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
在P2P租車、O2O打車熱潮過后,分時租車會成為出行服務市場的又一個風口嗎?
從陣仗來看確實是這樣的:悟空租車、綠狗租車、TOGO、EZZY等新面孔不斷擁入;寶駕租車、友友用車等原來的P2P租車平臺也相繼轉型而來;戴姆勒Car2go、大眾Quicar、上汽EVCARD、力帆盼達等傳統車企更攜龐大體量優勢強勢介入。
然而,萬里長征才剛剛起步,友車、車車易行、流幫租車等分時租車平臺卻已成為“先驅”。其他活著的玩家們,毫無例外中短期內難言盈利,皆在燒錢度日,苦苦摸索。
由于瞄準了出行市場需求最大、利潤最高的10~100千米,僅在中國就擁有2億“有本無車”的潛在用戶,分時租車被譽為整個分享經濟的“皇冠”。但是,分時租車也是一個陷阱叢生的“高難”領域。其艱險程度正應了那句話:
不能低頭,皇冠會掉;不能哭泣,敵人會笑。
一十八道坎
分時租車的商業模式用一句話就能概括:車輛隨停隨取,按分鐘、小時收費。
但是,要真正實現這簡單的“一句話”卻并不容易。
目前分時租車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一為站點模式,用戶在站點取車還車;其二為流動模式,用戶可在一定區域內自由取車還車。無論采用哪種模式,都涉及分時租車商業模式的“第一道坎”:停車場地問題。
在站點模式下,分時平臺要承擔高昂的建站費用,即便與停車場合作也需支付停車費;在流動模式下,停車費同樣存在,還可能涉及違章罰款。
綠狗租車副總經理范永躍算過一筆賬:按照北京市的停車位費用計算,1 000個車位一個月的成本就上百萬元。
由停車場地問題馬上衍生出“第二道坎”:續航問題。任何模式都無法保證用戶在續航能力范圍內準確到達站點或加油站。如果采用電動汽車,在國內基礎設施不完備的環境下建設充電樁又會成為“第三道坎”。
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提供了一組數據:對北京市抽查的278個公共充電樁中,44%不存在,29%無法測試,28%未達新國標。
事實上,很多分時平臺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上述三道坎,他們首先需要跨過“第四道坎”和“第五道坎”:搖號、限行。這些工作都屬于效率低下的2G工程,即面向政府。
即便搞定政府有關部門,“第六道坎”也會接踵而至:與車企對接車輛質量問題。尤其是電動汽車,部分品牌尚存電池質量問題,一到冬天就易“熄火”;部分車企還把租賃平臺視為完成電動汽車銷售指標的出口,一個勁地堆壓不成熟的車型。
“第七道坎”到“第十道坎”都是由用戶帶來的:用戶不愛惜車輛造成車輛損傷或衛生問題,違章與肇事問題,無證駕駛問題以及將車輛駛出指定范圍的問題。
比如Car2go,剛上線1個月就有幾十輛車遭遇了擦掛事故。
在初級市場,分時平臺勢必遭遇“初級用戶”。為規避用戶帶來的煩惱,“第十一道坎”成了分時平臺目前迫不得已的選擇:配置規模龐大的線下維護人員,服務剛入門的用戶,但模式開始變重。
事實上,與其他分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不同,分時租車一定是最依賴線下維護人員的。雖然分時租車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自由地選擇泊車點,但是這種自由性將產生一種潮汐效應:熱門泊車點的駐車會越來越多,冷門泊車點的駐車會越來越少,由此產生“第十二道坎”:分時品牌需要雇傭挪車專員,在夜間轉移調度車輛。嚴重時挪車訂單會達到總訂單數的15%至25%,由此又產生不菲的費用。
困難還遠不止于此。
“第十三坎”:繁冗的費用勢必轉移給消費者,降低模式吸引力。
“第十四道坎”:分時租車的互聯網部分至少包括訂單系統、系統管理、計費管理和保修處理。從用戶體驗來看,線上系統整合仍存在較大問題,難度比“美團”“滴滴”困難十倍。
“第十五道坎”:整個模式需要較大的車輛、站點分布密集度及廣度,前期投資較大,一批小玩家撐不到中期。
“第十六道坎”:不同城市不同情況,具體模式存在差異問題。比如在個別地區,用戶根本不喜歡分享的車輛。
“第十七道坎”:中國對分時租車的營運性質仍未定性,未來可能發生類似滴滴的“政策門”。
“第十八道坎”:ofo、摩拜等單車租賃,滴滴等打車服務和傳統的P2P租車,在一定程度上都與分時租車存在競爭關系。分時租車從發展初期開始就勢必遭遇激烈的紅海競爭。
前方猶如洪水猛獸,分時租車美好彼岸的前沿隱現“吃人的旋渦”。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從歐美經驗看,分時租車實現盈利的周期最短為七年。而在中國,玩家們已經做了一些通往盈利彼岸的努力。
其中一種經驗是“城市公關”,規避掉一部分線下固定資產投資。
在上海,因交通壓力較大,汽車保有量較高,政府部門起初更青睞于為單車租賃模式提供便利。但在2014年,上海被選為國際上唯一的電動車示范城市。借助這個契機,EVCARD成立了一家租賃公司,買了一批電動汽車租給嘉定區的政府、企事業單位,成功地“推銷”了電動汽車的城市形象,吸引了政府關注。后來,上海市為分時租車開了綠燈,相關基建如充電樁、停車場地在全市鋪開。
2016年6月,EVCARD與上汽集團車享網旗下的分時租賃公司 e享天開整合,不但獲得充足的車源,更獲得強有力的政策背書。寶馬、江淮、奇瑞也相繼成為EVCARD的合作車企。
相比之下,戴姆勒Car2go顯得更“機靈”一些。
Car2go進入中國的首站意外地選擇了非一線城市重慶。這基于四點考慮:第一,重慶不搖號不限行;第二,地方政府態度開放,給予Car2go極大扶持,不但發放了一批特有車牌,還允許Car2go停放在任意市政公共停車位;第三,龍湖等本地商業地產愿意為品牌調性較高的Car2go提供專屬停車位,以此吸引中高端客流。
最后一點原因:重慶被稱為“山城”,高低起伏的地形限制了單車租賃模式,Car2go減少了一批競爭對手。
另一種經驗,則是想方設法降低人力費用,車耗費用,把模式做輕。
比如友友用車,采取動態調價的機制,鼓勵用戶將車輛從冗余的站點開向缺乏車源的站點。此舉不但減輕了“潮汐效應”,也節約了一部分挪車費用。
有一些分時平臺與代駕公司合作,讓代駕司機在通勤時順路把車輛開回站點,既調配了車輛,代駕司機也解決了通勤問題,實現雙贏。而對于洗車、養護等工作,分時平臺還可以外包給上門養護公司,不必再自己雇傭人員,節約運營成本。
不過,以上手段都趕不上力帆旗下盼達用車所采用的一招獨門秘笈。
盼達用車采用站點模式,車輛分布密度與廣度尚不如Car2go,但前者很可能比后者更早實現盈利。其中一個原因在于,盼達用電,Car2go燒油。基于行業平均成本,電動汽車每千米成本只有0.11元到0.21元,而燃油車至少在0.5元以上。
更重要的原因是,盼達根本不需要大范圍建設充電樁,也無需雇專人調度車輛充電,其使用的力帆330EV電動汽車可以“換電”,3分鐘內即可操作完畢。而其他電動汽車采用充電樁慢充至少需要5小時,挪車時間還未計算在內,用車效率遠遠不及,更徒增人力成本。
憑借“換電”,盼達用車是國內唯一敢叫出“三年內實現盈利”的分時平臺。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若以3年投資周期、新能源汽車補貼后均價9萬元計算,則單車每月成本在2 800元左右;加上充電費、停車費及每天3次的訂單量,一個小時需要60元才能保持盈虧平衡。
然而,盼達用車實際收費只有19元/小時或99元/天——“換電”帶來的效率使力帆單車單日運營時間可以提高到恐怖的7小時,是其他平臺平均水平的3倍有余,剛好踩在業內公認的盈虧平衡點上。
相比之下,燒油的Car2go就要貴得多了,除收取0.59元/分鐘的時間費用,還要加收1.19元/千米的里程費。目前,在兩個品牌共同布局的重慶,盼達用車已經悄悄趕上Car2go,大有后來居上的趨勢。
但是,如果把目光投向10年乃至20年以后,分時租車商業模式的比拼可能又是另一種結果。
黑科技鑄成鐵王座
以未來為期,Google、Uber在分時租車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Google、Uber的格局觀,在于改變車輛使用方式,從更高維度上將分時租車行業分解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現在,實現低速行駛下的無人駕駛,解決車輛的入庫出庫問題。它對分時租車的意義在于,搭配無線充電技術可將站點與充電點分離,實現充電自主管理。
第二個階段,提高無人駕駛能力,可按照用戶要求將車輛配置到指定位置,并可實現一定范圍內的還車。該項技術將徹底消滅分時平臺商業模式的線下冗余,極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三個階段,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車輛可根據目的地規劃路徑,并根據系統的調配來匹配最合適的運營路線。該項技術不但解決了分時平臺商業模式的線上整合問題,更能在很大程度上規避用戶自身帶來的問題。
從某種程度來說,分時租車是無人駕駛、車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最有力的擁躉。而Google、Uber的更高格局,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分時租車領域需要專業的“系統服務商”。
系統服務商不是分時租車的前線玩家,卻又代表領域內下一個創業的方向。
中國車聯網推進聯盟理事長武鎖寧指出,分時租車市場是一個細分的長尾市場,這些零散小量的個性化需求只有通過移動互聯網、車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才能變成可批量開發的市場。但是這樣的大平臺不是每一家都能做起來的,也沒有必要每一家都去做。因此,分時租車市場現在就需要一個第四方平臺,作為分享經濟的業務運營中心、數據集散地、安全管控點;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乃至人工智能,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為所有的分時平臺提供系統服務。
事實上,國內已經浮現出少量分時租車技術服務商,比如目前居于市場領先地位的易微行公司。
易微行采用CAN總線控制技術,實現了對超過240款車的逆向控制,覆蓋85%的燃油車和100%的已知新能源車。其研發的“微租車”分時租賃管理系統,能夠支持車輛管理、車輛調度、清潔等細節性問題,市場已經覆蓋了全國40個城市108家企業。
與分時平臺較純粹的B2C不同,易微行這樣的系統服務商走的是B2B2C2B的路線,類似于美團、去哪兒:第一階段賣技術給分時平臺;第二階段轉化為分時租車運營平臺,為合作的運營商提供訂單服務;第三個階段則會把第一、第二階段積累的大數據用于開發和運營,將有價值的部分賣給汽車企業、商圈、醫院等各個領域,完成向一家大數據服務公司的轉變。
從某種程度而言,BAT或手握重金的滴滴做系統服務商似乎會更得心應手一些。但是基于汽車行業的高度復雜性、專業性,向互聯網+挺進的傳統車企,如戴姆勒、寶馬、大眾在事實上占據著前置位置。
2016年11月,大眾注資分時平臺首汽Gofun出行,向“智能化交通解決方案提供者”邁進。最新的動作是,Gofun與如家酒店展開數據連接,將新能源分時租賃服務注入商旅住宿行業,“酒店+出行”為商旅人士提供集住宿、自由出行為一體的一條龍商旅服務。
手握黑科技的模式攻堅力量,分時租車市場真正的較量可能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