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信體小說的文體特征主要包括第一人稱敘述、仿真性、自傳性。書信體小說具有善于刻畫人物心理,以情動人的優點。但是其自身固有的特征,極易導致文章情節流于直白,內容過于重復和冗雜等問題,書信的靈活性以及應有的功能反而被影響,因此探索如何靈活運用書信體進行文學創作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書信體;小說;文體特征
一、文體特征
書信體小說最突出的特點為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角度。第一人稱敘述非常適合小說的抒情性特征和心理描寫的特征。以歌德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小說》為例,全文采用了第一人稱書信體的形式,包括一百多封書信及部分日記。第一人稱的講述口吻更能抒發隱含作者的創作意圖,更適合于文中進行大量的心理描寫;文章用第一人稱主人公敘述中的回顧性視角(外視角)開展,以細膩,哀傷,深情的筆調完成了多封信件,每封信件都展示了主人公維特的內心世界,敘述者也僅僅說出某個人物知道的情況,閱讀每一封信件,讀者就像是化作了維特的眼睛一樣看著自己的變化。這二者使作品產生了非凡的藝術魅力。
真實性。因為書信體小說只能以第一人稱“我”這一種角度講述故事內容。那么塑造形象,寫人敘事就都是以“我”的親身經歷,親眼見聞展開,容易使讀者感到親切,增加真實感。這使讀者很容易將自我代入與文本中,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文本內在地包含著虛擬的傾訴對象,帶著作者訴說與讀者接受情緒的傾訴關系。最大限度地帶給讀者強烈的真實感、代入感。因為書信體小說講述的是每日每時都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或身邊的個人化的生活,每個讀者都不難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書信體小說是對現實生活中的書信形式的仿制,具有極強的仿真性。如美國文學理論家華萊土·馬丁所言:“幾乎每一種紀實敘事——歷史、傳記、自傳、游記——都產生了一種以之命名的虛構翻版。”
自傳性。人物成為作者的代言人和化身,人物作為敘述主體,其自我言說也就是作者的自我言說,它們是作者自我與個性的張揚。我們在對這一類型的小說藝術形式的解讀中,很難發現其在敘述視點方面有多樣性的創造。如由作者靳凡根據她與愛人及朋友們的通信創作整理而成的《公開的情書》,就是一部典型的具有作者自傳性的作品。
二、文體固有缺陷
情節受限于書信體小說的特殊格式,使書信體小說不善于設計曲折復雜的情節。文本在對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大量描寫,內心世界的刻畫和思想軌跡的追尋中得以進行。我們可以看到,這類小說之所以具有情節弱化的特點,是因為這類小說是按照作家或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流程來安排情節發展、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主題線與非主題線的交叉、聯系,以情感的強度來確立文本敘述結構的頂點。《查令街84號》全書由紐約女作家和倫敦書店老板跨越了20多年的書信往來構成,整篇小說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由于書信體小說的作者使用大量篇幅敘述主人公之間的來往書信,令讀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二人情感的細微變化。這雖有益于作者意圖的抒發,另一方面也使小說流于直白,缺乏動感。由于書信體的特殊寫作形式,使讀者在解讀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時常常陷入困境,導致了小說缺乏完整的故事情節。
這一類型的小說文本多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且主人公多是被塑造成敏感的、神經質的性格特征,這就內在地制約著文本結構的跳躍。《公開的情書》中,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性格方面都具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如老邪門,他一面宣稱要“沖破宗教教義、偏見和各種傳統觀念”,一面又用救世主的口吻說教。他的某些思想說教帶的上世紀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色彩,輕視群眾,輕視婦女。作者對于正面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缺陷,特別是對于老久和老邪門這兩個主人公的某些狂誕言論態度比較模糊,使文本主觀色彩過于濃重,從文本內容的層面上制約了文本結構的發展。
三、新的探索與嘗試
為避免書信體小說藝術表達上的種種不足之處,作者嘗試著將書信與文本結合起來,創新多種不同的體裁形式構成非純粹的書信的小說。穿插書信敘事方式進入文本內部,既能規避書信體小說文體所固有的局限性,又能使文本敘事靈活多變,在同一篇作品中變換各種敘事角度、敘事方法、形成文本內部獨特的結構。這種非書信文體中穿插出現的書信,能夠打破文章原本的格式和結構,不同于文本原本的排版、字體、格式,能帶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閱讀感受。能讓角色獨立“發聲”,出于人物自身的角度陳述心理活動。采用書信體敘事,常常造成情節的不連貫性。讓讀者通過閱讀書信獲得信息,從書信中提取有益于情節發展的因素,從整體把握故事發展脈絡。給讀者的閱讀設置障礙,避免故事成為流水賬,增加文章的可讀性。
更重要的是,書信使小說的謀篇布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于情節發展,故事開展提供了新的角度以及更廣闊的可能。書信記錄的是一定是過去或剛剛發生的事,而不可能是將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書信是追憶過去,追憶往事是一種載體。在現代書信體小說中,作者往往通過使用書信以幫助讀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對情節進行追溯性的敘述。《茶花女》中,敘述者有意省略了瑪格麗特與阿爾芒父親的一次重要談話,導致讀者對于她拋棄阿爾芒的原因產生種種猜疑,直到小說最后,讀到瑪格麗特去世前留下的信,讀者才明白她拋棄阿爾芒的真正原因,從而生發出自己對于瑪格麗特的慚愧之情。這種新穎的寫作形式給予作者多樣的敘事角度和方式,使小說呈現多維立體的真實感,并使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擁有極大的自由度,能不斷的抒發自己的反思。從讀者的角度看,倒敘的信件打破了小說單一的文體形式。帶給讀者以全新的感覺,并使情節的轉折更易于讀者接受。借用第一人稱的角度,讀者在閱讀中更容受到主人公做出判斷和抉擇的內在考量。
體裁對文學活動的規定性具體表現在,它一方面規定著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角度、理解深度;另一方面也呼應著讀者的閱讀期待,作為一種標志,預示著作者在作品中得到滿足的方式、效果和范圍。而作家在體裁的創新中尋找提供多種敘事角度的方式,使文本具有多種敘事方式的兼容性。通過不斷轉換讀者閱讀視角而使情節變幻多姿,為文章增色,產生多種不同的審美效果。既能保護書信體的靈活性與情感表達的深入性,又規避了書信作為一種普通敘事方式在文學作品中的單調性及行文結構內容上的限制性。
【參考文獻】
[1] 錢雪琴. 中國現代日記體、書信體小說研究綜述[J]. 揚州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10(4):57-61.
[2] 趙 星. 《傲慢與偏見》中書信的藝術價值[J]. 理論導刊, 2008(1):126-128.
【作者簡介】
陳琦(1997—),女,內蒙古哲里木盟人,山東大學文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