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聯弛
編者按: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為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切實履行“研究、指導、服務”的工作職責,進一步強化市級教研部門對全市教研工作的頂層設計、規劃、指導和評估作用,凝聚市、區(縣)、校三級教研力量,加強學科教學教研團隊建設,重點研究課程教學改革前沿問題,培養學科名優骨干教師,抓好全市教學研究智庫建設,發揮先行研究、交流研討、示范引領的作用,使學科工作室真正成為教育行政決策咨詢的平臺、課程教學問題研究的平臺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從2016年年初開始,由學前教研部、小學教研部、初中教研部、高中教研部、電教信息部、藝體教研部、德育教研部、職成教研部、民族教研部共9個教研部門牽頭,吸收了近600名成員,組建了52個學科工作室。他們對學科工作室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以學科教研員為導師,部分兼職教研員、學科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組成研究團隊。各教研部主任是學科工作室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各學科教研員是本學科工作室的導師,也是工作室各項責任的承擔者。學科工作室以提高教師的整體專業化水平和指導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為重點,以提高教研員的教學評估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評估能力為目標,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技能為核心任務,以解決問題為著力點,不斷推進教研工作的轉型發展。按照“邊工作邊研究,以學習求發展”的工作路徑,幫助教師解決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團隊合作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學科工作室成立之初,積極研究制訂建設方案、研修計劃、管理制度和考評標準等,為學科工作室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按照中小學教育智庫建設的思路,工作室從課程教學改革的6大領域中,精選了11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分學段進行研究,形成了學科工作室問題研究報告,我們選編了其中一部分,供大家借鑒。
如何指導學校和教師整體統籌各學段各學科各環節,促進育人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上的有機銜接?
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第一次正式引入生活化課程,在培智類特殊教育學校中設置“生活語文”“生活數學”和“生活適應”學科。生活化課程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求,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對于提高智力障礙兒童的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生活化課程缺乏相關課程資源的支持,各特殊教育學校在實施過程中基本是以校本狀態呈現,在學生基礎能力評估、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策略應用、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缺乏規范。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隨意性大,缺乏系統教學計劃安排,出現教學內容重復化,教學方法差異化和部分內容缺失等現象。為此,特殊教育工作室全體成員在認真剖析現狀的基礎上,就如何指導學校和教師整體統籌各學段各學科各環節,促進育人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上的有機銜接的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并形成培智類特殊教育學校生活化課程實施的指導意見。
一、生活化課程目標
生活化課程通過主題教學活動,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識,掌握必備的文化基礎、適應性技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生活適應和社會適應的能力及良好的品德,成為適應社會生活的公民。學段目標的確定以健全人生活必須能力為參照。橫向以從出生到成人,成長過程中每一年成長必備能力為坐標,縱向則以從晨起到入睡每一天必備的基本生活能力為線索。在此坐標系內選擇學生發展點,并結合學生能力基礎,本著循序漸進、螺旋遞進的原則進行目標分配。在八大主題(即快樂家庭、交通出行、環境保護、常用物品、快樂成長、社區生活、健康生活和休閑娛樂)指導下,目前梳理286個教學分目標。系統的目標制定,為教師教學提供依據,降低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和目標確定方面的難度,避免重復和疏漏,更加確保學生能力的逐步提高。希望通過每一個目標的達成實現將智力障礙兒童培養成為“能生存 會生活”的人的總培養目標。
二、生活化課程各學科之間的協同關系
目前,各特殊教育學校在課程實施方面大部分采取的是分科教學的模式。因此,本意見在尊重各學校管理權利的前提下,建議采取同年段學科間集體備課的形式,實現相同目標引領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之間的分步與統一,以促進目標的快速、穩定達成。智力障礙兒童受生理能力限制,在知識接受的速度和廣度方面明顯滯后于健康兒童,尤其是由知識到能力的內化和遷移的過程,很難依靠自身來完成,這也就意味著特殊教育盡量要給學生提供完整的,易于獲得的生活經驗。因此,在集體備課過程中,要以生活適應學科目標為核心,“生活語文”和“生活數學”兩個學科要分別從學科能力基礎構建的角度給予教育支持。在教學文本、教育策略等方面既要保持高度一致,又要相互支撐。教學任務結束前,還要通過生活或者社會實踐的方式對學生所學知識和獲得的能力進行整合,并通過教學延伸和家庭指引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由獲得到精熟并能夠熟練應用的過程。例如:打電話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項基本能力,根據智力障礙學生的能力發展過程,將其預設為三年級的培養目標。生活化課程的三個學科在備課的過程中,總目標是培養學生打電話的能力。但是各學科教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課時任務,目標排序和教學策略也有所不同。打電話需要具備認讀、記憶電話號碼,會撥打電話號碼,能記住家人的電話號碼,電話接通后的溝通等四個基本能力。為達成以上四個目標,各學科間在教學策略上盡量保持一致,教學內容要考慮相互之間的遞進性。具體課時目標如下:“生活數學”學科將完成正確認讀、記憶電話號碼的目標;“生活適應”學科將完成撥打電話號碼、電話接通和結束的判斷等目標;“生活語文”學科則借助生活事件,對學生溝通與交流能力進行培養。這樣,學生在生活化課程整合的引導下,既能學習到相關的學科知識,又培養相關的生活能力,這樣可以降低智力障礙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轉化難度,更加有利于學生發展。
三、生活化課程的實施建議
生活化課程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課程定位和課程理念集中體現了培智學校課程的核心價值,是培智學校生活化課程設計、教材編寫以及課程實施和評價的基本依據。目前,培智類特殊教育沒有統一的教材供各學校使用,但學生的成長又刻不容緩。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能力成長的基礎與發展的需要,從學生終生發展需求出發,科學合理地設計培養目標。在目標達成過程中,要注重整體統籌各學段、各學科、各環節,促進育人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上有機銜接,幫助智力障礙學生更為快速、容易地獲得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