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麗 周大帥
摘 要 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受地域、當地經濟、民族文化的影響,進入大學之后,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漢語的溝通交流、英語的學習和運用等。本文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存在的學習實際困擾出發,分析造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及其原因,并結合實際提出改進方法。
關鍵詞 少數民族學生 高等院校 學習困難
0引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優秀的大家庭。在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邊疆地區,由于環境、地理、人文、歷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校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例如漢語的溝通交流、英語的學習和運用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作為少數民族青年中的優秀群體,正確引導他們把握大學中的學習機會,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有利于其未來生活和發展,有利于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分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及原因,旨在為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提出針對性的策略措施,進一步推動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
1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學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學習群體,他們從小生活在以本民族語言為主的語言環境,從而使他們更愿意用本民族語言交流,因此文化氛圍比較特殊。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少數民族聚集和教育欠發達地區,在進入大學之前,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有限,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了他們大學中的學習更加困難,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在中學階段基本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學習和交流,進入大學以后在學習方面普遍感到非常困難,學習積極性不高。加上授課教師多為年輕教師,缺乏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單一,又存在語言溝通問題,導致少數民族學生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1.1民族性
民族性包括語言、信仰、性格、文化和生活習俗等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大都是生活在本民族集居的地區, 深受家庭、宗教信仰和傳統觀念的影響 ,對本民族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強烈的愛,同時也維護著本民族的一切利益,渴望這一切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與認可。這就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本民族的角度去觀察社會,以本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去看待社會上出現的問題,這些都會導致他們在思想、道德、政治意識和行為上和其他同學存在差異性。
1.2骨干性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各民族中的優秀人才, 他們大都來自西南和西北邊疆的民族地區,是國家的棟梁,本民族的精英,進入高等院校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備將來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建設事業服務。在大學期間,他們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了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他們將作為傳播文化、科技、友誼和使命的橋梁,為本地區和國家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1.3復雜性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落后,很多地方是全民信教,宗教氛圍濃厚,宗教意識和宗教活動頻繁,宗教影響和制約著信教群眾的思想和社會生活。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比較閉塞落后的草原牧區或山區農村,受家庭、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較重。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意識影響和制約學生自身的發展,過分強調本民族的特點和利益難免步入偏執、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中。一些人往往被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意識蒙蔽雙眼,最終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具有其特殊的復雜性。
2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困難及原因
2.1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
因為生長的地理條件、社會環境、文化習俗等的不同,少數民族學生在個性、認知方式、學習動力等方面都有許多差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學生在思想交流方面存在著文化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表達方式,直接導致了交流時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尤其體現在漢語和英語的學習上。
2.2各學科文化基礎相對較低
少數民族地區基礎階段文化教育都比較落后。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環境、接觸的語言環境不同,造成了漢語水平的極大差異,來自農村牧區的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較低。特別是擁有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生,其漢語知識相對薄弱,導致對理解數學語言造成極大的偏差,而漢語和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具較大差距,學習缺乏信心,學習效果不佳。
2.3課程資源和教學方式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首先,專門為少數民族學生培養師資的院校極少,英語教師中絕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英語教師極少。再次是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研究和教學的特殊性探究很少,僅停留在應付教學的層次上。多年以來,民族地區的部分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材及其他輔助教材、教學手段沒有針對性,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現在高校雖然針對民族學生都制定了專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但是在授課方面主要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主,對學生來說只是“接受者”而不是“參與者”,這樣的情況在數學課上表現最具突出,在有限的時間里講解的內容多,信息量大,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消化。這些在無形之中都影響或者阻礙民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針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幾點對策
3.1加強語言和基礎學習
針對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來自偏遠農牧區,在大學階段要給他們創造一個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模式,提高其漢語水平,進而促進學生對其他科目的理解和學習。由于受本民族語和中學教學質量的影響,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在英語的語音、語法學習方面存在困難,在數學和其他科目的學習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和鞏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在講解的同時讓學生多練習,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3.2消除心理障礙,激發學習動機,學會自主學習
由于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來自山區或牧區這些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差,性格內向,對自己沒有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要在課堂上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鼓勵他們發言,不時予以肯定及表揚,幫助其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只有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大學的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增強學習效果。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大學階段,學會自主學習更是重中之重,可以通過多媒體和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自學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必須學會學習”己越來越成為普遍的共識。少數民族學生是大學里較特殊的一個群體,由于種種原因在他們身上不乏存在自卑心理、封閉心理、逆反心理等。學生首先要樹立自主學習觀,所謂自主學習即“主動地、有主見地學習”。此外,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積極的競爭意識,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學習信念,明確自己學的習目標,努力學習,積極進取。
3.3改進教學方式,豐富課程資源
大力推進雙語教學進程,編寫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教材和教輔材料,以豐富學生課余時間的閱讀,逐步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漢語理解能力,為后續學習其他大學課程打下堅實基礎。針對不同的少數民族學生要因材施教,選擇教學經驗豐富、善于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民族學生的教學任務,及時引導學生消除學習的畏難和焦慮情緒,給予鼓勵和肯定,使他們逐步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結論
少數民族學生擔負著民族地區擺脫貧困落后,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教育、文化的重任,高校學習對少數民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以及參與社會競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斷提高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韓曉峰.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1.
[2] 杜萌,馮建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通用語學習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5):24-28.
[3] 馬志輝,曹香蘭.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障礙和對策[J].高教視野,2014(23):11.
[4] 杜宗蔚.小議新疆地區高等院校少數民族學生在外語學習方面的困難及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11):155-156.
[5] 張潔.西北少數民族英語教學的困難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4(7):83-84.
[6] 古拉依木·阿克木.新疆和內地的新疆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狀況對比研究[J].中國市場,2013(17):108-109.
[7] 原一川.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和動機實證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