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哲妮
【摘要】平凡的世界真實的記錄著那段改革開放浪潮中的點滴變化,這改革的喜悅帶給每個人的是生命最初的渴望,是歷經苦難后的輝煌。它將人生百態最真實的呈現給我們,并以此昭示世人,只有歷經困厄,深邃理解生活的人才會在精神上無比強大。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真情;苦難;勵志
主人公孫少平,是一個高中畢業的毛頭小伙,他生長在一個六口之家,父母兩人,一個哥哥孫少安,姐姐春香,妹妹蘭香。人口的重擔使得家中一貧如洗,哥哥為此在13歲就放下學業參加勞動,全力供應弟弟妹妹上學。這是一種無言的犧牲,也是無奈的選擇,家中的老大無論何時都是年少時照顧弟妹,在父母年長的時候還要撐起這個家的角色。不過,恰逢時代變遷,改革開放的浪潮使得有理想有抱負的哥倆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家庭貧困的現狀,妹妹則憑借著自己的學習走出了大山,開拓了新一片天地。這是時代的紅利,這是奮斗者的凱歌,這是平凡世界中書寫的獨特人生。
一、“真情,讓少年溫暖”
故事開始于1975年,此時的孫少平是縣立高中的一名學生,在距家六七十公里的地方讀書。日常飲食住宿都在學校解決,高中的菜品實行的是甲、乙、丙三個標準,自然甲是最好的,吃白面,頓頓有肉,丙是最差的,吃高粱面饃,清湯寡水。大部分農村孩子吃的是乙菜,但孫少平是連丙菜都吃不起的孩子。然而,對于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他來說,如果連書籍也沒有,就猶如黑暗中缺少了光亮。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貧困虛無時重要的精神食糧。正是書籍,讓孫少平這樣一個貧苦出身的孩子有了和世界交流的機會,在孫少平在縣城做工期間,田曉霞每月的《參考消息》和那一本本散發著理想主義光輝的書籍燃起了他對生活的渴望,知識的豐富也使得他贏得了田曉霞的尊重乃至愛慕。田曉霞是副縣長的女兒,算得上是大家閨秀,然而身份的懸殊并沒有阻隔兩個人友誼的傳遞,甚至顯得更具真情。
孫少平在南關外柴油機場做工時,一個人住在漏風的房間里,鋪著一床破舊不堪的被褥,當田曉霞陪著孫少安來找他時,就不知不覺中默默的將一床嶄新的綠地白花的被子給他備上,生活的溫暖就在那一刻從心底升騰,被人關愛的感覺竟是如此的奇妙。在少平的成長中,還有一個特別要好的小伙伴——金波,兩人從小生長在一個村,又一起上學到高中,兩個人的妹妹也在一起上學,而且十分要好,兩個家庭就這樣緊緊的連在了一起,金波的家庭相對少平來說較為富裕,于是他就力所能及的幫助少平,偷偷給他飯票,幫他出氣,用自行車帶他回家,金波的所作所為處處透露著朋友般的細心與體貼……
除此之外,在孫少平的一生中,煤礦班長王世才一家更是帶給這個異鄉少年有如家一般的溫暖。一次借醋的機會,使他和王班長相識,后來通過煤礦工人內部的考試,他成為了王班長的徒弟,這又使得他和王班長相知,獨在異鄉的孫少平在王班長家中感受著這份幸福。真情可貴,簡單為美,在物質匱乏的七八十年代,人與人之間最真切的情感為少年,為曾經的我們帶來了多少渴望奮進的動力。
二、“苦難,讓少年成長”
“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難,又有多少甘甜。”孫少平在結束教師生涯后決定要外出闖蕩,于是他只身一人就投入到了小工的行列中去。在做工初期,他只能干最為粗重的體力活,幫箍新窯洞的人家搬磚,一百多斤的磚要從打石場背到半山坡的窯洞,粗糙的石頭在這個少年留下了道道傷疤,手指也在不停搬動石塊的過程中被刺得鮮血淋漓。這是開始,是一個外出闖蕩的人最難熬的階段,繁重的工作量使得他像牛馬一般消磨了疲倦。然而,經歷了這次的“鍛造”,孫少平以后無論面對再怎么惡劣的情況都能輕松應對,生活的苦難并沒有讓倔強的少平低下頭,而是更深刻的讓他成長著。歷經過苦難的人總是能夠更加深刻的意識到生活的本原,無論是從別人都覺得辛苦的帶夏令營還是大牙灣的黑暗的礦井生活,他都在這艱苦的條件中報之以歌。他所經歷的是一種財富,就像是深深扎根于土地的參天大樹,它的根總是需要在暗淡無光的土地里深深埋藏著,在,成為樹的驕傲。這是苦難帶給一個人的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下鄉經歷》也寫道:“基層的艱苦生活,磨練了一個人的意志。而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戰的勇氣,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處驚不變,克難而進。”這應該成為我們成長的思想源泉。
三、“奮斗,讓少年蛻變”
因為渴望,因為愛情,因為向往,孫少平不拘于鄉村的安逸生活,只身到縣城里打工,以期實現自我的經濟獨立。因為渴望,他在干小工時仍然不忘記讀書,從知識中汲取甘露。因為愛情,他在每天超負荷的礦井工作之余,仍然苦學數理化,為的是有一天可以正式考入煤礦系統,成為一個有國家正式身份的工作人員,這樣才可以和他那在省報工作的愛人一起過他們將來的希望的生活。奮斗,讓少年被溫柔以待,讓他從一個涉世未深的伢子,蛻變成了一個可以撐起整個家庭的男子漢。
史鐵生曾經說:“從不屈中獲得驕傲,從苦難中提取幸福,從虛無中創造意義”。縱觀《平凡的世界》一書,少平少安以及蘭香這一群人,無不是從不屈于貧困生活的渴望中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家族的驕傲,無不是從灰暗的磚窯,以及繁重的學業中去感受關愛的幸福;他們從破敗的小屋走出到建立起村中最嶄新最亮麗的磚帽大窯,這樣的經歷又何嘗不是在頹圮的黃土地上創造出了生活的意義。他們是生活的勇者,是困厄處境中不屈的都是,是光芒,亦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