排斥、有爭議者、有嚴重偏差行為者不宜選擇。在培養中,注重講授一些心理咨詢專業知識和技術,以及重點教授一些團體輔導和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的開展方式。正如研究結果所示,2015級實驗班的新生在2014級朋輩心理委員開展的互助團體活動中深深受益,極其顯著地提高了適應能力,這證實了在大學生中普遍推廣不同主題、不同群體的朋輩互助活動的趨勢。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朋輩互助
目前,西南林業大學通過培訓的朋輩心理委員有319名,其中,2014級有126名,2015級有193名。我們在開展朋輩互助工作中不斷摸索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什么樣的團體輔導設計,來緩解大學生內心的彷徨與不安,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走向社會,發揮自己的價值。我們相信基于積極心理學的朋輩互助模式可通過老帶新、新帶新的方式,不斷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和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大學生朋輩互助團體活動對提升新生適應性有顯著效果:在接受朋輩互助團體活動的實驗干預后,實驗班在適應性的總分和各維度上均極其顯著的提升;在接受朋輩互助團體活動的實驗干預后,實驗班較對照班在總分和人際適應性、角色適應性、生活自理適應性、環境總體認同和身心癥狀表現等五個因子上顯著提升。
〔1〕李維意.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J〕.青年研究,1995(2):18-19.
〔2〕諾敏,李向陽,李翠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追蹤比較研究〔C〕∕∕內蒙古自治區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2009.
〔3〕ALAN CARR.積極心理學〔M〕.鄭雪,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261-283.
〔4〕盧謝峰.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與標準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5〕李豆豆,王全權,蘇雷.大學新生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8):94-95.
〔6〕郝嘉佳,牛宏偉.元認知、人際素質和專業認同對大學新生適應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13(6):778-783.
〔7〕朱凌云,李健.大學新生適應特征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4):416-421.
〔8〕白學軍,岳鵬飛.情緒標注對負性情緒的抑制:來自自主神經活動的證據〔J〕.心理學報,2013,45(7):715-724.
〔9〕THOMPSON,EUAN.Positive Psychology〔J〕.Occupational Medicine,2013,63(3):242.
〔10〕SHARON T WILBURN,KENNETH T WILBURN,DAX M WEAVER,et al.Pearls and Pitfalls in Evaluating a Stu?dent Assistance Program:a Five-year Case Study〔J〕. Journal of Drug Education,2008,3:447-467.
〔11〕ROBERT APSLER,SCOTT FORMICA,BETH FRASTER,et al.Promoting Positiv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for At-Risk Students with a Student Assistance Program〔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Plenum Publishers,2006,6:533-554.
〔12〕周俠.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J〕.大理大學學報,2016,1(1):88-91.
Substantial Effect Research on Peer Mutual Aid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i Tianwei
(Counseling Center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Education,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eer mutual aid are both basic idea of the value of humanism and helping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Taking the adaptability of peer mutual aid in group activitie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uses the comparative experiment with experimental class and controlled class.Six group counselings were carried out in experimental class for elevating the adaptation while the controlled class remained as usual.Two adaptabil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two classe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after intervention.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01)after the intervention,and the total score and five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led group.So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ideas of peer mutual aid group activ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peer mutual aid;positive psychology;adaptability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1.016
B844.2
A
2096-2266(2017)01-0073-05
(責任編輯 楊朝霞)
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4Y327)
2016-09-08
2016-10-17
李田偉,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