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4:創客進村了
江宇虹是劍橋管理學博士,曾做過戴爾大中華區高管,創辦過自己的云服務公司。但就是這樣一個海歸金領,卻挽起褲腿成為了一個“地道的農婦”。
2012年,江宇虹在北京昌平區百善鎮租下了16個大棚,創辦阿卡農莊,進行有機蔬菜種植。江宇虹提出,要用流程化、標準化的IT思維來改造農業生產。在她看來,農場就是一個IDC(互聯網數據中心)機房,溫室大棚是機柜,農技人員是IT技術員,農民是IT維護人員,地里的一垅垅菜是服務器上跑著的應用。
每個植株之間的間隔,除蟲黃板距離地面多少厘米,防蟲網要做到什么密度……江宇虹把傳統的經驗變成數字化的IT語言,通過IT手段和物聯網技術把種植這件事簡單化。整個種植過程和關鍵數據都可以實時監測,使蔬菜質量得到管控。
阿卡農莊通過會員制的形式,聚集了一批中高端客戶,這其中既有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會員,也有消費能力強的家庭會員。這種會員制服務,企業、家庭及個人均可租用農場的大棚,參與種植和采摘,也可以將自己的地全權委托給農莊管理。農莊提供實時上線的蔬菜視頻和照片,會員可以通過手機,遠程實時監控自己菜地的生產全過程。
在銷售端,與傳統的先種植再銷售不同,阿卡農場通過預付費模式,按需生產,按量定價。這樣既減少了中間環節,也保證了銷路,還免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
經過4年多的發展,阿卡農莊已在全國布局了3個生產基地,600多個大棚,擁有2萬多家庭會員,200多家企業會員。另外,阿卡農莊還推出了O2O鄉村游平臺——村會玩,整合周邊地區農莊、鄉村民宿、農特產品,提供鄉村生活綜合體驗服務。
江宇虹將互聯網的技術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充分應用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實現了互聯網與農業的跨界與融合。
從新農人到新農業
在千萬農民進城淘金,人們擔憂“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之時,卻有一群人逆流而動,主動選擇上山下鄉,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改造著鄉村與土地。
他們,被稱為“新農人”,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認為應該從三個“新”來認識和定義新農人—農民的新群體、農業的新業態、農村的新細胞。
新農人正在成為“現象”。據農業部統計,全國返鄉創業人數累計超過480萬,根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農人研究報告》顯示,阿里零售平臺上的新農人規模已經超過百萬。這種龐大的新生群體以及不斷增長的趨勢或將成為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流力量。
之所以成為現象,這當中有新農人內心回歸鄉村、改造鄉村的理想使然,但更多的是農業風口之下,廣闊市場前景帶來的巨大吸引力。
與傳統農民的單一來源相比,新農人結構趨于多元化,來自包括零售、IT、互聯網、金融在內的各行各業??梢哉f,新農人帶著明顯的跨界特點,這樣職業來源的多元化背景也有利于為農業帶來成熟行業的經驗。
對于急需變革的農村和農業來說,新農人的價值十分巨大,他們在改變農業生產和流通模式、拉動農民創業就業、保障食品安全、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建立新型互聯網品牌等方面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有的用科學理念轉變傳統方式,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有的瞄準農產品痛點,用一根網線對接產銷,促進農民增收;有的尋求農村新業態的空白點,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激活農村發展新動能。
由此可見,在中國,農業的價值正在逐步被發現和重視。農民不再是一種被動選擇的身份,變成了一種新型的職業選擇,而這種選擇往往關乎產業的走向。
產業大佬愛土地
事實上,新農人并不僅限于個體,工商資本、現代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扮演了新農人的角色。
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恒大、聯想……巨頭下鄉,產業大佬紛紛攜資本、技術、人才、資源進軍農業。究其原因,這當中除了農業大發展帶來的產業機遇驅動,也不乏巨頭企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打造綠色、健康農業產業鏈的情懷和責任因素。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直接促進了消費者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的旺盛需求,這也促進了巨頭進軍農業,打造安全、放心農產品并形成產業化發展的腳步。
比如,丁磊、劉強東進軍農業,一個直接因素就是想探索出全新的農業模式,規避令人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吃上放心的豬肉、大米、水果、蔬菜。再比如聯想,2010年柳傳志宣布進軍農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改變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旗下的現代農業板塊公司佳沃集團成立之初,便確立了全產業鏈運營、全程可追溯、全球化布局的“三全”戰略。
事實上,這些巨頭企業在農業領域的諸多實踐,的確為當下的農業發展注入了更多的積極因素,并帶來了活力和啟發。
在生產環節,他們采取專業規模集約化生產,保證合理產量的同時,更追求質量,以此來換取更高的產品溢價。以聯想佳沃為例,其出品的每一顆藍莓,都要經過200多項技術標準的操作或檢測,所有數據在消費終端都可以查詢。這樣的藍莓價格,自然要高出普通藍莓幾倍。
在銷售環節,他們擅長借助綜合資源,實現社會化營銷。比如,網易在“丁家豬”身上安裝了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各種數據。而丁磊為了證明豬肉的安全,更是準備通過直播方式將整個養殖過程公開,提升消費者對豬肉品質的信心。另外,“丁家豬”連續三年出現在世界互聯網大會宴請嘉賓的餐桌上,當互聯網的半壁江山都在吃著他的豬肉時,想不出名也難。
因此,從當前農業發展現狀來看,必須有一批具有資本、技術、人才和創新發展能力的巨頭企業進場,才能真正把產業機遇轉化為市場價值。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農民
中國現有約13.6億人口,農民占比超過60%,農村經濟活力提升的同時催生了一個新的名詞“城歸”。據調查統計,目前“城歸”已經占到4 000萬外出農民工的四分之一。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中國正在悄悄地進行一場人力資本革命,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而新的人口紅利正是來自農村,“城歸”回來后將給農村帶來變化,農民在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以后,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這種人力資本革命,實際在為中國下一步創新做準備。
風口來了,新一輪制度和人口紅利也正在形成。那么,在未來,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農民?
對標農業發達國家丹麥,雖然高度的農業機械化減少了大量人力勞動,但當一個農民并不容易,需要經過五年的學習,并且獲得執業證書才可以成為一名農民。嚴格的職業準入制度,加上現代農業技術的充分應用,使得丹麥成為世界上農業問題解決得最好的國家之一。
推動農民職業化,同樣也是中國農民演進路線的趨勢和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從傳統農民轉變成新型農民至關重要。
從某種角度而言,新農人可以算作新型農民的早期形態和探索者,但他們在海量的農業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態,仍然任重道遠。因此我們需要依靠新農人帶動和影響更多的傳統農民,使其具備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和素質。
具體包括:1.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2.堅持發展生態農業,自覺維護生態和諧;3.重信息、重資源、重互利、重創新;4.具備互聯網思維,品牌意識強,擅營銷;5.善用政策,開放協助,有社會責任感。
中國“三農”的轉型,不是回歸過去,而是面向未來,因此,“人”才是推動農業向信息化、市場化、現代化快步邁進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