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大數據開始蔓延至各個領域,對新媒體的影響比較明顯。目前,新媒體已成為高職院校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它對校園文化功能有哪些影響?本文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環境的特征,以及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帶來的問題及挑戰。
關鍵詞 大數據 高職院校 新媒體 校園文化
1大數據對文化傳播的影響及特點
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給出的定義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1.1大數據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大數據對傳媒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其實,不僅傳媒行業會受到大數據帶來的影響,大數據也對傳媒學術研究產生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在大數據環境下,理性假設的前提遇到了挑戰,大數據技術極大地減少了受眾搜索信息的成本,受眾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決策所需的各種信息。
1.2大數據的4V特點
(1)規模性(volume)。指的是數據巨大的數據量以及其規模的完整性。實質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數據的數量級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數據具有完整性。
(2)高速性(Velocity)。主要表現為數據流和大數據的移動性。高速性要求具有時間敏感性和決策性的分析——能在第一時間抓住重要事件發生的信息。
(3)多樣性(variety)。指有多種途徑來源的關系型和非關系型數據。利用大數據多樣性的原理就是:保留一切你需要的對你有用的信息,舍棄那些你不需要的;發現那些有關聯的數據,加以收集、分析、加工,使得其變為可用的信息。
(4)價值性(value)。體現出的是大數據運用的真實意義所在。其價值具有稀缺性、不確定性和多樣性。
2大數據時代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在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互補、相互融合兩者之間并不是相互排斥、此消彼長的關系,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二者融合是其發展的必然方向,單一的媒體在大數據時代將失去竟爭力,大數據時代需要的是多種傳播手段綜合運用的媒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可以使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廣泛,可以增強其有效性和及時性,可以使新聞信息更加迅速、便捷的傳播到更廣的范圍。
3新媒體對高職校園文化的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以高校師生以校園精神為底蘊、以新媒體條件為依托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由師生共同創造和享有的群體文化。
3.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傳播媒體的劃分
按照發展的順序來劃分,高職院校傳播媒體可分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統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橫幅、海報、宣傳欄、黑板報等,高校新媒體主要是基于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腦終端和4G智能手機終端,包括校園網、校園論壇、校園貼吧、社交網站、微博、人人網、QQ、微信以及各類應用軟件、手機電子書、手機視頻軟件等。
3.2新媒體環境的具體特征
新媒體環境是相對于傳統媒體所形成的新的人際傳播環境,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和人際互動所形成的氛圍。具有以下特征:
(1)資源的豐富性與共享性。新媒體傳播的高效率與低成本,促進信息幾何數式增長,新媒體的兼容性,促進了多媒體融合,向受眾提供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與動畫等一體的信息。新媒體在提供豐富信息同時,其便捷的獲取方式也實現了信息的全球流動與共享。
(2)時空的虛擬性與無限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逐漸構建出趨近于真實的虛擬環境與時空界限,用戶借助新媒體無處不在的觸角進行聯系與溝通。新媒體環境打破了時空限制,憑借終端可以隨心所欲的虛擬現實生活中的場景,盡享交友、娛樂、購物、學習之樂趣。
(3)交往的互動性與便捷性。新媒體的個性化與大眾化,釋放了個體話語權,無論是權貴還是草根皆可通過手機、互聯網、微博與論壇等闡述觀點、評論與心情,受眾也能直接參與到信息發布者互動中。新媒體傳播滿足了人們多樣化需求,他們借助QQ、微信、手機、聊天室等實行即時交流探討。
(4)傳播的開放性和時效性。依托數字技術新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加上新媒體時代的“自媒體”現象,用戶往往能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在第一時間予以公布,常常在傳統媒體還未察覺或做出反應前,給予相關事件的真實資料和第一手報道,能使公眾獲悉最新進展。尤其是手機這種新媒體形式小巧便捷,通過短信、通話以及網頁瀏覽等方式,加速事件的擴散和傳播,大大節約了傳播時間與成本。
4新媒體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問題和挑戰
新媒體的出現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新的途徑,帶來了新的活力不可否認其對當代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影響,但其傳播特點決定了對其在監管、掌握方面的難度,給當代高校校園思想文化建設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
4.1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自由性,加大了校園輿論導向的難度
傳統媒體環境下,各種信息經過學校宣傳部門、傳媒人員和教育工作者的嚴格把關,保證了主流文化的主導性。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在接收、發布、傳播信息方面有很大的自由,也更為隨意,校園內發生的各種事情和信息傳播更快、更為透明。一方面它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容,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更多更豐富的信息,極大的滿足了師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各種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違社會公德和個人道德修養的暴力、黃色、迷信信息等網絡垃圾,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辨識力不高的大學生而言,不易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自由便捷的特點給高校校園輿論的引導加大了難度。
4.2新媒體的依賴性,弱化了群體間的交流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新媒體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在校大學生大部分人至少擁有一臺可以觸屏上網的手機,超過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擁有一臺電腦。新媒體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很多學生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上,不管在體息時間還是參加各種活動的時候,每個學生都是抱著手機、電腦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獲取信息都懶于動腦思考,嚴重依賴新媒體。這樣的學習、生活方式嚴重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嚴重違背了人類交往的社會性原則。學生一旦回歸現實,則會手足無措,造成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蛻化,導致心理形成封閉,極易形成交往心理障礙。
5如何進一步優化校園新媒體文化環境
5.1利用新媒體技術,把控好校園信息傳播
運用技術手段,主要是建立防火墻,在內部網和外部網的界面上構筑信息海關,使所有內外連接都要強制性地接受信息海關的檢查過濾,從而堵截有害信息進入通道,達到凈化網絡空間的目的。落實校園網實名制和IP地址的追蹤驗證堵截,使管理者能第一時間掌握不良信息的網絡地址和發布者并堵截有害信息的擴散。
5.2建立配套的校園新媒體管理制度
為防止垃圾信息的侵入、病毒的傳播和黑客行為的產生,規范網絡行為主體,形成良好的網絡環境,高校應建立和健全一套特殊的管理體制,如信息發布審批制度、校園網管理、檢查、值班和匯報制度以及崗位責任制等,對不良信息進行嚴格審查,防止青年大學生不法行為的發生,確保校園信息安全和大學生理智上網。
5.3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控與引導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日益成為影響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力量。高校網絡輿情作為反映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晴雨表,對于掌握突發事件動向、預警群體性事件發展、維護高校輿論穩定有著重要作用,因而要重視對網絡輿情的監管。
參考文獻
[1] 李黃石.新媒體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價值工程,2014(33).
[2] 汪長星.解析高職校園文化的定義及內涵[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3] 陳義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 倪逸之.大數據時代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發展困境與趨勢[J].新聞世界,2014(10).
[5] 黃小蘭.高校校園新媒體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5.
[6] 黃堅平.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