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昊
【摘要】《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要想了解《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可以從歷史記載角度,來了解不同時期歷史人物的塑造過程。作為一名高中生,本身就對《三國演義》這本書很感興趣,更想了解這部書是如何從歷史記載轉化為通俗小說的。本文通過對《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外形等方面的塑造,從歷史角度對《三國演義》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歷史記載;通俗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因為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一名面臨高考的高中生,在繁忙的學習中更是抽出時間來看這本書。書中許多的人物、情節都很吸引著我,更是通過歷史角度,對這本書如何從歷史記載轉化為通俗小說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以下的分析,使更多的人喜歡閱讀《三國演義》。
一、以曹操為代表的人物性格塑造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是個典型人物,其自身是個反派人物,在民間關于曹操的形象一直就不好,不受人愛戴。其成為反派,主要是由于其人物性格在民間已經有固定的形象,很難改變。曹操本人的確是個有智慧的人,我們也經常讀到過曹操的一些故事,比如說夢中殺人、望梅止渴等故事,從中知道了他是一個善于運用計謀的一個人。而其在政治生涯中,為了達到目的也是不擇手段的,也許在那個時期運用手段是生存的方式,但從我們今天的社會角度來看,曹操的謀略就被轉化為陰謀詭計,也就導致對曹操這個人物的印象為一代奸臣。比如說在呂伯奢的故事中,在曹操逃亡時,作為曹操的故人呂伯奢幫助了他,曹操卻反倒殺了他的家人,這充分反映出了曹操忘恩負義、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但是在《魏書》中解釋了曹操殺害呂伯奢家人的原因,是由于呂伯奢家人想要害他,他才進行反擊的,這只是從另一個角度敘述的,對于其真實性也無從考究。到了西晉,在《世語》這本書中就著重的講了曹操的人物心理。曹操這個人物的主要心理活動是總認為別人要加害自己,自己必須要先下手。又經過了一段時間,在東晉時的《雜記》里就記載到曹操奸詐的人物形象,其“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觀點,人們記憶較為深刻。隨著歷史的推動,有關曹操的事跡記載更加詳細,而圍繞曹操的有關故事也出現了變化。
針對剛剛提到的呂伯奢的故事,在《雜記》和《世語》中分別作了不同的闡述,但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更是將兩者結合起來,轉化為曹操不僅殺害了呂伯奢的家人,還將呂伯奢也殺害了。而在三國演義中也將《雜記》中對曹操的評價轉化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并成為了曹操的座右銘,這句話也被廣為流傳,知道《三國演義》的都能說出這句話,但這樣也使得曹操真正的成為了反派人物。另外,曹操也被后人看成是大漢的對立者,他在《漢晉春秋》中提倡以漢為正統,以至于信封道統的儒家,也將曹操視為了漢賊。再加上曹操這個人作惡多端,不僅其言論不符合儒家的思想,還殺害了儒家的一些學士,使得儒家對曹操這個人物更加痛恨。在書中就具體提到過反對曹操這一思想主張,這一觀念也深得人心,編寫三國演義的一般以士人階層為主,這些士人更是將曹操看待成反面人物。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對人物的記載情況也不同,針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將人物進行了多樣化的描寫,以曹操這個人物為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其人物性格也是不一樣的,雖然曹操最后是奸臣的形象,但也不可磨滅其對當時朝代的貢獻,使其塑造為如今通俗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外形塑造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來備受人們的喜愛,根據這部著作,改編的影視作品也有很多,可見其影響力之大。《三國演義》中有許多人們喜愛的情節,比如說空城計、圍魏救趙、草船借箭等,都成為了經典情節。但《三國演義》畢竟是部小說,其也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下改編、加工而成的,從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到明代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塑造出了不同的歷史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除了有曹操,還有典型人物諸葛亮。諸葛亮在初次登場中就是一副道士的打扮,樹立了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形象,這一形象也成為了許多讀者心中的形象。在《世說補》中提到過諸葛亮的外形,這也是唯一一次描寫諸葛亮外貌,在其中記載了諸葛亮手拿毛扇的形象,展現了其儒雅的風范。羽扇綸巾在之前是形容周瑜的,后來才用在諸葛亮身上。在魏晉時期,道家思想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想,在那時毛扇是名士的必備品,到后來,毛扇、葛巾等成為了道士們的裝備,而且諸葛亮有一段隱居時期,后人更是將諸葛亮視為歸隱之士。到了唐代,那時佛教盛行,僧人經常用民間的小故事來傳送佛經,這其中也有三國的小故事。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孔明將死讓手下人用鏡照其面,使得魏國不敢輕易造反,這里著重突出了諸葛孔明的深謀遠慮。到了元代,在《三國志平話》中,將諸葛孔明的形象更是神化,將其夸大為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最后在《三國演義》中,也出現了諸葛亮借東風、受錦囊等這樣的小故事,到了這部書中,諸葛亮已經被刻畫為神人,而羽扇綸巾也成為了諸葛亮的形象標志。
三、虛構人物的塑造
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人們熟知的情節,比如說連壞計就是其中的經典情節。主要是講通過美女貂蟬來挑撥董卓、呂布之間的父子關系,最后呂布殺死董卓的故事。在這個經典故事中,人們對貂蟬很是熟悉,作為四大美女之一,其不光是有美貌,還是個有情義的人,在危機時刻更是以智取勝,成為了連環計中的重要人物。但在史書上并沒有記錄貂蟬這個人物,在正史中只是說呂布與董卓的關系一直不好,呂布是在與他人的密謀下才殺了董卓的。后來在《三國志平話》中,說是貂蟬原本就是呂布的妻子,對于貂蟬這個人物是否真實存在也無法考究,總的來說應該說是文學當中的虛構人物。對于貂蟬的最后結局也沒有記錄,更多的是留給人們自主的想象空間。在民間有說貂蟬最后被關羽殺害,也有人說貂蟬最后出家。不管怎么說,在《三國演義》中將貂蟬設定為王允的養女,刻畫的貂蟬是為漢室犧牲的貞女形象,也使得貂蟬在后人的眼中具有忠烈的形象。
四、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三國演義》中人物性格、外形等方面的塑造,來解讀《三國演義》是如何轉化為通俗小說的。這種民間故事往往就是通過歷史發展,層層演變過來的,許多的歷史記載不能被鑒定真假,但是想要通過民間故事來吸引人們去閱讀,就是需要這種通俗的文學塑造方法,可能與小說的歷史真相之間會產生一定的距離,但這也正吸引了我們去研讀《三國演義》,并將其不斷的推廣,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擴大其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目田菌, 子夜黑貓. 略談《三國演義》的形成——歷史記載如何被塑造為通俗小說[J]. 中學生百科, 2016,Z2(01):85-87.
[2] 黃 晉. 《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的傳播與影響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12.
[3] 宋 嵩. 發現與重讀20世紀80年代“被遮蔽”歷史小說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014.
[4] 韓春平. 傳統與變遷:明清時期南京通俗小說創作與刊刻研究[D]. 暨南大學, 2008.
[5] 許道軍. 歷史記憶:建構與模型——中國現代歷史小說類型研究[D]. 上海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