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學院,福建三明 365000)
論高校、政府在大學生擇業過程中的角色定位
張靜
(三明學院,福建三明 365000)
大學生就業往往陷入理想和現實兩難的困局中,要想破解困局,需要從學生個體、高校和政府三個層面突圍。學生個體要做好充分就業準備,端正擇業心態,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高校辦學要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通過教育教學改革,調整專業設置,提高辦學水平,保持大學生就業競爭優勢;政府要加強對就業市場的建設和管理力度,加大政策幫扶力度,消除政策壁壘,營造自由、公平、開放的就業環境推動大學生充分就業,大力鼓勵和扶持大學生的創業活動。
大學生擇業;高校改革;政府調控
我國的教育早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此時的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提高人綜合素質的手段,把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在為了滿足公民的個人要求以及服務更廣泛的社會需要的層面上。大學畢業生如何選擇理想的職業目標,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成為每一位學子思考的問題;而如何引導大學生科學就業,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的嶄新課題,需要學生個體、高校、政府群策群力,綜合引導。
大學畢業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絕大多數學生以及家庭的夙愿。然而許多大學生的就業誤區卻阻礙了擇業理想的實現,具體體現在:①一心向往美好的職業前景,卻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怕苦怕累又想拿高的工資,忽視了美好的享受必須建立在艱苦創業的前提上;②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現象較為普遍,追求背離現實,不切實際,就業期望值較高;③定位不準確,沒有全面準確的自我評估,沒有搞清楚一個人的職業定位最終歸結于他的能力,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空間往往取決于他自身的潛力;④穩定性差,稍有不順就辭職跳槽,忽視了人的職業發展只有在穩定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更好地發展,以至于一年換了多個工作還是一事無成。因此,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合作意識、精神),學會生存(即立業、樂業、創業),并形成與學習化社會相適應的終身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保持清醒認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首先要培養自身良好的敬業精神,盡善盡美地完成本職工作,其本質是忠于職守,盡職盡責,一絲不茍的職業道德的具體體現,包含了對公司、企業的責任和使命;其次,要養成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只有踏實肯干,勤奮好學,不計個人得失的員工才能對事業有執著追求,才能在工作中攻堅克難,取得成功;再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和團隊合作的意識,未來的職場更多的是學習能力的競爭,員工如果善于學習并樂于學習,其職業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同時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同舟共濟,才能取得整個團隊的共贏,任何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都是對團隊和諧的破壞;最后,要有準確的自我認識定位,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同時不斷完善自身,提高職業技能,積極主動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1〕。
(二)勤奮學習,掌握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只有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熟練的實操技能,才能更好地勝任未來的工作。除此之外,大學生還要注意日常的積累,努力考取與專業相關的技術等級證書、上崗證書等,掌握職業崗位必需的所有專業能力。
(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現代企業對有較強交往能力、應變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職業道德的畢業生尤為青睞。為此,大學生們要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職場道路的光明前景不懈努力。①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參與社團、學生會等組織,鍛煉提高自己的組織策劃能力和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以便能更快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②在校期間注意鍛煉自身的表達能力,無論是求職自薦的文字材料還是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交流,都離不開表達這個關鍵的環節,培養較強的表達能力,其實就是要求表達要準確、鮮明和生動;③注重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職場中的人際關系,不僅影響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而且還會影響他的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生活和事業的順利與否;④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純書生”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只有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才能適應時代和職場的客觀需要。
總的來說,要找到一份理想職業,大學生必須苦練內功,端正思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學地看待“好工作”,認清自身優勢與劣勢,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調整求職與發展預期。同時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夯實崗位專業能力,強化關鍵通用能力,在平凡的崗位上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畢業生就業走向市場,受市場主導支配后,面臨的壓力和競爭的強度與日俱增。這些競爭,一部分是畢業生應聘時臨場發揮的技巧,但核心和根本還是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畢業生優良的素質和過硬的能力來自哪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是來源于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辦學環境和辦學水平。高校必須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用現代化的人才觀來全面要求和培養學生〔2〕。
通過調查問卷和錄音的方式,我們可以發現,男性泰國學生在致歉時使用諸如“非常”、“十分”、“真是”、“實在”等加強自己感情色彩的程度副詞共28次,而女性泰國學生使用這些詞語共57次。這就可以說明女生更喜歡使用程度強的用語來加強自己的感情色彩。而男生大多是在向對方表達否定性評價的時候,使用上面這些程度較重的詞語。
(一)調整專業設置,提高高校的綜合辦學水平
市場經濟環境下,自主擇業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互相選擇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高校是“工廠”,而學生成為了“產品”,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要,質量有沒有保障,只有經過市場和社會的檢驗才能證明。因此,高校辦學一定要突出風格,顯示亮點,擺脫“千校一面,萬人一書”的局面,著力培養具有專業特點的人才類型。要根據辦學宗旨適時進行學科專業設置調整,貼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以素質教育觀念為指導,擴大專業的多樣性,加強基礎教育,優化課程體系,精選教學內容,著重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加強原有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培養力度,并在此基礎上突出專業特色,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的研究,多開設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素養的選修課程,如商業禮儀課程、公關口語交流等,建立完善科學合理的跨學科選修、主輔修、雙專業、雙學位等制度模式,拓寬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口徑,向第二第三專業學科擴展,從而增加畢業生的就業競爭砝碼,縮短大學生在市場競爭中的適應過程,幫助學生職業理想的實現。
(二)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之路
科技文化的飛躍發展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人才需求逐漸朝著專業化、專門化的趨勢發展,高校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邀請用人單位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來,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高校還可以把一些專業性要求很強、適用面卻很窄的人才的培養和企業的需求直接掛鉤,積極推行“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本著“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則,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增加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訓機會,甚至可以由企業承擔部分培養費用,這樣既贏得勞動力市場的優先權,更降低了這些專用性職員的失業概率并有助于教學相長,提高了辦學成效。高校還要積極與企業洽談合作,建立盡可能多的畢業生就業實訓基地,以課程化、制度化的形式安排社會實踐、見習和外出調研等活動,通常可以在大四甚至大三的時候就安排學生去相關企業進行階段性教學實訓,通過教學實訓這樣的“預就業”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意識以及職業道德,增強學生的抗挫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從而把實習基地與就業基地有效融合起來。
(三)轉變擇業觀念,提高就業指導水平
自高校擴招以來,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越來越多,大量的畢業生想要順利擇業實現就業夢想,就意味著要和眾多的同樣高學歷、高素質的勞動者同場競技,共同競爭,競爭的激烈可想而知。因此,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首先要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態勢教育,加大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宣傳力度,使他們不僅僅是感性地認識到就業的困難,更要提供生動詳實的數據和理論解讀使他們在理性認識上也同樣得到驗證,從而形成正確的就業環境認知。其次,高校要著重進行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教育,倡導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引導學生重視職業的深層價值,從而轉變他們狹隘的“地區”“行業”“專業”的就業理念,樹立崇高的、與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相適應的職業理想,在工作價值中彰顯人生的崇高價值。加大對“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服務欠發達地區”等政策的宣傳力度,鼓勵大學生畢業后積極投身到西部、基層等國家急需的地方工作。再次,高校要組織多種形式的就業專題講座、面試模擬訓練等,通過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擇業的主動性,提高就業的能力和技巧,對確定的合理的就業目標就要把握時機,積極進取,堅持不懈,取得成功。最后,從低年級就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討論會、競賽等活動,增加學生個體的參與率和積極性,并通過行業專家的個性化點評、個體輔導等形式,豐富職業指導的內涵,提高職業指導的科學性和成效。同時,高校要注重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開拓視野,解放思想,啟動以創業促就業的新型就業模式。要大力宣講國家對應屆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傳授創業知識、啟發創業思維、鼓勵學生充分考慮自身經濟條件、能力和市場后理性創業,最終實現以創業帶動他人就業的良好愿景〔3〕。
(四)建立配套的心理咨詢服務,養成積極樂觀的求職心態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求職擇業的重要條件。但在現實求職中,很多畢業生經常出現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不是自我感覺太好,自命不凡、盲目樂觀,就是過于自卑、妄自菲薄、消極倦怠。這些負面心理因素也是影響職業選擇失敗的一大原因。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質、端正的求職態度,負責的處事原則,是客觀認識自己,實現理性擇業的前提條件,也是增強自身能力,更好適應社會的重要保障。高校應開展就業心理咨詢輔導,了解大學生的擇業意愿與動機,及時排除和減少畢業生擇業時遇到的不良心理困擾和情緒反應,增強心理抗挫力和壓力承受力,引導畢業生用積極樂觀的求職心態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發競爭力。高校還可以利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大學生的擇業行為進行心理測驗和社會適應能力檢測,使畢業生全面正確地了解自己,揚長避短,激發潛能,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實現科學合理的人職匹配〔4〕。
(五)信息服務與就業法規教育相結合,增強大學畢業生的守信維權意識
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就業管理機構應該根據畢業生的求職意向,各種渠道收集、審核、發布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搭建企業和畢業生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①“走出去、引進來”,編印當年畢業生資源檔案,去用人單位派發宣傳,直接搜集需求信息;②在當地人才交流中心、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做好畢業生供求信息的收集、過濾、匯總,義務為畢業生進行就職輔導、創業培訓等服務;③積極構建國家、地方和高校的三級聯網模式,實現教育、人事、勞動等網絡的信息聯通、資源聯動,使畢業生就業服務規范化、現代化和一體化;④加快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向他們寄發需求信息征集函,建設校園網絡數據庫,逐步完善“用人單位信息庫”和“校友信息庫”;⑤在舉辦校園招聘會、專場招聘會的前提下,發揮數據庫優勢,盡可能多地召開網上招聘會,充分利用廣泛的校園網絡覆蓋率和網絡快捷低廉的信息傳導特點,第一時間為畢業生提供精準的招聘信息,提高招聘會的質量和成效;⑥啟動全員育人導師制度,調動專業老師共同做好擇業信息的收集和分類,積極推薦學生到適合個人發展的崗位上,并及時收集總結學生擇業中的思想動態,為學校下一步就業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依據。
與此同時,針對一些非法的用人單位和職業中介機構經常以高薪誘騙涉世未深、求職心切的大學生所設的求職陷阱,高校應該進行一定的就業法律法規的宣講:《勞動法》及相關法律的重要規定、簽訂勞動合同遵循的原則和形式,警惕勞動合同中的侵權條款、勞動合同糾紛的解決辦法等,大學生自己要學會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擇業道路披荊斬棘,保駕護航。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衡量一個國家執政黨執政能力和治國水平的依據。國際社會通常把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收支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以及提高就業一起列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四個目標。如果大量畢業生無法順利就業,生活來源便無從談起,時間久了就會被社會邊緣化,成為影響社會和諧安定的不穩定因素。這使得我國政府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和社會責任。政府必須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優化創業投資的環境,鼓勵、扶持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并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常抓不懈。
(一)政府要加強對市場的建設和管理,消除政策壁壘
畢業生擇業時通常愿意留在城市里謀求薪酬高、工作固定、社會保障完備的職業,而不愿意回到農村工作,他們抱著“非馬不騎”的心理,甚至寧愿暫時性失業,也不愿意回到農村勞動力市場求職。要想解決這種寧缺毋濫,自愿失業的矛盾,根本上還是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拉近城鄉差距,模糊城鄉區別。因此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深化體制改革,破除政策性障礙,降低勞動力流動成本,減弱戶口對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牽制,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健全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引導學生“先就業再擇業”的職業選擇思路。
(二)制定政策,建立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
政府要加大畢業生求職擇業的幫扶力度,建立健全就業政策體系。第一,健全大學生扶持制度,設立各種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鼓勵他們去基層、去鄉鎮、去西部、去非公有制單位工作,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第二,健全大學生就業援助制度,政府向確實存在著就業困難的大學生提供直接有效的就業援助,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第三,健全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對一時找不到工作,同時又適用社會保險條例的困難畢業生簡化程序,“應保盡保”,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并通過公共培訓機構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和技能水平,便于他們早日上崗;第四,健全大學生失業預警制度,政府要及時掌控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做好統計引導工作,為就業調控政策的出臺提供現實數據。
(三)政府要發揮市場導向作用,促進自由競爭
政府要著力培育和完善就業市場的建設,不斷發揮市場的基礎性導向作用。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控力度,積極創建用人單位和人才之間的供需選擇、雙向互動的交流平臺。不斷建立健全就業的法律法規制度,確保擇業、招聘、簽訂勞動合同等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塑造公平、公開、競爭、擇優的良性環境,保證高校就業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政府要賦予大學更多的辦學自主權,讓高校面向勞動力市場,評估設置自身專業,開展職業能力訓練,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匹配程度。這樣促進了大學之間自由、平等的競爭市場的形成,增強了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聯系和互動,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場化、規范化、法制化發展。
(四)政府要制定創業政策,鼓勵和扶持大學生的創業活動
政府是制定創業政策,扶持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活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主體。政府必須大力宣傳與創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創設能夠成功創業的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使人們意識到創業其實也是一種令人羨慕的不錯的職業選擇。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激勵人們的創業熱情和創業活動:①政府通過創業知識的宣傳和典型角色的樹立來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通過社會創業風氣的營造,點燃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還可以設立一些政府獎項以鼓勵大學生的個人創業行為;②政府可以制定制度和正式立法等方式,簡化對初創企業尤其是大學生創立的企業的申報成立手續,降低企業創立門檻,加大幫扶和資助力度,減少企業的行政負擔;③政府開設相關的培訓機構和創業指導窗口,進行多層次的創業教育,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管理水平,增強新建企業的生存概率和活力〔5〕。
〔1〕李志鋒.大學生就業的現實困局與雙向突圍〔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8(1):72-76.
〔2〕陳寧春,謝潔.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援助體系的構建〔J〕.高教論壇,2014(11):92-94.
〔3〕吳迪.新時期高校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理論和實踐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3):1-3.
〔4〕張品.從大學生擇業觀念透視當下高校教育中的缺失〔J〕.理論與現代化,2007(3):114-116.
〔5〕何艷玲,高蕓,王蒴,等.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107-111.
On the Role Defini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Zhang Jing
(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0,China)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tends to fall into the dilemma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It needs to be broken from three aspects:the individual stud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government.Students need to prepare for employment,remain in good mental statue,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individuals;universities need to take market into consideration,adjust the degree programs,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with the guidance of employment and reform to keep students'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mployment;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job market,intensify policy assistance,eliminate the policy barriers,create a free,fair and open employment environment to promote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encourage and support college students to start up a busines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orm;government regulation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1.023
G647
A
2096-2266(2017)01-0108-05
(責任編輯 黨紅梅)
2016-09-26
2016-11-05
張靜,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