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新
【摘要】這些年經常會遇到面對繪畫或一些其它門類藝術有些人對著作品說“看不懂”,現想就這一現象來解讀一下為什么人們常把“看不懂”掛在嘴邊?怎樣或從哪個角度入手去分析和如何著手去解決“看不懂”這一現象,從而使人們意識到在生存的坐標上如何不斷去校正自己的行為方向,不斷發現新的風景尋找到新的幸福所在,這樣才能使一個人不斷延續和完善自我生存的意義。
【關鍵詞】看不懂;既有經驗;藝術審美;藝術認識;藝術的作用;審美標準
這些年經常會遇到面對繪畫或一些其它門類藝術有些人對著作品說“看不懂”(這里我們著重探討一下繪畫藝術),好像還不在少數,這里多數是從事同藝術不相關行業或對藝術了解不多的人,但其中也有一些曾經涉及藝術或受過初級藝術教育的人,那么怎么理解看不懂的問題呢?這里基本可分為兩種狀態的人。首先第一種人是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充滿渴望可由于相應知識的匱乏很難同藝術作品產生相應的共鳴但又想了解看不懂后面的所以然,這部分人的求知欲是誠懇的態度,想通過學習來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達到一個對新事物的認知和了解;而另一種人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素養差,知識儲備不夠,不了解也不想學的人;另一部分是由于不愿意放棄既有經驗喜歡用既有經驗看問題的人,這部分人中從事過藝術相關職業及教育的人占很大一部分,最難以改變讓他們看懂的也正是這些人。
當下社會的快節奏和速餐文化及各行業的娛樂化使人們都變得懶惰和淺薄起來,可能有人不愛聽,可事實確是如此。拿起書昏昏欲睡者不乏其人,可終究還是能拿起書。那些放棄了學習和探究未知的人們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呢!但一個人真正最可怕的是倚仗既有經驗不愿擺脫框架束縛又能尋找到若干種理由來證明自身經驗的可靠性和正確性。
現在社會普遍大眾性的看不懂,應當是教育和個人素質要求的問題,我們的藝術教育是缺少普遍性的知識更新的,時代在飛速的發展,很多方面知識的發展和更新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而我們的藝術教育卻還停留在五四時期的審美習慣和蘇聯現實主義的解讀方式上,蘇聯都已成為歷史,為什么我們的審美卻仍然停留在那個時代呢?大家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我們什么都在提高認識,努力不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但在藝術認識上卻好像不是這樣,當我們的物質文明達到一定高度時,藝術審美、創造等問題便凸顯出來它的不協調性。藝術審美的提高到了一個亟待解決的時候了!創造源自于改變自我的勇氣,而藝術恰恰應該成為這種勇氣的推動力,成為點化心靈智慧火花的源泉。創造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驅動力,藝術審美的改變應當成為先行者。
首先還是從想看懂的這部分人來解讀一下為什么“看不懂”怎樣或從哪個角度入手去著手去解決看不懂。那么我們要知道藝術能帶給人什么?它帶給人的是人類通過身體、雙手及大腦在無限可能中對世界、對自然的創造性及神性的思考。這樣說可能不太好理解,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我們先從藝術的抽象審美談起。最早的音樂出現是祭祀、巫術在敲擊和喉嚨發出有節奏聲響中逐漸演化獨立出來而變成一種帶有潛意識經驗的藝術門類,從實用敲擊及通過咽喉發聲表意聯絡、愉悅、模仿各種鳥獸之聲狩獵而到敬天通靈再到人的情感介入之人際交流,音樂的律動帶給人始終是抽象表意延伸擴展為情景與形象的意念表達,但這種表形是靠人的經驗承載的,每個人可以憑借自身的經驗聯想到不同的情感與情境,所以音樂是世界語言,每個人都能聽出他(她)的世界。但從用耳欣賞的音樂藝術到用眼欣賞的繪畫藝術從欣賞習慣的轉變上好像完全不同,大家可以很容易的接受抽象的音樂卻很難接受抽象的繪畫,這就是幾千年來欣賞慣性的經驗存在,欣賞者忽略了繪畫中除了形象之外的其它審美功能,如節奏、對比和純視覺色彩情感等等在眼睛視所能見的范圍內的審美元素對人情感和潛意識影響的關聯度,而一味只注意到了圖像形象上的說明功能。從遠古狩獵巖畫到象形文字的表意到佛教故事再到市井風俗等等都是在用具象形來表達人們的表述溝通,一旦象形表述退到其次,色彩、節奏、主觀審美本質性的表達等等審美因素來到眼前成為審美主體便發生了看不懂的現象,我們每個人問過或懷疑過中文漢字由象形文字到今天應用漢字演變的合理性嗎?漢字的抽象形象卻在表達著具象含義,我們能夠接受抽象的文字和音樂卻不能接受抽象的繪畫,這就是先入為主和經驗對人的思維束縛從而產生片面理解所造成的。路有很多條,我們為什么不多嘗試不同的路、體驗不同的風景呢?創造和創新性的思維是我們每個時代人類所追求美好的前進動力,所以轉變思維固有模式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重要的,因為一切經驗都是隨著時間在改變著的,審美標準也是在變化的,經驗可能只適合在某件事、某個人的某段時間內發生作用,試想如果我們一直堅持刀耕火種又怎會有今天的另一番文明天地,如果我們滿足于馬車出行又會如何有今天的汽車、高鐵、和飛機呢?不想放棄膠片又怎會有今天方便的數字相機,很多創造發明都來源于異想天開,在當時都被當作玩笑或是癡人說夢般的嘲笑。
藝術的作用就是喚醒人們沉睡的大腦帶給人天馬行空般的發散思維。所以藝術之對于人們的思維改變有多么重要的意義,我們對藝術認識的加強是每個人都應當充分認識到的,那么就讓我們開始從看懂繪畫開始吧!看懂藝術品會帶給人無窮的快樂和情感的升華,我們為什么要放棄呢?
人們的惰性思維容易使人們活在慣性里,當你真正想改變自己的時候就應當有點決心和魄力,年輕人為什么容易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環境,那是因為這個年齡是靠學習來生活而不是靠經驗來生活所以對年輕人應倍加呵護的去保護那些僅存的靈感火花,他們是真正的未來擁有者,而我們所謂擁有經驗的成年人如果拒絕學習新知識來更新自己的大腦,那么乏氧的體內便只剩了機械的重復的毫無意義和價值可言的生命里程,上天賜予每個人相同的寶貴生命,卻在演繹著精彩與平庸兩臺不同的戲,每個人的選擇直接決定了我們生存的價值。這個世界上如果很大一部分人從主觀上排斥新鮮事物而不想看懂,那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會步入如中世紀般黑暗期也未可知,當下的社會狀態便存在著這種可怕的傾向,人浮于事、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不求甚解等等現象隨處可見,人們好像在高中學習階段后就將學習熱情和任務完成了,不再有興趣去讀書或有更高的精神訴求,娛樂化和碎片化的東西占滿了大腦,這些可能是我們看到的是藝術上“看不懂”后面更深層面的東西,已經不是單純只是藝術的問題,我們在科技上缺少創新是不是與此有關呢?真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的,那整個社會的大趨勢造成這種藝術上的看不懂也就見怪不怪了。
“看不懂”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解決,然而作為一種自身價值存在意義的判斷,倒是可以以此當作衡量自我的標準,人在生存的坐標上如何去校正自己的方向不斷發現新的風景尋找到新的幸福所在,才是一個人不斷延續自我生存意義的使命。所以不怕“看不懂”就怕不想“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