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與人類社會各方面息息相關。同時,文化在一定意義上是民族精神的代名詞。同時,隨著科學、經濟高速發展,探討、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文化發展趨勢,借鑒、學習、相互取長補短以爭取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做既有利于兩種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也有助于消除誤解,減少交流障礙和沖突,最終取得全人類的共同進步?!豆勿稹肥且徊筷P于中美文化差異的影片,這篇論文主要是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探討、詮釋鄭曉龍的電影《刮痧》。
【關鍵詞】電影《刮痧》;文化差異;跨文化
一、電影主要情節
電影《刮痧》講述的是發生的美國的一個中國家庭的故事。許大同和他的妻子簡寧以及兒子丹尼斯在美國過著和美的生活,但是不久之后他們的美國夢就開始變成了一場噩夢。一天,小丹尼斯發燒生病,來美探親的爺爺用傳統中醫的刮痧療法給孩子治病。但沒想到孩子背部留下的青紫痕跡,被誤認為是遭受暴力所致。這使得許大同陷入了一場虐待兒童的法律指控。整個家庭也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苦痛。
二、中西兒童教育文化差異
對中國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的私人財產,孩子需要成年人的訓練和指導。子女應該孝順父母,兄弟姐妹應該互愛和諧。所以,如果子女不聽話,中國父母常常會打罵教訓他們。對于這一點,中國很多俗語都能夠證明,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子不教,父子過”……
西方崇尚個人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小孩長大之后就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在美國,兒童被認為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所以他們應該被尊重。父母只是小孩的看護者,他們是平等的關系。因此,父母只能鼓勵和鞭策子女而不能打罵。并且,在美國父母看來,撫養孩子是一種使命,因此,他們并不期望子女在他們退休之后能夠贍養他們。
而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明顯區分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中國,表揚和批評是常用的教育方式。并且,中國父母特別傾向于將自家小孩與別的小孩進行比較。比如,當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時,總會夸贊別的小孩以給自己小孩樹立學習的榜樣。美國的情況則不太相同,父母既不批評也不表揚,更不會將孩子進行比較。
三、影片中所反映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從家庭和朋友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中體現的更多的是集體主義,而在美國文化中個人主義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
集體主義的內涵是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在集體主義定義中,組織是一個核心概念。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親戚朋友、同事、鄰居等都可以形成一個組織。在集體文化中,和諧和忠誠具有重要的意義。成長于集體主義文化的個體對集體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在中國,最基本的組織是家庭,年幼的子女依靠父母撫養,而年邁的父母同樣也依賴子女的贍養。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要互愛互敬,保持親密的連接關系。所以即使自己的利益受損害,許大同仍然要為父親頂罪。而當朋友昆蘭沒有為他辯護的時候他覺得朋友背叛了自己,因為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中,忠誠是非常重要的。
個人主義的定義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的政治和社會哲學。對于個人主義者而言,個人具有無上重要性性,所有的個體都是平等獨立的,因此要尊重個人隱私和人格獨立。個人主義的理論基礎是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所以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小丹尼斯就受到了美國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當爸爸打他的時候,他說:“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這種兒子挑戰父親權威的事情在中國是非常少的,因為人們都認為父親教訓兒子天經地義。然而,這種兒子挑戰父親權威的現象在美國非常普遍。
四、文化沖突根源
上面談及的電影中的沖突其實都是文化差異現象。文化不同,溝通則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們形成了不同的人際溝通策略與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中國的思想文化形成的基礎主要是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儒家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不相信上帝,而是堅持和追求和諧社會的信念。不同的是,美國思想的根源在于基督教思想。西方的個人主義概念與基督教有關。
五、文化溝通建議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造成中美文化差異的因素非常多,但是我們不能從中判別文化的優劣性。與其互相爭斗,尊重彼此的文化更為重要。所以對待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我們不僅要認同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時要尊重別的民族的文化,并且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
而文化的沖突多源于一方的文化和情感入侵。如果我們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走向世界,我們則需要更加小心地將中西方文化特征進行比較,從而讓世界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電影《刮痧》中表現的那樣,如果我們想讓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刮痧這一中醫療法,那么我們必須用科學的術語去表達它,或者二讓西方人親身體驗刮痧的神奇效果,就像許大同的朋友昆蘭那樣,只有這種方法才是最具有說服力的。
六、結語
《刮痧》這部電影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間的碰撞,然而該電影中的沖突還僅僅是文化沖突的一小部分而已??缥幕涣髋c沖突這一主題正逐漸成為世界重要主題之一。文化沖突是由于文化差異產生的,而且將永不會消失,隨著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這種沖突將會更加突出。所以,跨文化交流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研究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才能夠找到促進文化溝通和共存的有效方式。同時,通過與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也能夠促進對我們自身文化的深刻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 北京: 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 李 群. 刮痧刮出的沖突[J]. 外語論壇, 2002(2).
[3] 張伯存. 《刮痧》的文化分析[J]. 當代電影, 2002(1).
[4] 吳涵論. 跨文化交際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合——以電影《刮痧》為例[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2014.
【作者簡介】
鄧琴芳(1992—),女,江西撫州人,江西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英語)專業學生,主要研究方向: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