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瀟然
【摘要】建筑與文學藝術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文學藝術為建筑提供了源泉,中國傳統建筑具有獨特的文學藝術美。
【關鍵詞】建筑;文學藝術
建筑與文學藝術都是人類創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而中國的傳統建筑與文學藝術又有著割舍不斷的千年情緒,它們彼此互為靈感之源泉,建筑意境、文化內涵取材于文學藝術,而建筑也成為文學創作的源泉,他們彼此滋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傳承者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
一、建筑的文學基因
1、文學是建筑的意境源泉。建筑是一種有時間空間,有形有色,以至有聲有味的立體空間塑造,所以建筑設計首先需要的是立意。在我國建筑的傳統上,立意著重藝術意境的創造,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國傳統建筑的特色。而這種藝術意境的靈感源泉之一就來自于文學藝術作品。中國傳統園林建筑是在文人的直接參與下經營的,它使得中國園林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般的濃厚感情色彩,凝固了中國的文學。這正是造就中國傳統建筑獨特風格的生活基礎和思想基礎。如臨水庭園多取《桃花園記》的情思;蘇州的滄浪亭取自《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寓意隱逸遁世,出污泥而不染。也能體會到“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詩》)這樣大的環境美。傳統建筑從這些文學作品中獲得的靈感并得到深遠的意境,從而不僅具有實用的功能,更有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功能。
2、文字是建筑的點睛之筆。文學作品中的詩詞歌賦不僅蘊含于建筑的立意中,而且出現在建筑的外觀上。通過建筑中的匾、聯、牌、碑、碣、牌坊來說明、抒發或寄托某種思想,這可以說中國人一種獨特的審美方式。中華民族的審美觀一向比較含蓄,意蘊甚于直白,然而卻在建筑藝術中使用了直接提示說明的手法,但所提示的內容卻又往往是含蓄的、理性的。這種理性與浪漫的交織就構成了建筑與文學妙不可言的關系。昆明大觀樓不過是一座普通的樓閣,只是由于那幅極長的對聯囊括了縱橫萬里、上下千余年的時間和空間,而且字跡工整優美、麗句鏗鏘動人,這座樓閣也就有了特殊的審美價值,它給予人的美感,也就大大不同于其它樓閣了。一座大殿名叫“太和”,便有皇宮之美;三間小房,題作讀書作畫的書齋,便顯得雅致。蘇州獅子林中的真趣亭,其匾額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欽題,寓意“忘機得真趣,懷古生遠思”。建筑的匾額、題詠、楹聯、碑碣和銘記等,就成了點染主題、強化意境的重要藝術手段。
3、文章是建筑的完美升華。一個真正建筑不僅是住人的機器,更是情感的容器,情感是一種載體,是聯系藝術品與欣賞者的紐帶,是產生共鳴的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能表現情感并能感染觀者的建筑才是真正的藝術。擁有深遠的立意和利用詩文、楹聯、題名、典故等文學藝術手段賦予并揭示其中觀念含義的建筑,能讓人在感情上、想象上產生時空的跨躍。同時也使人從感性的視覺欣賞,升華為一種具有豐富社會內容的理性審美態度。
中國古代的文人、匠師們正是把這種文學空間滲透到建筑空間中去,塑造著容納華夏文明的場所精神。建筑的立意,題匾吟聯是建筑的靈魂與點睛之筆,它需要不僅對建筑有深刻的理解,還需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所以這項工作不是建筑師一個可以完成的,它要有詩人作家的共同參與。或者說建筑師本人就是一位具有豐富思想內涵和文學修養的人。
二、建筑——文學的創作源泉
建筑與文學藝術彼此互為靈感,建筑的意識為文學藝術提供創作源泉。
1、建筑是托物寄情的理想素材。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作品中,有相當一大部分是受啟發于建筑,以建筑和建筑環境為背景、為題材、為比興的。不論是城市、宮殿、園林、住宅、樓閣、橋梁、衙署,都能為賦為詩,對它們描述謳歌欣賞陶醉,或高遠悠長,或親切細膩,意境非常豐富實在。建筑為文學作品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
唐人高駢《山亭夏日》一詩中的“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就是描寫亭的美。王之煥《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何等博大、曠達、高逸的胸襟。
2、建筑與文學作品相得益彰。建筑是文學作品創作思維的源泉,而且它一經文學作品詠頌,又被賦予了浪漫的情韻,以至與文學作品一起成為千古流傳、人人為之向往的一處名勝。當人們一提起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鸛雀樓,也都是首先想到那膾炙人口的唐詩宋文,這些樓閣也就有了自己的個性了。自從會稽蘭亭曲水流觴的佳話一出,蘭亭便成了亭子美的冠軍。宋朝不知有多少亭臺園林,自陸游《釵頭鳳》以后,沈園的美就更富有生命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最初只是一座不知名的小亭,自從歐陽修寫了《醉翁亭記》以后,聲名日隆。紹興的蘭亭也是如此。只因王羲之在此寫出了著名的《蘭亭集序》,故而名傳后世盡人皆知。而此間建筑的審美價值,也好像全部體現在那與書法藝術相聯系的文脈典故之中了。
三、建筑與文學相伴流傳
建筑與文學的關系還表現在文學藝術忠實地記錄了某些現在已經看不到的古代建筑,為我們研究推測想象古代某時期建筑風格及成就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也為總結前人經驗、研究建筑發展前景和趨勢提供了可信資料。北京的圓明園和承德的避暑山莊是銘記我國傳統文化偉大成就的豐碑,它們顯示了盛清建筑的全貌。可惜前者在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一毀再毀,而今除個別遺址外,只余地貌殘跡。避暑山莊自道光以后即日見衰敗,民國以來更遭到地方軍閥肆意破壞,建筑只余約十分之一。所幸兩園都有較完整的文史資料保存下來,以至后人仍可以比較切實地了解到它們的具體形象。文學作品為建筑記錄了完整的歷史,使建筑得以永恒的流傳。
另一方面,由于文學藝術的廣為流傳,使得一些經過藝術加工甚至文人憑空杜撰的建筑深入人心。例如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幾經被毀又重建。現存的黃鶴樓不管它本來來歷用途如何,人們總是相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傳說。再如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乃是曹雪芹幾十年閉門創作的文學精品,由于它的成功,盡管書中所描寫的人物、事情都不是真實的,可在人們心中大觀園、榮國府卻是真存在的。于是在北京、上海兩地各起一座各具特色的大觀園,按照人們對書中描寫的大觀園的布局的理解而建,游人紛至沓來,為兩地憑添一道風景。