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自強
中國決策重心從保增長轉向防范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加大對服務業對外開放,以及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復蘇,有助于中國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近年來中國總體債務率上升,匯率承壓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擔憂加大。然而最近政策和基本面出現積極進展,包括決策重心從保增長轉向防范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加大對服務業對外開放,以及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復蘇,有助于中國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在2027年步入高收入國家之列。
近年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要顧慮:一、是否有能力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否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較低。中國的債務已從2007年占GDP的147%快速上升到2016年的279%,導致投資者擔心類似于美國2008年和亞洲1997年-1998年的金融危機會在中國重演。然而,特定的宏觀因素和政策選擇使得這一可能性較低。
第一,中國舉債的主要融資來源是國內儲蓄,且債務往往是為投資而非消費服務。第二,中國在國際上處于債權國地位,對海外投資凈值占GDP的14.7%,有助于抗沖擊。第三,中國常年維持巨額經常賬戶盈余和外匯儲備,且并未面臨嚴重的通脹壓力,即便銀行系統當中存在壞賬,有能力通過對市場注入資金,維持國內流動性平穩來避免金融沖擊。
其次,在增長放緩之下,中國2027年仍能成為高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是人力、資本和生產率。隨著中國人口老化和勞動力數量萎縮,儲蓄率下降,投資和生產率的增速都將不可避免有所下滑,然而,只要不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我們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測算,經濟增速將放慢至2021年-2025年的4.6%和2026年-2030年的3.1%,并在2027年達到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人均GDP超過12,500美元)。
而過去30年里,人口2000萬以上的國家中僅有韓國和波蘭曾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隨著經濟發展走向成熟,我們預計消費和服務業將在GDP中占更大的比重,從目前的53%和52%提升至2030年的67%和60%。
審慎的債務管理和持續的結構性改革是邁向高收入之路的關鍵,中國邁向高收入經濟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成功的關鍵將取決于:一、管理債務增長,避免對經濟造成負面沖擊,;二,進行重大結構性改革以應對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國有企業高負債和外部環境轉變。可喜的是,這兩方面近期均有所進展。
目前中國政府對經濟放緩表現出一定的容忍,并審慎管理債務。中國政府的政策重心逐漸轉移。持續追求高于潛在增速的GDP增長目標,是過去一段時期導致中國債務水平飆升,生產率下降,泡沫風險上升的原因。
近期中國政府的舉措顯示,政策重心正從保增長,轉向防范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據彭博去年12月23日的報道,決策層表示只要保持就業穩定,6.5%不必成為經濟增速目標的底線。同時,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更為“中性”的強調,以及近期央行的緊縮措施,都驗證了對于減緩債務增速、管控泡沫風險的努力。我們預期央行將繼續偏緊的貨幣政策,收緊銀行間利率來推動去杠桿,并通過宏觀審慎評估等舉措控制廣義信貸增速。
中國通縮風險正在降低。容忍更低的增長目標,有望降低經濟對于信貸拉動的投資模式的依賴,為壓縮舊工業部門的投資、淘汰過剩產能提供了空間。同時,我們認為,2017年全球經濟將迎來難得的復蘇,外部需求的回暖也有利于改善中國貿易品部門的產能利用率,因而工業部門的通縮壓力有望根本上得到減緩。盡管今年二季度之后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可能由于基數效應而有所下滑,但此后兩年有望保持在低通脹,而不會重現2012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高達-2%至-6%的深度通縮。
此外,中國債務增速有望受控。審慎的貨幣政策有望使得今明兩年廣義信貸的增速比2016年放慢。而通縮壓力的緩解使得名義GDP增速預計從去年的8%上升至今年的9.4%。兩者結合,杠桿占GDP比率上升的速度將得到顯著控制。
投資為主導的模式,不但導致工業企業產能過剩問題,也拖慢了經濟結構向消費和服務領域的轉型。但也要看到,過去一年,中國結構性轉型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消費對實際GDP增長的貢獻率從2015年的60%上升至2016年的65%,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從2015年的50%升至2016年的52%。政策層面,包括鋼鐵和煤礦部門已超額完成2016年去產能的任務,中央在去年11月底出臺了加強對私有企業產權保護的重要文件,而國務院也已在上月公布了對外資進一步開放服務業的計劃。這些結構性改革措施的后續執行和落實,將是確保經濟轉型、中國邁向高收入之路的關鍵。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